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品味—积累”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思考

2011-08-15万书红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品味文本课文

万书红

(长春教育学院 中文系,吉林 长春130061)

“诵读—品味—积累”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思考

万书红

(长春教育学院 中文系,吉林 长春130061)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诵读—品味—积累”课堂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上以读为本,在充分品味文本的基础上,突出积累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养成积累的习惯,培养积累的兴趣,感受积累的成果,为写作奠定基础。

诵读;品味;积累;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满堂灌”,新课程改革之后是教师“满堂问”。课堂教学目标模糊、虚化,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对诵读方法指导不够,教师对文本细读感悟不深入,对文本蕴涵的情感体会肤浅,不能准确提炼设计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训练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关系处理不够得当。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积累语言等,就成为我们课堂教学要研究的问题。我们结合各地改革经验,结合长春地区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种对农村小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诵读—品味—积累”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出发点

(一)理论基础

1.《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2.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语言历来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语言是使别人信服其行动过程的一种能力。语言智能是其他智能的基础。诵读、品味、积累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

(二)出发点

“诵读—品味—积累”教学模式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感悟课文内容,经过语言的积累等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驾驭语言能力。这个模式目标明确,强调诵读、积累的重要性。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多积累语言材料,语言规律认识深入,感受经验丰富,学生就能活化语言,在阅读文章时就能迅速产生迁移、展开联想、深刻领会文中之义、甚至是言外之义。

二、“诵读—品味—积累”的实施

诵读环节强调了读的重要性。以读为主,要给学生以足够的诵读时间,在课堂中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而且教师要在朗读技巧和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教师范读、录音读带动下,学生可以采用齐读、自由读、轮读等方式,做到读对、读懂、读通、读出味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教学基本观点。

品味环节强调在充分朗读文本基础上,对文本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品味、探究、质疑、赏析。教师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学情,找准切入点,提出整体性的大问题或通过质疑梳理出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师生或生生合作探究,研读文本。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对于重点段要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根据单元训练专题、根据课后问题设计小问题。学生在此环节中,通过充分的个性化阅读,品味咀嚼作品中的重点词句,分析写作技巧,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积累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针对课文中的好的词、句、语段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学生归类整理并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略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三、“诵读—品味—积累”模式的步骤

第一步:扣题探读,激情导入。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激情引入。教师出示课文难读的、易错的词语对全班进行指导,扫清读书的障碍。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文章的魅力,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自己想办法认识。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步:初读感知,提炼主旨。要求教师提出整体性的问题,学生思考。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或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检查读,纠正字音,看是否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正确、读流利的程度。采用多种诵读形式进行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齐读,轮读,做到读对、读懂、读通、读出味道。读读想想,如何确定节奏和重音,应用什么语调和感情来朗读这篇文章。由此,学生能初步感受作品内容和感情,在朗读过程中感知文章,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第三步:研读文本,深情感悟。要求教师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学情,找准切入点,提出整体性的大问题或通过质疑梳理出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师生或生生合作探究,研读文本。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对于重点段要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根据单元训练专题、根据课后问题设计小问题。学生在此环节中,通过充分的个性化阅读,品味咀嚼作品中的重点词句,分析写作技巧。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第四步:精读理解,品味感悟。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凭借,突出重点,深入品味。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段,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了解表象背后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加深体验。学生学习文本,要沿着文本主题的主线去研读、探究、体验、感悟。

第五步:背诵语段,丰富积累。教师在教学中对课文中的好的词、句、语段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学生归类整理并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略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第六步:随文练笔,加深感悟。教师引领学生理清文章在布局谋篇、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突出特点。教师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学生向课文借“语言”,结合课文进行仿写。

第七步: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拓展延伸主要是指领悟了课文内容后,跳出文本的局限,由课堂向课前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把预先搜集阅读和文本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展示。学生展示资料、比较阅读相关片段,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写作打基础。

四、“诵读—品味—积累”模式采取的措施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2.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在熟读课文、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背诵诗文佳作方面做有效的指导。

3.教师可以辅之挂图、录像或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让学生一边轻轻的吟诵,一边展开想象,提高背诵训练的价值,形成有效的积累。也可以采用创造性复述,分角色对话,演课本剧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范文语言的体验与内化。

五、“诵读—品味—积累” 模式的思考

1.“诵读—品味—积累”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有析读课文、研读课文、赏读课文、巧读课文的方法与能力,在诵读中让学生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美感,增强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教师的讲解要精,重在启发、引导、点拨,留给学生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积累的东西很多,如,字、词、句、章积累。我们如果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相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会有较大提高。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课堂上老师可以把课程的重点做总结,学生用笔把生字、优美的词语、精彩的段落写下来。

3.这个模式需要教师一定要多阅读,多积累。课堂上,精选课内外的一些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弥补学生积累中的不足,如,与课文有关的诗歌、散文、成语、典故、对联等;还可以向学生推介自己喜欢而又适合学生的名人名言、名家名篇。

4.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必须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自主积累的习惯。在课堂上把好词、好段进行分类整理掌握。

六、“诵读—品味—积累模式”的使用说明和局限

1.这种模式适合于精读课是以诵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综合性阅读课型;教学任务包括阅读理解、情感陶冶、知识习得、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比较适合农村小学教学。

2.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课文为范本渗透写作训练,改变“动口不动手”的倾向,在课堂上设计小练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3.该教学模式不是万能的,只是在阅读教学精读课中适用,其他的课型还要采用其他的方法。该模式只是一个基本模式,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程式。由于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不同,课文的类型也不一样,因而在实施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有关步骤和内容予以调整或删减。教师对基本式运用熟练以后,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不同的课文构建若干变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形成灵活多变、新颖的教学风格。

总之,“诵读—品味—积累”课堂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旨在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营养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写作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课文的优秀言语形式来学习语言,进而形成自己语言能力的过程。学生发展需要语言的积累,只有积累丰富了,学生才能把文质兼美的课文内容加以内化,才能运用自如,从而培养他们语文的综合素养。

[1]张晓平,林琳.重在自读精在指导贵在积累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读—指导—积累”教学方法[J].黑河教育,2009,(1).

[2]蒋俊.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积累[J].小学教学参考,2009,(12).

[责任编辑:姚 旺]

G623.23

B

1671-6531(2011)07-0104-02

万书红,女,吉林长春人,长春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及古代文学。

项目名称: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性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FFB090577)

猜你喜欢

品味文本课文
品味年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品味桂峰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背课文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