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2011-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美术探究教学模式

路 辉

(长春教育学院 音体美系,吉林 长春130061)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路 辉

(长春教育学院 音体美系,吉林 长春130061)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在理论上趋向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路径上重视从 “教的课堂”转型为 “学的课堂”,重视课堂教学活动情境的创设,关心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表现,这是新形式下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转变。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价值取向;路径

一、小学美术课程的新特点

新课标把小学美术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较之原来美术《大纲》以“绘画”、“工艺”、“欣赏”的三分法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改变了原来《大纲》划分课业类型过于学科本位和笼统的弊端,淡化了学科的专业性;其次,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增强了对素质教育的导向性,符合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再次,注重教学的生活化、自主化、综合化、探究化等要求,使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变得更加富有情趣性与挑战性。

把“综合·探索”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加以强调,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色。它强化了美术学科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其目标表现为:(1)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开展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2)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索的愉悦与成功感。

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小学美术新课程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等进行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秉持的是一种“整体教育”(Holistic Education)观,这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整体的人”(whole person)。“整体的人”的发展,首先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雅斯贝尔斯(K.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曾经忠告人们:“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其次,“整体的人”的发展还意味着人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也正反映出,由重视美术教学的专业性特点向促进人的整体素质提高转化这个基本的思想脉络。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内涵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与学的设计,引导学生学的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模式既是教师教的模式,也是学生学的模式。

小学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第二,关注基本素质的培养,注重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第三,教学上只设定为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注重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第四,关注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与发展的课程实施观;第五,课程标准只设定间接的、指导的和弹性的“规范”,体现了科学与开放的精神。

不难看出,现代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重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行为体现在:第一,关注审美体验,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教师通过引领、观察、体验和分析使学生学会发现自然的美;第二,教学中教师应以对学生的爱为基础,尽显教学人文关怀,构建师生的对话型课堂,构建平等、交流、合作的人文环境;第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入到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第四,把“情感陶冶,人格完善”的培养目标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无论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还是“综合·探索”等领域。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重视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重视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情境的创设,实现教学中师生的对话;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协作、交流、合作和探究;在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够主体地参与的学习;合理运用适应课堂教学的评价环节。转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关心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表现,是小学美术课堂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特征。

三、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

正确把握小学美术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对于每位教师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每位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注重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

(一)理论上——从 “客观主义”转向 “建构主义”

1.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差异。在客观主义影响下的传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奉行的是客观主义教学观,在他们看来,信息和应当掌握的一切知识存在于学习者的外部,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谓教学不过是帮助学习者消化这些信息而已。而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同环境交互作用之中借助社会相互作用而共同建构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两种新旧教学的活动理论,它们之间存在若干不同点。其一,学习原理不同,前者是“传递”,后者是“参与”;其二,活动单位不同,前者是“主体—客体”之轴,后者是“主体—客体—主体”之轴;其三,活动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学科内容,后者是文化;其四,活动的性质不同,前者是劳动隐喻,后者是游戏的隐喻;其五,发展原理不同,前者是内化的过程,后者是内外—外化的统一过程;其六,指导逻辑不同,前者是训练,后者是促进。

2.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模式的价值比较。客观主义教学模式倾向于传递接受,适用于基础知识和低阶能力的学习。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关注学习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的过程是被动的接受,教学过程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缺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是权威,占据绝对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是事先设计好的程序演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是被动的、复制性的和知识继承性的学习方式,教学的评价是以美术作品技能的高低为唯一标准。

四季柚应选择枳壳做砧木。枳壳适应性、生长势、抗病性、耐低温性都强,育成的四季柚苗木须根多,国内南北地区均可种植。另外,枳壳砧木的粗度直径掌握在0.5 cm左右为宜。标准枳壳苗种植后,于当年的3月份进行嫁接,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倾向于合作、探究和实践,适用于高阶学习。发展学习者的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比较适用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目标上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协作能力的发展,教学内容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认为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特定的情景性,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活动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保证,依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能够及时提供必要的学习帮助、指导、引导作用。

3.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模式必将实现从低阶走向高阶、从客观主义倾向走向建构主义倾向的历史转变。

传统小学美术教学理论强调“群体——接受”的教学模式,通过计划——准备——操作——评价的教学原则来指导学习,其优点是能高效地传递概念性知识,适应美术教学中技能与技巧的训练。个别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关注学生的差异,少量地运用“个体——接受”的教学模式类型。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更多采用的是“个体——探究、群体——探究”的教学模式形式,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和协商能力的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视角侧重于理解学习者;理解学习过程;创设支持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建立有益的学习伙伴关系;密切联系社会和文化情境等原则。

显然,两者的认识是不同的,基于认识理论的差异,强调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学不再是对知识简单的传递和移植;教学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学习成为学生交流、探究、协作的平台。教师对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再是简单地重复训练,而是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

两种教学原则,虽然存在差异,但并非是截然对立的。它们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今天的研究与实践虽然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的视角教学原则,但并非是排他性的。因此,在进行模式的探究中应多从其他方面吸取营养。

(二)实践上——由 “坐中学”转向 “做中学”

