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科专业文献学教学的反思

2011-08-15余全介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文献学国学学术

余全介

(浙江海洋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及其整理工作的学科,是指导人们读书治学的学科。文献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进行学习和研究。现在,国内高等院校共有三类文献学专业,“古典文献学”隶属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历史文献学”隶属历史学学科,“文献学”隶属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其中前两个专业在许多高校都设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其任务是培养从事文献整理和研究的专门人才。同时,文献学又可以作为文科专业的基础学科,传授古籍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等知识,是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学术必备的常识。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面向本科阶段都已经或准备开设文献学课程,本文即以此课程的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就教于方家。

一、文献学教学的现状

文献学作为文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设在中文系时叫做古典文献学或古代文献学,设在历史系时叫做历史文献学。这两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不同,教学要点各有侧重,但是在教学内容的主体上是相同的,都要考察古代文献的产生与发展,探明古文献的存佚,研究古文献的分类,揭示前人整理与研究古文献的方法,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1]这两门课在各个高校的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大学将其定为必修的基础课程,有的大学将其设为选修课。

当文献学作为选修课时,它们常常与图书馆等单位开出的文献检索课并列,学生被要求从中二选一。这种做法体现了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能力的重视,但是在这类教学计划之下,部分文科专业的学生在选了文献检索课程之后,就不必选修历史文献学或古典文献学。事实上,在很多高校虽然文献学课程列于教学计划,但是真正开班讲课的情况并不多。与文献学的冷落相比,文献检索课选修率却是很高,以致部分高校将其设为全校必修的通识类课程,文科的学生有文献检索的学分,就不必考虑选修文献学。很多学生甚至认为文献学就是文献检索,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这是一种误解。文献检索课在教学内容上与文献学大相径庭,它涉及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信息资源的分布及信息检索和利用的技能,[2]基本上不涉及文献学的主干知识。文献检索课程集中体现了图书馆学本科教育 “日益强调应用性与工具性的内容”这一特色。[3]

文献学作为文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它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很多学生缺乏学习文献学的主动性,为学分而学习。首先,文科专业的学生觉得文献学课程难学。文献学教学过程中要介绍文献的载体与类型,要讲解文献的目录、版本和校勘,还要讲解文献的辨伪、辑佚及出土文献的整理等知识。这些内容是刚刚升入大学的本科生从未接触过的,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学习起来障碍较大,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最近,时永乐先生从学术环境与条件、高校系科划分、教育制度与学术评价体制、文献学本身艰深难学四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以后文献学功底普遍欠缺的问题。[4]他的分析主要针对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的专业领域,没有讨论专业之外的情况,但是文中提到的第四点却可以借来分析当前文献学教学的现状。文献学知识本身的自成体系以及它在纵向深度、横向跨度方面的特点,都让今天的本科生产生难以企及的感觉。其次,新时代的大学生习惯了计算机和网络带来的便捷,学习上的惰性逐日滋长,扎图书馆手查资料越来越不时兴,翻大部头工具书、踏踏实实钻研经典文献者也越来越少,学生不但对类书、政书、丛书的辨析感到漠然,部分同学甚至对四角号码等古籍文献常用的检索方法也闻所未闻。文献学课堂上,教师讲到的那些古籍文献尽管近在眼前,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却感到远在天边,非常陌生。文献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问,很多知识都来自感性的经验,但是由于学生疏于接近典籍,所以有些同学甚至觉得文献学很抽象。另外,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与年俱增,职业素质、职业前景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要关注点,与文献学知识的积累相比,学生对于各种证书和奖励看得更重,实用主义成为主导。这种现实的职业化价值取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文献学的积极性日渐降低。

