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养成教育之思考

2011-08-15程轶宏汪小飞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黄山素质大学

程轶宏,汪小飞

(1.黄山学院学生处,安徽黄山245041;2.黄山学院教务处,安徽黄山245041)

大学生养成教育之思考

程轶宏1,汪小飞2

(1.黄山学院学生处,安徽黄山245041;2.黄山学院教务处,安徽黄山245041)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阐述养成教育的定义与特点,分析了在高校开展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并从时间上、内容上、环境上、制度上对高校构建养成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为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提供思路。

大学生;养成教育;模式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内涵十分丰富,在现代大学教育机制下,如何在本科高校背景下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就要求高校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教职工要基于养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培养。

提及养成教育,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还需要进行养成教育?至2011年3月,笔者从中国百度(www.Baidu.com)上以“养成教育”为题名进行搜索,所得条目有26,200,000条之多[2],输入“大学生养成教育”,则有4,640,000[3],占总条目的17.71%,可见对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关注度是相当高的。那为什么会有上述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有这样的误区呢,那是没有弄清养成教育的定义。

一、养成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刘基等[4]对养成教育进行了深度研究,他们从学界对养成教育的七种认识入手,通过对“养成”内涵进行历史考证,并结合养成教育出场的背景考察,最后定义养成教育为:养成教育是一种习惯教育,与内心的理性启蒙和自我教育相联系、相统一的,同时,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时间的、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是一种注重自我养成的,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教育;是一种注重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生活化中的教育。

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养成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性。养成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贯穿于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完备的教育体制包括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5],养成教育源于最初的学前教育,直至终身教育,其教育性不言而喻。

2.习惯性。叶圣陶先生认为:“习惯是一种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具备更多的能力。”[6]养成教育是一种习惯教育,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人们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通过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合格的人才。

3.长期性。养成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可能在某一天就把学生身上的坏毛病全部改掉,学生的行为规范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而这是需要长期的养成教育才可以实现。

4.渐进性。养成教育的过程是逐步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带有渐进性,即学生的养成教育是逐步推进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很高的要求,学生是很难适应的。

5.生态性。养成教育不是孤立的,她是和其它教育同时进行的,并且与教育环境紧密联系,因此具有生态性。

二、大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养成教育

新时期的大学新生,有朝气,维权意识强,个人独立性,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尤其是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主生活能力,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有一个全面养成的过程。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的需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大都在十八、九岁,进入大学校门后,由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此时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教育,在原来基础上灌输人生目的、为人基本要求等,激发大学生树立完美人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7],另一方面是圆满完成高等教育的必要条件,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的同时进行养成教育,从点滴做起,有利于学生学会专业知识,学好为人处事,从而高质量完成大学学习,因此,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的需要。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如何获得综合素质能力是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关键,结果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其根本应该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试想如果连最基本的良好习惯都不能培养好,那么怎么可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合格人才,因此,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三)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培养祖国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生命线,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归根结底是需要合格的人才,那么在大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养成教育,是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因此意义重大。

三、高校背景下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模式构建

(一)在时间上节点上,构建以大一新生为主,涵盖大学四年的养成教育模式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8]。在大一新生刚入校时,就应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在内容安排上,突出规范化、科学化和序列化,重点表现在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1.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教育

由于高校道德教育长期忽视道德养成教育,并且重视道德知识传授轻视道德行为实践等因素,使得当代部分大学生道德行为却不尽如人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现象[9]。因此,重视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实践显得有为重要,席玲玲研究认为首先要重视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实践,形成激励大学生道德行为自律机制,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道德评价考核体系。

2.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10]

人文精神是指人的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在人我关系中的交往特征。对于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弥补人文社会知识的不足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在大学里,要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的人文导向,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全与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与实践的培养。

3.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11]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大学生毕业以后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各个领域的主要建设者,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分清是非、辨别真伪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同时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

4.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

生活方式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12]。通过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在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健康的生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在环境优化上,要着重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

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13]。大学生在成长过程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也应该着重优化育人环境,创造文化氛围,积极有效地进行班风、校风、学风建设,寝室、教室、餐厅建设,形成尊敬师长、爱护同学、讲究诚信、乐于助人的氛围[14],为大学生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生存“土壤”。

(四)在制度建设上,要制定并以规章制度规范好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它以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基本原则,离开规章制度,养成教育就失去了权威。学校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以制度管理为依托,强化养成教育理念,出台养成教育大纲及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实养成教育规定等,通过严格的管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6]。

四、结束语

养成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的基本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背景下,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开展好养成教育各项工作,这就要求从时间上、内容上、环境上以及制度建设上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模式,并且通过学校系统的养成教育,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生活,才能最终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

[1] 钱晓芳.谈谈养成教育[J].文学教育(下),2010(1):87.

[2] http://www.baidu.com/s?w d=%D1%F8%B3%C9%BD%CC%D3%FD&n=2.

[3] http://www.baidu.com/s?bs=%D1%F8%B3%C9%BD%CC%D3%FD&f=8&w d=%B4%F3%D1%A 7%C9%FA%D1%F8%B3%C9%BD%CC%D3%FD.

[4] 刘 基,闫立超.养成教育定义考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6):14-19.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

[6] 庞 然,石崇远,朱冬香等.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74-75.

[7] 肖彩霞,赵 林.激励教育在高校问题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0,126(2):192-193.

[8] 马姗姗.浅谈大一新生的习惯养成教育[J].新西部,2010,(16):182,184.

[9] 席玲玲.浅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8(1):139-141.

[10] 宋 真,阎秀丽,迟丽杰.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32-133.

[11] 宋 真,阎秀丽,仇姝婷.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J].邢台学院学报,2010,25(1),8-9.

[12] 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评述[J].社会学研究,1995(4):43.

[13] 杨 玲,樊召锋.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6(2):193-196.

[14] 张 强.新形势下大学新生的养成教育[J].石油教育,2010(3):71-73.

G641

A

1673-1794(2011)03-0073-02

程轶宏(1973-),女,政工师,黄山学院学生处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研究”(20100991)

2011-02-12

猜你喜欢

黄山素质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黄山日落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登江阴黄山要塞》
大学求学的遗憾
黄山冬之恋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