汉语新词ABB结构的变异成因和语义分析
2011-08-15祁世明
祁世明
(1.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上海 200083;2.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 239000)
汉语新词ABB结构的变异成因和语义分析
祁世明1,2
(1.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上海 200083;2.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 239000)
汉语叠词ABB结构在词汇中比较常见,大多数具有形容词的特征,然而,ABB结构在近年汉语新词中却悄悄地发生了变异,并且频繁出现在各种主流媒体中,成为人们日常语言的热词。本文通过对汉语ABB结构组合成分的梳理,分析ABB类网络语言变异的产生背景和成因,总结此类新词的特征,探讨其蕴含的社会语义。
叠词;ABB结构;变异;语义
叠词(redup lication)又称叠字、迭字、重叠词、叠音词或称叠音,是指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1]。汉语叠词使用非常频繁,尤其在口语中,叠词表达在语言使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耳闻目睹一些ABB类叠词,如: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娃哈哈”、“好娃娃”、“爽歪歪”等产品广告,还有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暖羊羊”、“沸羊羊”等角色的小动物名字。根据笔者统计,《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版)中收录了自1990-2002年间的叠词仅有“AA制”,“9.11事件”、“波波族”、“婆婆”;[2]2003-2005年间汉语新词语中出现的叠词只有“QQ群”;2006年新词中,叠词有“抱抱团”、“抱抱装”、“奔奔族”、“巫毒娃娃”[3];2007年新词中,叠词有“帮帮族”、“CC族”、“嫦娥宝宝”、“串串案”、“春节妈妈”、“酷爸爸”[4];但2008年叠词的使用明显增多,出现了“范跑跑”、“结石宝宝”、“敬礼娃娃”、“姚抄抄”、“郭跳跳”、“金融危机宝宝”、“抢抢族”、“朱抢抢”、“洋跑跑”、“抠抠族”、“危机宝宝”、“抛抛族”、“闪闪族”、“三明治太太”、“QQ 隐身族”、“背奶妈妈”、“糖娃娃”[5];2009年新词中叠词有“躲猫猫”、“楼脆脆”、“暴走妈妈”、“八八水灾”、“楼歪歪”、“妈妈城管”、“捏捏族”、“楼垮垮”、“楼薄薄”、“楼裂裂”、“刷刷族”、“何逛逛”、“吕传传”、“桥糊糊”、“墙脆脆”、“楼高高”、“桥粘粘”、“楼断断”、“屋漏漏”、“泡泡族”、“李染染”、“楼晃晃”、“车车族”、“桥裂裂”、“桥塞塞”、“格格党”、“楼靠靠”、“楼酥酥”[5]。参考以上列举的叠词,我们发现汉语新词语中叠词从2008年开始大幅增加,并且主要以ABB和AAB形式出现。AAB形式以“××族”为主,而以“楼脆脆”为代表的ABB结构要复杂得多。本文将对ABB结构产生变异的社会背景、构成成分、特点及语义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ABB结构变异的社会背景和成因
叠词ABB结构产生变异主要与以下三个事件密切相关。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教师范某不顾学生的生命安危而独自逃生,后被国内网民怒称的“范跑跑”。在该网络新词的影响下,相继出现了类似的叠词“郭跳跳”、“姚抄抄”、“朱抢抢”和“洋跑跑”。2009年2月,在云南省某看守所发生了“躲猫猫”事件。云南青年李某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躲猫猫”时撞墙而死。很快,“躲猫猫”也就成了热词。2009年6月,上海市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西侧“莲花河畔景苑”小区一栋在建的十三层住宅楼连根整体倒塌,随后上海“楼脆脆”(又称“楼倒倒”)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此后出现了大量的与建筑质量问题有关的ABB结构的新词 ,如“楼 ××”、“桥 ××”、“屋 ××”和“墙××”等。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下编)认为:“也许是2008年‘范跑跑’类造字格式的惯性延续,也许是2009年初‘躲猫猫’事件的巨大影响,2009年涉及的大部分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人们都以‘ABB’格式戏称之”[7]。关于“楼脆脆”类的ABB叠词的发生原因,确是学界关注的话题。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不反映在语言的点点滴滴的表现之中。美国的布赖特(W.Bright)于1964年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就提出了语言和社会之间存在“共变”现象。