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德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1-08-1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德育大学教育

彭 庆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454000)

大学德育的困境与出路

彭 庆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454000)

当代大学德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凸显出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了困境。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探索大学德育的出路,切实有效地加强大学德育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的共同期盼,也是大学德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大学德育;困境;出路

知识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道德是大学生成才的先导。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道德的形成,都依赖于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当代大学德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凸显出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了困境。不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无法探索大学德育的出路。只有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大学德育工作并将之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更多“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智”和“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大学德育的现状

(一)德育教育的现状

德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德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内容逐步丰富和完善,教育手段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功能上也由继承教化向创新引导转变等。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2011年初春,有关北大的一则新闻在坊间引发热议。新闻概要如下:今年5月以后,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被纳入会商制度。这则新闻中将“思想偏激”的学生纳入会商制度,反映了我们教育的一个共性。总是雕刻一个看似完美的模子,将学生盛入,使其成为一个看似完美的铸件,稍有差池便重新装填、重新浇铸,而往往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

这只是管窥一豹,德育还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德育目标或过于统一或过于理想化,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学校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成为名不副实的口号;大中小学德育缺乏有效衔接,脱离生活实际,落后而陈旧,千篇一律,直接导致学生不愿被动接受;德育工作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德育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手段落后;德育教育停留在知识层面,缺乏必要的实践;作为高校德育主渠道之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老师不重视、学生不欢迎的情况等。

(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然而,这是一个矛盾的年代,一个彷徨的年代,一个没有方向感的年代……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故作呻吟,在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的市场经济时代,文化以及应有的敬畏,都以经济的名义被埋进了历史的坟墓。“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贫富两极化、精英整体公信力的丧失等等,都深刻地暴露了对生命价值、身份认同、以及信仰上的巨大分歧,甚至缺失。”[1]

如此社会环境下,正在构建价值观的大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出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知行背离;民主意识强,责任意识匮乏;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淡漠;感恩、宽容精神不足;信任危机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呈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并存的局面。

二、造成大学德育困境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德育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国人文历史文化传统中信仰的特点是重实利,而现实的德育重禁欲,两者一个在当下一个在彼岸,传统与现实缺乏有效的结合点。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呈现一体化的趋势,政治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国外的一些价值观念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所衍生的一些观念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不断改变人们的利益取向和生活方式,进而波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些不良思想,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甚至改变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在一些青年学生中出现了讲功利、图实惠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只注重吃喝玩乐、以追求高消费为时尚,对理想毫无追求等现象。

(二)家庭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尽管在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还没有完全独立,对家庭仍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给家庭环境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重视家庭的观念遭到冲击,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扭曲,父母对于子女不切实际的高期望、严要求使得整个家庭充满紧张、忙碌的气氛,昔日温馨的氛围演变为不和谐,影响了青年做人处世、处理同他人、同社会各种关系的能力的形成。此外,很多家长认为德育只是学校的责任,与家庭毫无关联,这些使得家庭环境应有的德育功能难以发挥,制约了德育实效的提高。

(三)学校教育的不足

德育是与青年的成长相伴随的。德育是一个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一以贯之的过程。中小学德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这一阶段,学生思想的可塑性强,将初步形成自身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取向。当前我国德育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中小学德育与大学德育脱节。表现在德育内容倒置上,即在小学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中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却进行日常行为文明规范教育。这种教育内容设置既不合理,又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年龄和思维特性,造成德育的片面与偏颇。中小学德育发展的不足直接造成大学德育基础薄弱,开展难度大。

二是大学德育发展滞后。一方面,大学德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中小学德育的补偿和大学专业课的附属而存在,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不足。另一方面,大学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社会需求轻个人发展的现象。学分制的考评模式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德育的轻视,认为德育可有可无,甚至出现一切工作为就业服务的现象。学生的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轻视学生个人发展的实际需求。这种观念在一些专业课教师有意无意的肯定下得到强化,进而演变成对德育的拒斥心理。此外,德育拘泥于课堂,缺乏实践,不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现实,把自身思想情感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将德育的要求内化为自身信念和行为品质,容易形成双重人格现象,即在学校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出了校门便为所欲为。