二、文献学学习的意义

文献学对于文科的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文献检索技能的学习,应用性和工具性并不能概括它的全部价值。在高等院校为文科的学生开设这样一门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一种获得知识的手段与方法,而且对于当今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有着别的课程难以替代的重要的作用。[5]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方能得其门而入。”[6]章学诚认为目录学可以帮助学者“即类求书,因书究学”。[7]目录学不仅关乎如何查书,而且在读书治学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版本学涉及文献文本的考察和鉴别,读书治学应选择版本,依据善本。本科阶段的学生未必有机会参与到重要版本的鉴定,但是具备版本学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版本源流系统的考证,还是颇有益处。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以期恢复文本的正确面貌。校勘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是治学求真的先决条件,虽然很多基本的古籍业经专家学者整理出版,有单行的整理本可供查阅,但是具备校勘的知识和方法,能正确认识古书中讹夺衍倒诸问题,能够独立校正一些错误,仍然不无裨益。古书的情况十分复杂,除文本讹误之外,还存在大量伪书,伪书不是完全没有价值,但是首先要搞清楚伪书的真正作者和产生的准确年代,将其还原到它们真实的年代,回归到真正的主人。不懂辨伪,在学习和研究中或者真伪莫辨,轻信受骗,误用伪书,混淆是非,或者疑古过度,视真为伪,将孩子连水一齐倒掉。目录、版本、校勘、辨伪等知识,在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课程中都是讲授的重点,这些知识连同辑佚、注释等内容,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孙钦善先生曾经这样评定文献学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古文献学不仅与古文献整理、研究有关,而且与全部古代学科即传统所说的‘国学’,包括古代文、史、哲、经济、法律、科技等的研究有关,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代学科的研究必须以相关的古文献为主要材料依据,而凡是涉及古文献,就存在准确利用的问题。如前所述,古文献的准确利用涉及古文献的全面搜集、科学甄辨和正确理解,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古文献学。”[8]吴钢先生在充分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文献学教学的冲击之后,这样认为:“古代文献学是文史哲等需要阅读古籍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领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古代文献学知识,才能顺利开展学习研究工作,所以在此类专业中将古代文献学设立为专业基础课是十分有必要的。”[9]当吴先生将文献学与大学语文并列时,他所谓的“专业基础课”乃是必修课程之一。

文献学的内容对于刚刚升入大学的本科生而言实属新生事物,但是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文献学的知识和方法都来自丰富的感性经验,并不是一门抽象艰深的学问。各类文献的存亡与特点都有其具体而现实的原因,文献学上各种现象、变化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每一次文献学史上的新变化都反映了当时文献状况的总体变化和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门功课时,要加强实践操作,要养成跑图书馆的习惯,对于那些大型的古籍文献要经常翻阅熟悉,它们并不是天外来物,它们一直存在。这些阅世悠久、内容广博精深的文献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而且直到今天仍然大有价值,许多问题离开它们就无法解决。文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仅仅依靠网络是不够的,要获取正确的知识少不了与它们接触。浮躁的心理不仅学不好文献学,而且未必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在高校首先要学好知识,学到真正有用的本领,做到藏器待时。孙钦善先生认为文献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基本功扎实、学风谨严、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等特点。[10]其实又何止是专业领域,实践证明文献学的学习提高了本科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了他们的适应面,使他们在日后工作中有优良的表现,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这无疑有益于就业。

三、文献学教学的改进

前面从高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了文献学教学的现状,也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了文献学学习的意义,那么如何改进文献学作为文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呢?尽管提高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多方的努力合作,但是教学主体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方面学界已有相关的研究,比如有的论文讨论了文献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一言堂”模式的弊端;[11]有的论文探讨了教学方法的变通问题,主张丰富教学方法的选择范围;[12]有的论文则对教师的组织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主张教学的引导性,主张多设置启发性的问题,主张进行开放式的教学等;[13]另外,时永乐先生说“文献学根底薄的先生培养学生,犹如近亲结婚,其后代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他实际上是在探讨教师专业素养对教学质量的影响。[14]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实施的问题,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当中,属于容易调整的因素,教师素养并非一朝一日可以提高,属于难以变动的因素。本文对于这两种因素不再讨论,文献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策略的调整是下面要着力分析的内容。

