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德育
——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德育新模式

2011-08-15王康娟聂学富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道德战略德育

王康娟,聂学富

(1.铜陵学院法政系,安徽铜陵244000;2.滁州学院后勤服务集团,安徽滁州 239000)

生态德育
——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德育新模式

王康娟1,聂学富2

(1.铜陵学院法政系,安徽铜陵244000;2.滁州学院后勤服务集团,安徽滁州 239000)

为了树立改善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理念,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一种新的德育模式——生态德育模式正在逐渐被人们认可。生态德育是使人们在生态活动中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进行生态领域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它不仅关注人际关系,而且探寻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在理念和实践上都践行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生态德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德育模式

一、生态德育产生背景

18世纪以来的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等生态危机问题也同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现状。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无视责任,凭借科技力量肆意地对自然进行开发和掠夺,最后造成自然界以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来报复人类,使人类品尝自己非理性行为所种下的苦果。为了改善这一现象,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3月,我国政府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决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一我党在新形势下的全新执政理念,继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可持续发展被最广泛采纳的涵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强调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这一战略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已经体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其中,在德育方面,一种体现着这一战略精神的新模式——生态德育模式正在逐渐形成。

二、生态德育的内涵

生态德育是指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共处的生态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1]。它是教育工作者针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与培养目标,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与互惠互利的生态道德观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目的、内容、方法、途径、要求、注意问题等方面的指导、教育的一种德育模式。其目的是引导人们为人类的持续发展与长远利益以应有的道德理念与实际行动去保护自然环境,维系生态平衡,自觉养成维系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理念。

在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尚未明显暴露时,德育主要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的行为符合公共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当人与自然界之间矛盾显现并日趋加深之后,德育有了新的使命,即应当把长期以来形成的德育原则和规范从社会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人肆意践踏自然的恶习,自觉养成善待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观念。而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走的却是一条“人际德育”的道路,更多地强调如何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很少甚至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及其他生命体之间关系的教育,这与时代的要求是不符的,也无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社会的变革和转型给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心理状况等都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这给德育工作增加了新的任务,也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的价值,改变德育模式势在必行。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要研究目的的生态德育模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生态德育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又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生态德育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2]。在德育工作中引进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对时代科学精神的主动吸纳,又是社会全面发展和对个人应用需要的协调关照[3]。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模式,生态德育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践行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1.生态德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发展

传统的发展观是以工业化的程度来衡量社会的发展水平,并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主要的指标。这种发展观在促进工业生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负面效应,导致今天地球上的可利用资源日渐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危机,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要处理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关注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损害。发展不能以损害自然为代价,必须把经济发展同环境治理一并考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资源、环境获得相应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们要树立新的发展观,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要为后代保留足够的资源,不损害后代需要的权利;要求人们树立新的价值观,既要肯定人类生存发展的权利,又要肯定自然界生存发展的权利。

作为促进人类持续发展的道德观,生态德育主张把合理开发和节约各种自然资源、治理环境污染、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纳入当代德育内容;主张增强全民生态道德意识,培育新的人口素质观、优生优育观,加强全民的环境道德、经济伦理、人口问题、社会责任意识等道德观建设。同时要求认识自然的价值,自觉承担起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倡导人与自然的平等,从而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

2.生态德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是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为了人类能够在地球上永久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自觉形成的以人为主体,以生态、环境和资源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模式。只有人不断地发展和创造,才能使生产得以持续;也只有依靠人不断地克服和排除障碍,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德育应遵守人的自然本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有生命力。如果一味追求社会需要,追求某种功利性的目标,德育的结果势必离人的本性越来越远。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受到传统发展观中“以物为本”思想的影响,因而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视不够[4]。而生态德育把人作为关心、培养的对象,让德育贴近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引导他们自主、能动地进行道德生活实践、积累经验,形成对道德现象、道德问题的分析、批判和选择能力。生态德育为德育工作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不仅丰富了德育的内容,而且也使德育更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正如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周谷平教授指出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培养现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而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有效途径,将生态伦理纳入学校德育,帮助受教育者学会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最终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3.生态德育的实践体现着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实践呼唤着生态德育,而生态德育也在有效地指导着社会实践。为了使生态德育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就应该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环境出发,通过建设生态社区、生态校园、社区服务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现实参与等来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和对环境污染的深恶痛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德育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地行动。

四、推行生态德育的路径选择

1.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知识教育,宣传低碳生活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或者主题班会等方式对保护生态进行宣传,增强学生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观点的认识,从而内化为自身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和义务感,树立保护环境、推广低碳生活的思想。

2.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关注校园绿化、关注公共卫生,教师首先要为推广低碳生活做出表率。例如不随便丢弃废纸、果皮,节约水电,爱护花草树木,远离香烟、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碗筷杯子以及坚持步行或者使用自行车等。通过言传身教,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自觉成为低碳生活的拥护者。其次,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利用宣传栏、提示牌、校园网等平台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宣传低碳生活理念。

3.通过多种形式的户外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去亲近自然,了解各种动植物及矿产资源等的特性及价值,如太阳能的作用、低碳装修等,同时感受人类因为肆意破坏而造成的恶果,深刻体会“保护母亲河”、“退耕还林”、“世界无烟日”、“植树节”等主题活动的意义,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生态环境的自觉保护者。

在当前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我们需要坚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诚然,实施生态德育主要面对对象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构建低碳生活的意义也更多局限在校园内。如果全社会都能通过接受教育和学习等方式,将低碳生活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在生活中真正做到坚持低碳型的生活方式,这对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1] 张青兰.论生态道德教育[J].求实,2008(12).

[2]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4,04,05(1).

[3] 刘定云.试论德育的可持续发展观[J].探索,2001(2).

[4] 孙 莹.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校德育建设[J].教育探索,2006(11).

G40-012.9

A

1673-1794(2011)03-0088-02

王康娟(1979-),女,铜陵学院法政系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安徽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08313);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09SQRZ153)

2010-09-12

猜你喜欢

道德战略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战略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