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必然使命

2011-08-15肖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肖盟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行政资产处,湖南长沙410004)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信仰问题不解决,人类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经济的繁荣只导致物欲的膨胀”。[1]信仰教育不仅仅是高校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整个社会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从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任务和信仰教育的内容等方面,去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高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人们对这种理论的相信和信奉,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的信仰。它不仅揭示了无产阶级伟大崇高的历史使命,而且指明了全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物质价值,带给人类以最大的物质利益,而且具有最崇高的精神价值,鼓励人类进入最高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高尚的新人格。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一种崇高的信仰。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自它的理论性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从经济学角度证明了其科学性,而且从历史学角度、从哲学角度证明它具有无须置疑的科学性。《资本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这些规律以铁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列宁曾说过:“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重大成果”[3],“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证明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4]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规律和历史必然性的层次上证明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和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可靠的科学证明;刘建军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曾提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观念上打破了资本主义永恒论,加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论以及共产主义必然性的理解,并对革命的合理性进行了证明,从而在哲学的角度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自它的实践性

人类的实践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随之不断发展创新。在俄国,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共产党人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国情不断运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本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地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还要在青年学生中建立起科学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的重要体现

(一)高等教育的性质

《高等教育法》第三、四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坚定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也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二)高等教育的任务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成为“四有”新人,最根本的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首先体现为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心态焦躁浮躁失衡,有的为了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理平衡而皈依宗教。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很有必要。信仰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塑造完善人格,以便在政治、思想、道德等各方面适应社会的要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体系,成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主要是对一定的社会成员进行某种世界观和信仰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作为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感受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信仰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具有独立地位,应该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或“灵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具有一种信仰的真挚的人就达到了崇高。信仰教育能使个体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自己的义务以及责任,从而感受到生存的价值。信仰教育在教育中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与各类知识和技能教育相配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信仰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主要内容是“四信”: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6]这种教育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它同样也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信仰教育是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高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只有在高校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大学生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培育和弘扬爱国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上,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

(二)信仰教育是高校与时俱进,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特征,是决定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在当今这一开放、变革的时代,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否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与时俱进,是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大问题,也是其改革发展过程中应坚持的根本原则。“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8]“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的要求。”[9]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发挥信仰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育目标,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凝聚力量,培育人们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向心力;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培育人们在实践上不断前行的向前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风尚,培育人们在提升精神品质上的向上力。目前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影响青年大学生,使大学生在信仰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水平,并让其成为大学生热爱祖国、刻苦学习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三)信仰教育是抵制各种不良文化思潮,抵制西方敌对势力“颜色革命”的需要

青年是各种信仰力量争夺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占领。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在高校普及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也曾说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0]过去我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就是有马克思主义信念。今天,马克思主义信仰仍然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柱,仍然是我们战胜非科学信仰包括各种封建迷信和盲目崇拜的强大精神武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的颜色革命,所谓“颜色革命”是指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利用目标国家的社会矛盾和困难,制造政治危机,发动社会抗议、街头抗争,推翻合法政权的颠覆活动。由于它常常以某种颜色为旗帜,因此得名为“颜色革命”,[11]他们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几代年轻人的身上,希望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渗透的过程中输入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基辛格博士曾说过:“美国对中国仍拥有外交、经济及军事优势,美国完全可以运用这些优势来塑造中国未来的角色。”[12]美国如何来塑造中国的未来,它必然是用美国的价值观来塑造中国的年轻人,用西方的价值观同化中国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颜色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教育是我们抵制西方敌对势力“颜色革命”图谋的最有力武器。

(四)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下,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普遍增强,他们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使自己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学生能否在人生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明确方向、始终有坚定的立场和执着的追求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个人在社会上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它的努力方向。只有明确人生方向,认清人生道路,坚定理想信仰,才能具备必要的精神动力,才可能达到人生的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发挥信仰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找到奋斗的精神动力,使当代大学生以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方法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增强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和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真伪、抗拒非科学信仰的能力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五)信仰教育由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是体现高校历史责任的需要

高校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用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新要求、新境界、新成果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引导大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担负着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使命。我们要全面审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高度,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等方面来大力加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1]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宗教出版社,2004.9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3][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295.

[5]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13.

[6]喻跃龙,贺志军主编.信仰·信念·信心·信任[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9.

[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2).

[8][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6.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2.

[11]刘明.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8.

[12](美)基辛格.美中若发生冲突可能重蹈“一战”覆辙[N].参考消息,1999-09-08(8).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