陈原也认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同时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8]。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构成部分,“凡是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9]。新词语的产生往往具有认知的理据性,与人们对社会生活体验息息相关。人们通常会根据自身经验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感悟用语言把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概念表现出来,用词语的形式把概念意义固化。表现手段有时比较直白,有时采用隐喻方式,非常形象化,如手机地铁票、摆站车、城际族、汽车病历、一滴水等等,这些新词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实际。
近年来,随着我国住房分配货币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有关房屋的建设、买卖、投资等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1月21日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人民币,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完成房地产开发总额达人民币36,230亿元,较同期增长16.1%;房地产投资总额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商品房销售额近4.4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75.5%。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居住房购买、商品房投资和投机等三方面投入的资金,无论在个人家庭收入中,还是在全社会总的资金投入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过去一年来,凡是与房地产交易相关的活动,如建房、购房等与房屋质量等相关问题无不牵动着几乎每个家庭。由于急功近利,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牟取暴利,没有遵守建筑规范,同时缺乏监管,房屋质量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央视网于2010年3月13日报道,在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90个城市的180个工程项目进行了全面质量检查,在13,103项检查内容中,有问题的占3.9%,主要问题是渗、漏、裂、堵,没有大的结构问题,全国房屋质量普查合格率96.1%。人们在购房时一旦遇到房屋质量等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时,相对于地产商来说,作为弱势群体的普通民众自然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他们内心的不满。网络作为当今人们传递和沟通信息的主流媒介,具有普及广、传播快的特点和优势。广大网民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表达他们的不满情绪,反映购买者的心声。网络发挥推手作用,促使ABB类新词快速广泛传播,因此,在网络、电视和广播等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范跑跑”、“楼脆脆”类语言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广大网民希望借此来扩大影响,给房地产商施加舆论压力,引起社会关注,呼吁加强社会监督,增进房地产市场透明度。
二、ABB式叠词的结构成分和词性分析
(一)对具有形容词性的ABB式叠词的研究
汉语中,ABB式三音词最早出现在先秦作品《楚辞》中,《诗经》中大量使用叠音词[10]。叠音词不是凭空而来的,叠音词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叠音词在汉代逐渐固化并形成ABB式形容词,历经唐宋至元代,随着元杂剧和戏曲的繁荣ABB式三音词得到了充分发展和丰富。根据邢红兵对三个共计600万字的标注词性的现代汉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修订本)的统计数据分析,汉语主要叠词(除AA式和ABAB式外)中,形容词的重叠结构最多,占69.05%,动词占13.05%,名词占10%。他对语料库的统计结果是:ABB式叠词有326个,AAB式叠词有64个,ABB式占三音节叠词总数的83.59%,ABB式占叠词总数的35.21%;对《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修订本)统计结果是:ABB式叠词为206个,AAB式叠词为33个,ABB式占三音节叠词总数的86.19%,ABB式占叠词总数的 63.19%[11]。周荐(2002)对《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修订本)中所收录的三音节叠词统计为246个,约占所收叠词总数的32.50%,其中,ABB式叠词约占三音节叠词总数的84.96%。从以上文献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ABB式叠词在汉语叠词总数中占有较大的比例,ABB式叠词在三音节叠词中所占比例约85%[12]。