日益复杂的德育工作环境,矛盾重生的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举步维艰的德育工作进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德育的教育沦落为素质教育的牺牲品,效果是苍白无力的。大学德育在社会、家庭、学生越来越需要的情况下走向了发展的瓶颈,陷入了困境。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的途径

(一)注重个性化诉求

随着“拉美化”思想的进入,自由以及个体的权利深刻影响了精英知识阶层,进而也被更多人所接受。然而,我们的教育往往不会过多的关注个人,这从教材的话语体系中就可略见端倪。那么,这就需要教育制度的创新,摒弃僵化思维,用充满活力的方式,使德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改变千篇一律强调认知、规范的方式,改变用统一的教育要求和评定标准,单一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进度,模式化的格局和教育方式来进行教育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张扬德育对象的个性,突出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帮助他们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使自教自律成为其自觉行为。

(二)注重时代特性

我们的德育教育,往往会描述一些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希望藉此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然而,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描述语言以及其产生的画面感,都会让人想起上个世纪50-70年代的电影,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有定势。这种写作方式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形成后,即被奉为圭臬,而后来之人也享用不尽。然而,现在这样的英雄教育受到了许多人的诟病。在某篇母亲写的文章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赖宁,每个中国人小学时代必学的英雄人物,但是,让一个心智尚未成熟,而且没有任何见义勇为能力的小学生去学习赖宁的行为方式,那唯一的结果就是丧失生命,这不是明智的做法,在遇到类似事情时,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去寻求成年人和警察的帮助。”

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榜样?我们又应该如何书写新时代的榜样,让大学生从中了解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呢?爱国,但不陷于民粹主义;遵规守纪,但不陷于愚从;勇于牺牲,但不视生命为草芥;以及诚信、守法等。在书写方式上,我们也需要放弃特定年代里的生硬,转而具有和谐社会所必要的柔和。

(三)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需要是人产生接受的内在动机,而动机支配人的行动。应用“需要——接受”理论,增强大学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当接受主体认为德育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时候,就会产生认同心理,乐意接受;反之,则会产生排斥心理。大学德育工作要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需要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增强教育者的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才发展创造基本环境和必要条件。此外,要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需求,采取多角度、多途径的方式加以满足,并创造有利的教育时机引导其需要由低级到高级,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个体需要向个体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四)培养高素质的工作队伍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同样,大学德育能否取得实际效果,关键也是在教师。

德育工作者的道德品质、精神素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直接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效果。在大学德育工作中,一方面,要选配好一定数量的、政治素养高的专业辅导员,在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和学历水平上满足学生的需求;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切实做好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做好专业教师工作,建设全员育人队伍。教育者要培养这样的意识: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德育工作者,所有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都肩负“育人”责任;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德育,各种实践活动、校园活动都可以成为德育的组成部分,都要与德育相互渗透。

(五)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重在强调知行合一。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会在受教育者的意识中形成一种自发的社会检验欲望,社会实践是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缺少社会实践,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和真实体验,学生无法对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无法将理论知识内化。因此,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考察学习、理论探讨、课题研究、志愿服务、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丰富其生活阅历和社会阅历的同时,也使他们形成自己善恶美丑的甄别标准。将“课堂德育”变成“实践德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社会的热情,使大学德育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实践中达到理论教育无法达到的“润物无声”育人效果。

探索大学德育困境的出路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没有定论亦没有终止。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形成社会、家庭、学校的合力。优化社会环境,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德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同时,要结合德育自身发展规律,走一条健康、和谐的发展道路,促进高校培养更多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人才。

[1]杨晓民.全球化的地域文化[J].读书,2010,(11):5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1.

[3]邓小平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1

B

1671-6531(2011)07-0014-02

彭庆,女,湖北随州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