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可以说是“坐中学”,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学生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教学内容固定,教学模式单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死书,死学书,重知识轻能力,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他认为:“事如何做便如何学,如何学便如何教。教法根据学法,学法根据做法。先知先行者在做上教,后知后行者在做上学”。当前的课程改革更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变“坐中学”为“做中学”,美术教学改革体现出这样的特点。

在现代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如,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或确立,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教师只需为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加以发挥和展现。其次,现代美术教学中不应该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教科书上及课堂里,而应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趣味美术活动,有意使地拓展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具体策略可以体现为:第一,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化美术教育,通过寓教于乐,可以把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引进课堂,增强趣味性;第二,在自然美中学会欣赏,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运用多种媒体形式,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学会捕捉美的因素,提高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第三,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进行美术学习,学会沟通、交流与评价,体验参与学习的乐趣。

四、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重新认识新课程,明确教学模式的新内涵,也就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方向和依据。乔伊斯认为:“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环境。”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需要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入手,转变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转变教师 “教”的方式

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生命的人、学生是生成的人、学生是生活的人。教师应该感受到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所做的一切在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1.转变课堂教学方法。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画学生模仿,教师教知识、技能,学生学知识、技能。教师备课的重点完全放在所教内容上,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上,美术课堂缺少教学情境的创设。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课堂教学活动要始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

2.新课标赋予教师更多的参与教学改革的权利。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创新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美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技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快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能力。

3.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传统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探究者,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一切本着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转变学生 “学”的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结果,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深刻领悟知识所蕴含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更不能在真实情景中灵活运用知识,美术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其结果表现为,课堂上学生缺少参与意识,坐享其成;师生、生生之间缺少交流沟通。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倡导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这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指明了方向,也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搭建了平台。

(三)开展行动研究与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需要进行反思,反思什么?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进行哪些改正,这就要求运用到“批判性思维”——对于某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培养教师教学“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合理主义态度。对待知识的态度,要求教师不要过分依赖权威,要勇于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质疑,学会发现问题,这就希望教师有教学奉献的精神。第二,有意义接受学习。第三,探究学习(发现学习)。鼓励学生自身去思考问题、发现事实与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学习是批判思维的有效教学方式。第四,反身自问。对于教学的自我反思,是个终生的学习过程。

开展行动研究,主要是反思教学活动的是否有效、是否有意义、教学过程是否促进了学习者能对学习负责、能自我调控,能选定学习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能对学习充满热情,愿意持续学习;能知道如何转化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善于协作学习和工作。这是真正为促进有意义的学习而开展的行动研究。

(四)建构美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1.合作模式。在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既需要体验色彩、线条、构图、明暗等绘画语言,又要学习使用各种绘画工具的性能,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教师不能以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情和认知过程,而应该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交流,勇于担当责任,从学习中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合作教学模式试图以小组学习的形式,为了解决教学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成长。美术教学中,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愿望,让他们在探求新知的活动中加强合作意识,增进情感交流;第二,教师布置教学任务,通过合理的任务分工,让学生在“做”中学会合作,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第三,设定彼此合作的课题,要求学生共同合作来完成。美术教学的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现代课堂教学组织设计中,有效落实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合作教学模式的完成。(1)学习小组的组织应当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性格特征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尽可能把处于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力争做到小组之间的力量平衡;(2)合作作业的要求必须循序渐进,学生是逐步地学会合作学习的方式与方法的;(3)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学会互换角增进沟通;(4) 合作作业是靠学生自己完成的,但要避免教师讲解不到位,使合作变成形式,“自主”变成“自流”。

2.探究模式。“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不问创造性用于何处。”所以,学生学画的过程比完成作品的意义重要得多。探究性学习已成为美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关注学习者的亲身体验、情感,从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构建个性化知识,这是探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理念。当然,在美术学习中不仅关注学生亲历过程,更强调学生在亲历中、在热情求知中获得个人化理解。简单规则、知识结论的传递与接收并不意味着探究性学习的发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从面向简单规则和知识结论转而面向“复杂”本身,在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景中体悟知识,生成知识。在这一亲历过程中,学生倾入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欣喜等个人情感,以大量的附着直觉等隐性知识系统作支撑,在不确定的、复杂的情景中亲身探究,发现其中的简单之美,而不再是直奔主题地对简单结论记忆。

有效的美术课堂探究教学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比教师直接告诉效果好得多。更重要的是,在美术课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之后,教师该有何“作为”,这又是当前开展美术课堂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如果说讲授教学容易导致美术教师“单动”,使学生都成为听众和看客的话,主动探究又容易被误解为学生的“单动”。有效的美术探究教学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动”起来了之后,教师做什么?教师由单向的“教”转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之后,能否使教学保持“对话”的状态?通过教师必要的技术引领、指导,教给他们自己去表现的方法。第一,在艺术实践中形成技能;第二,引发学生视觉与心灵的共鸣;第三,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丰富自己的情感;第四,通过创新活动使学生富有创造性。把学习过程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让教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实践,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时普遍的联系起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经由了客观主义、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学习方式的认知和路径,更多地体现为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基本特征。关注学习者的整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学习知识的过程和能力的形成,成为新时代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1]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差异教学的原理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赵玲.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姚 旺]

G623.75

B

1671-6531(2011)07-0110-03

路辉,男,吉林长春人,长春教育学院音体美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项目名称: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性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FFB090577)

猜你喜欢

美术探究教学模式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