对于ABB式叠词的构词成分、特征的分析和判断,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所说,“ABB式叠字复词是在一个单字形容词的后面另外重叠一个字”,王力在《中国现代文法》中的论述也大致如此,认为ABB式词语是形容词重叠的一种形式,认为A是一个单字形容词,而BB则是一个叠字后缀。朱德熙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中称ABB为带附加成分的形容词重叠式。葛本仪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中明确提出应该用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来区分ABB型状态形容词。近年来,杨爱姣[13]、石锓[14]、戴莉[15]等一些学者对具有形容词性的ABB式叠词的产生原因、发展演变、构成要素、语法、语义、语用和修辞功能等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发现,ABB式三音词绝大部分都可以分解为“A+BB”的形式,其中第一个音节A是实语素,第二、三音节BB是叠音语素。若从意义关系去考察,BB或作为纯词缀出现,或为实词重叠,与A搭配成三音节状态形容词。翟燕[16]把ABB式三音词状态形容词概括为五类十种。这些词随着语言的发展,经过词汇化已成为意义固定的三音节词。这些叠词基本上都是形容词,大多数都是用来绘景绘声的状态形容词,本身具有明显的描写性和一定的程度性,不受副词的修饰。刘志生[17]分析了ABB式形容词中A语素或是谓词性成分,或是名词性成分。在语法属性上,A语素是谓词性成分的与BB之间构成后补关系,在句中可以充当状语、谓语或定语成分;A语素是名词性成分的与BB之间构成主谓关系,语法功能上只作状语或谓语。从语义上看,ABB式三音词状态形容词中A都可看成是词语的中心意义,BB可以看作是意义的补充成分,二者在意义上为概括和具体、抽象与形象的关系。形象而具体的BB用来描绘抽象而概括性强的A,起到了突出、强调、补充和修饰的作用。
由于大多数ABB式形容词中的A语素就其语法性质而言是形容词性的,所以致使整个词具有形容词性;但也有一部分ABB式形容词,其A语素根本就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名词甚至是区别词。笔者对《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修订本)中ABB式的A语素为名词的三音字叠词进行了统计,如:汗津津、汗淋淋、水淋淋、水汪汪、油乎乎、油汪汪、血糊糊、血淋淋、泪涟涟、泪汪汪、雾沉沉、雾茫茫、雾蒙蒙、烟腾腾、气昂昂、气冲冲、气呼呼、气咻咻、气吁吁、灰沉沉、灰溜溜、灰蒙蒙、光灿灿、光溜溜、光闪闪、光秃秃、面团团、眼巴巴、眼睁睁、金灿灿、金晃晃、金煌煌、金闪闪、毛烘烘、毛乎乎、毛茸茸、虎彪彪、虎生生等等。这些叠词的构成基本相似,A语素为名词,主要以“汗、水、油、血、泪”液体和“雾、烟、气、灰”气体为主;BB语素大部分是以形容词词素重叠,也有以动词重叠,如“淋、冲、呼、吁、睁”等,也有少数以“乎乎、巴巴”纯词缀构成。这些词的组合结构虽然是“名词+动词重叠”形式,与“范跑跑”、“楼脆脆”等相似,但这些叠词具有形容词特征,而后者则不然。
(二)对ABB式叠词变异结构的分析
在引言中所提到的“范跑跑”、“楼脆脆”类叠词与上述ABB式三音节状态形容词之间不论是构成要素还是语义、功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像“娃哈哈”、“范跑跑”、“姚抄抄”、“郭跳跳”、“朱抢抢”、“洋跑跑”、“楼歪歪”、“楼垮垮”、“楼薄薄”、“楼裂裂”、“何逛逛”、“吕传传”、“桥糊糊”、“墙脆脆”、“楼高高”、“桥粘粘”、“楼断断”、“屋漏漏”、“李染染”、“楼晃晃”、“桥裂裂”、“桥塞塞”、“楼靠靠”、“楼酥酥”这些词与“范跑跑”和“楼脆脆”的构成形式和语义功能相似。它们的组合形式要么是“名词(或姓氏)+动词重叠”,要么是“名词(或姓氏)+形容词重叠”,成分之间是主谓关系。属于前一种组合的有“娃哈哈”、“范跑跑”、“姚抄抄”、“郭跳跳”、“朱抢抢”、“洋跑跑”、“何逛逛”、“吕传传”、“桥糊糊”、“桥粘粘”、“李染染”、“楼晃晃”、“桥塞塞”和“楼靠靠”,其他属于后一种结构。它们有的是用来称呼某一特定的个人或群体,有的是用来指称某一事物,如“范跑跑”、“朱抢抢”、“吕传传”和“娃哈哈”,作用相当于一个专有名词;有的是用来陈述某一特殊事件,如“楼 ××”、“桥××”、“墙××”和“屋××”等,“楼脆脆”的概念语义就是指“上海闵行的倒楼事件”。