教学策略的变革建立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只有教师在文献学观念上有了转变,他才会自觉地采用新的教学策略,进而改进文献学的教学现状。前面提到文献学是文科专业的基础学科,是治学门径,这种说法常常被用来定位文献学知识的价值,实际上它也是许多教师心目中对文献学所持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念。这个观念由来已久,并且基本上反映了事实,但是今天的教学不应停留于此。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指导治学与研究的信息资源滔滔汩汩,各种手册、导论、指南、书目与索引触手可及,学术会议、专家指导、网络咨询、中西比较等对于学生而言都已变得稀松平常。在图书出版行业如此繁荣的时代,许多典籍都已整理出版,学生基本上不大可能去接触真正的版本鉴别和辩伪整理。在这种情形之下,要求学生对文献学这个门径还存有古人的那种敬意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于文献学知识的定位需要调整,否则难以改变学生对文献学的疏离和隔膜。实际上,文献学固然是基础,文献学从来也是学术研究的主体。今天文学、历史、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实就落在文献学的领域,文献学的研究甚至还代表了学术研究的前沿。比如说,文学研究固然要探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探讨作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但是相当多的研究集中在作品的真伪、结集、流传上面,这些就是文献学的内容。又比如史学研究固然要归纳历史发展的线索、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很多研究与典籍的内容、形式、流传与分类相关,这些内容就是文献学的研究。文献学是基础,是门径,但是文献学本身就是学问,就是研究,就是前沿。教师的观念要及时转变,并且用它去引导学生,使其改变对文献学课程的印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要改进文献学教学的现状,今天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将文献学教学与国学教育结合起来。时永乐先生说文献学是国学的基础,其实文献学就是国学,文献学教学就是国学教育。刘玉才先生说:“古典文献研究是中国古典学术的核心内容。如果认真审视古代学术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思想观点的发挥、学术流派的形成,还是学术成果的表现方式,几乎都是围绕着重要经典而展开。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无不以经典文献作为依傍,或进行章句训释,或进行义理发挥,或进行史实考据,先秦经典文本与后代阐释作品共同构成学术文献的主体。历代学士文人,无论读书治学,还是科举考试,都以钻研经典文献为必由之路。近年学界用力颇多的经学史研究,主要是对儒家经典的文本与阐释进行学术史研究,实际完全可以视作古典文献学的组成部分。因此,如果就学术的旨趣而论,古典文献学与国学的内涵最为切近。”[15]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国学教育的概念。

举个例子,章学诚对目录功用八个字的概括,历来被学者和教师给予高度评价,但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指导性,主要在于国学方面。我们只需问两个问题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中国古代目录辩明的是什么学术呢?考察的又是何种源流呢?很明显,无论是“四分法”、“六分法”系列的目录学著作,还是其他分类方法的目录,它们都要辩明经学、子学、史学(传记)和文集的部类,都要考察各种学术变迁,并使其体现在部类的调整上面,要使后代的学人看到目录就可以了解学术的盛衰和各个传统学术门类的源头、传承与流变,这些都是国学的知识。经学种类的微调,经史之间的嬗变,经子之学的流变,子部的衰微和史学的壮大,这些都是国学研究的领域。

时下,国学教育方兴未艾,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到教学对象都表现出了对国学的浓厚兴趣,但是碍于师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考核方式等现实条件,专门的国学课程又很难开设出来。在现行的教学制度和教学秩序之下,国学教育的最佳途径往往是教学内容的融合和渗透,在此机遇下,文献学应该是最具潜质最有活力的一门学科,其发展劲头非常大。因此文献学的教学应该朝这个方向调整。所以,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不应停留在行款、装帧形式、版本特点的层次,不要仅仅讲解辩伪与辑佚的方法,最好能去挖掘文献学里面那些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比如避讳制度与传统礼制文化变迁的关系,各地、各朝版本的特点与传统学术文化、社会风气的关系,古人的观念、学风与作伪的关系,辩伪的发展与经学变化的关系,“四大古注”的出现与古人的著述观念和学术精神的关系等。文献学的教学如果能与国学教育做好有机结合,那么必将增加文献学课程的学术含量,提高它的学术品格,注入人文精神,提升文化品格,最终也将改进教学的状况。

[1]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述论[J].图书馆建设,2004,(3):105.

[2]唐海霞.新世纪文献检索课的改革和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1,(3):68.

[3]王余光.关于文献学教育的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9,(5):5.

[4]时永乐.文献学是国学的基础[N].光明日报,2010-11-1(12 ).

[5]董冰华.关于文献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 (6 ):134.

[6][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记集解分八十卷》条.

[7][清]章学诚.校雌通义.卷一《互著》.

[8]孙钦善.关于古文献学内涵的全面认识与具体贯彻[J].文献,2010 ,(3 ):6.

[9]吴钢.古代文献学教育的整合与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3):80.

[10]孙钦善,黄丽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和完善古文献学科——孙钦善教授学术访谈录 [J].甘肃社会科学,2009,(2):105.

[11]董冰华.关于文献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 ):134.

[12]戚福康.论文献学与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兼论教学方法的变通 [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4):104.

[13]陈晓华.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及教学的思考[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2).48.

[14]时永乐.文献学是国学的基础[N].光明日报,2010-11-1(12 ).

[15]刘玉才.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知识结构与价值体现[J].文献,2010,(3):45.

猜你喜欢

文献学国学学术
东方朔散文赋《答客难》的文献学解读
“垂”改成“掉”,好不好?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
文献学视野下的《畲族小说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