朱德熙提出把重叠结构的组成成分划分为重叠式和基式两部分。有基式的重叠结构是在一个词的基础上重叠而成,基式和重叠式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像“凶狠狠”是在基式“凶狠”的基础上重叠而来的;而无基式重叠结构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基式,是在两个词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词[18]。从这个意义上说,前者是一种用词方式,后者则是一种造词方式。无基式的重叠结构不是一个词重叠而成的,而是由两个词重叠而成,严格地说,这类结构是由语素直接重叠而成,这类造词方式具有一定的能产性,但是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又受到严格的限制。“楼脆脆”类重叠结构属无基式构词形式,每个具有主谓关系的复合词中,A语素和BB重叠语素都是临时组合的,但A语素的选择并不是任意的,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涉及“楼”、“桥”、“墙”、“屋”等表示事物的名词与“脆”、“裂”、“斜”、“糊”、“粘”、“塞”等动词或形容词之间的性状变化关系,这种叠词的构词形式具有鲜明的口语化语体特征和针砭语义的感情色彩。
引言中其他几个ABB叠词不论在词的内部构成要素和语义方面与“楼脆脆”类叠词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不再赘述。
三、新词ABB结构叠词的特征
(一)体现生动形象的语体色彩
“汉语叠词的功能在于强调,用词语重叠的方法来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增添音韵美”[19]。汉语的叠词充分利用了语音音节的特点,把字音复叠的表情达意的功能提高到十分完美的境界。ABB式形容词在产生之初就与联绵词有关,在元曲中充分表现其通俗的特点,将其顺口、顺耳、易读、易唱的形式特色与生动诙谐、轻松明快的语用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汉语ABB结构变异的新词如“范跑跑”、“楼脆脆”等叠词借助于现代网络传播平台,更加体现网络语言的特征。ABB结构叠音词在语言表现力上具有乐感和韵味,音调抑扬顿挫,高低错落;结构独特,表意精确细腻,生动传神。ABB结构的变异形式充分表现出语言自然、松散、诙谐,口语化强的特征,丰富了汉语表达,增添了汉语的魅力。
(二)具有较强的能产性和变异性
类推(又称仿拟)是造词法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在ABB结构的变异过程中,出现了“范跑跑”一词之后,相继涌现了“姚抄抄”、“郭跳跳”、“朱抢抢”、“洋跑跑”。新华网于2008年6月14日发表了《“范跑跑事件”该收场了》一文,说现在不仅炒出了“范跑跑”,还炒出了“郭跳跳”。再这样无休止地炒下去,谁又能保证不会炒出“李逃逃”、“王蹦蹦”、“刘慌慌”、“杨狂狂”呢 ?。果然不出所料 ,此后在2008年网络中也未见到类似的表达形式出现,但2009年甲流爆发时,还是出现了“何逛逛”、“吕传传”、“李染染”等类似结构。有了“楼脆脆”之后,除了已列举的“楼××”之外,2009年媒体中还出现了像“楼倒倒”、“楼贴贴”、“楼塌塌”、“楼停停”、“楼斜斜”、“楼滚滚”等搭配;2010年也出现了“楼超超”、“楼坑坑”、“楼抱抱”、“楼半半”等网络新词,ABB结构中的BB由原来的形容词或动词被“坑”、“半”这样的名词、数词所替代。在ABB结构的变异中,有的进一步把“楼”字变化为“屋”、“墙”、“桥”、“床”等 ,如“屋漏漏”、“墙脆脆”、“桥垮垮”、“桥吹吹”、“床塌塌”等。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ABB结构的变异形式还会继续出现,并可能进一步变异,将来很可能在此基础上会衍生出“塔歪歪”、“车停停”等类似表达。
(三)富有戏谑的社会语义
一定时期的语言变异必然是该时期内群体社会心态的反映。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在产生过程中受到网民的文化共性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网络语言在求新求异的变化中充分体现了网民的崇洋、幽默、戏谑、针砭、自娱等心理特征。“脆”、“裂”、“歪”等词原本属中性词,语义没有褒贬感情色彩,可是,一旦成为网络流行语必然是一定时期网民的社会心态的反映。“范跑跑”、“楼脆脆”等新词的出现反映了网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无奈,运用戏谑的修辞手段,暗含强烈的社会语义。对于如房屋、桥梁等正常的建筑来说,一般不可能出现整体倒塌、楼板断裂和楼体开裂变形,楼板厚度、楼间距、楼层高度和施工期限必须按设计标准和规划要求实施,桥梁建设中不可能轻易被风吹跨、建成后也不可能还需要水泥或浆糊去补补修修、或用垃圾填充等等。因此,这些“楼倒到”类网络语言被用来称呼或描写建筑质量问题,是网民社会心理的具体反映,是他们对房地产开发商等为谋取私利、不负责任的行为指责和控诉,字里行间附加了丰富的针砭的内涵,含有尖刻的嘲讽意味,具有强烈的语体感情色彩。随着“楼脆脆”类叠词的广泛使用和不断传播,含有负面语义的这些词已经逐步词汇化而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
四、结束语
汉语新词“范跑跑”、“楼脆脆”等是在当前特定的社会语境和网络媒体的背景下产生,是传统的形容词性的ABB结构的变异形式,不论在构词成分和功能语义上都存在着区别,并具有较强的能产性特征。这些新词已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虽然目前仍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它们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1] 于连江.汉英叠词对比及翻译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13-17.
[2] 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年版)[K].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写.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周 荐.2006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 侯 敏,周 荐.2007汉语新词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 2008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下编)[R].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7] 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下编)[R].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29.
[8][9] 陈 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206.
[10] 唐子恒.汉语ABB式形容词的形成和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2004(1):90-93.
[11] 邢红兵.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统计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32-37.
[12] 周 荐.现代汉语叠字词研究[J].南开语言学刊,2002:71-80.
[13] 杨爱姣.近代汉语三音词发展原因试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68-571.
[14] 石 锓.ABB式形容词语在宋代的演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5-50.
[15] 戴 莉.ABB类形容词的构成要素及其性质[J].社会纵横,1999(1):67-69.
[16] 翟 燕.《西厢记》ABB式三音词研究[J].现代语文,2002(4):150-151.
[17] 刘志生.略论ABB式构词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35-138.
[18]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9]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07.
On Variationsand Semantic Mean ings of the Pattern ABB in Chinese New Expressions
Qi Shiming
(Graduate Student Department,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Fo 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239000,China)
The ABB pattern is quite common in Chinese language,most of w hich have adjective features.How ever,its variations have been found in recent Chinese new exp ressions,w hich have appeared in the differentmainstream media from time to time.The background and cause of its variations are analyzed by parsing its component elements in thisarticle.Featuresof new exp ressionsw ith its variations are summarized and their implied socialmeanings are discussed aswell.
redup lication;ABB pattern;variation;semantic meaning
H030
A
1673-1794(2011)01-0090-04
祁世明(1968-),男,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语法学研究。
本文受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五届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滁州学院教研项目(2009jyz005);“滁州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资助。
201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