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言大义”解诂

2011-08-15魏启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微言含蓄汉书

魏启君

(云南财经大学 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021)

《现代汉语词典》对“微言大义”的解释是: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这种解释代表了大多数成语词(辞)典的观点,如《古今成语大词典》解释为:论述精微,意义深刻[1]。也有不同的解释,如《最新活用成语辞典》:微言,隐含深义的言论;大义,合乎正道的义理[2]。《应用汉语词典》:本指精深微妙的言辞和儒家经典的要义,后泛指含蓄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远意义[3]。解释对“微言大义”的分歧之处在于对“微”的不同理解,一为精微,一为含蓄。

“微言大义”来自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夫子没而微言絶,七十子卒而大义乖”。解读的分歧可以远溯到李奇与颜师古对汉代班固 《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一句的不同理解。唐颜师古注:李奇曰隐微不显之言也,师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

尽管多数辞书选择了颜师古的观点,但笔者认为李奇的解释值得重视。

“微言”在《汉书》里一共出现五次,两次大同小异,为“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其余三例为:

1.《汉书·艺文志》: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

2.《汉书·窦田灌韩传》:蚡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婴为丞相,蚡为太尉。

3.《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荧惑厥弛[4],佞巧依势,微言毁誉,进类蔽善。

例1的“微言”处在介词“以”的宾语位置上,并与“以”组合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感”,因此“微言”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从下文的“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可以看出,这种解读习惯与先秦时的“断章取义”做法是吻合的。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直接陈述,而是借用《诗经》的相关语句来隐晦、曲折地表达。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蠒[5]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因此,“微言”可释为“隐晦、含蓄的话语”。

例2的“微言”为动词性短语,其后的“太后”为兼语,充当“微言”的宾语和“风”的主语。颜师古注曰:“风读曰讽”,“讽”指委婉地暗示或劝告,如《史记·滑稽列传》:“常以谈笑讽谏”。根据语境,“微言”可释为“含蓄地说”。

例3的“微言”也为动词性短语,修饰“毁誉”。我们认为“毁誉”是“毁善誉恶”的省略,“佞巧依势”指奸佞狡诈之人依仗权势,从而达到“进类蔽善”的目的。奸佞狡诈之人毁善誉恶,当然是见不得人的丑事,因此充当状语的“微言”可释为“偷偷地说、暗中说”。

从以上三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微言”既可以作名词性短语也可以作动词性短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微”有“隐晦、含蓄、偷偷、暗中”等意义。但这些意义是相通的,都有“隐、匿”基本义。

《尔雅·释诂》:“隐、匿,微也”,用“微”来解释“隐、匿”,表明在秦汉时,“微”是通语、常用字,“隐、匿”是它的常用义。例如:

4.《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案:柔、刚相对,微、彰也应相对,微在此处有隐义[6]。

5.《汉书·景十三王传》:淮南王谋反时,寄微闻其事。案:微闻,暗中偷听。

6.《汉书·元帝纪》:宣帝微时生民间,年二岁宣帝即位,八岁立为太子。案:微时指未显达时,微有隐义。

7.《史记·魏公子传》: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案:微察,暗暗地观察。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司马贞索隐:“谓其意隐微而言约也。”张守节正义:“《诗》《书》隐微而约省者,迁深惟欲依其隐约而成其意志也。”司马贞、张守节都以 “隐微”释“隐”,也可以佐证“微”有“隐”义。

此外,在一些词语中,微的隐匿义也得到了保留。比如《辞源》收录的:微文,隐约讽喻之文;微旨(指),隐微的旨意;微服,为隐蔽身份而更换服装,使人不识;微辞,隐晦的批评;微验,暗中观察;微茫,隐约模糊。

追溯“微言”的渊源,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澄清若干事实。“微言”连用,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精谕》:“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高诱注:“微言,阴谋密事也。”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人可与微言”,只不过听者应阐发、释读说话者的旨趣。当然,这些旨趣是隐含在话语之中的,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意在言外”。在《吕氏春秋·精谕》里,“微言”为动词性短语,可以理解为隐晦、含蓄地说。

其实,孔子的“微言”观也是有秉承的。《周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 《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幽赞指隐微地告诉,“微言”与“幽赞”异曲同工。

因此,我们认为“微言大义”的“微言”可以作两种结构理解,一为状中式动词性短语,有“隐晦、含蓄地说”之意;一为定中式名词性短语,有“隐晦、含蓄的话语”之意。根据语言的转喻原理,我们不难理解“隐晦、含蓄的话语”正是“隐晦、含蓄地说”的必然结果[7]。同理,“微言大义”也可以作两种理解:一为述宾短语,我们记为“微言大义1”,释为“用隐晦、含蓄的方式阐述深刻道理”;一为联合短语,我们记为“微言大义2”,释为“含蓄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报刊语料的用例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的观点,以《光明日报》为例:

8.一类是学者大师,写的就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来龙去脉烂熟于胸,总能引经据典、高屋建瓴、微言大义,却常常对凡尘俗世少几分眷顾。(孙志岗 2005年7月20日)

9.……80名家谈这些问题,不是正襟危坐,照本宣科,而是完全结合个人创作的体会和研究的心得,微言大义,妙趣横生,思想活泼,灵动幽默,视野宽阔,见解深刻,博闻广识,文采风流。(陈辽 2003年2月19日)

10.德瑞克对风险问题的论述深得微言大义的要领,读者在细细品味过程中,会产生禅宗所说的"顿悟"般的感觉。(张建华 2004年9月29日)

11.这个小说有点微言大义的味道,把手机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又能够有所嘲笑和批判,并且非常生活。(2004年1月14日)

12.其实,一部小说如何命名本无微言大义之说,关键还要看与其内容的主体是否贴切。(2003年7月9日)

例 8、9 的“微言大义”充当谓语,例 10、11、12 的“微言大义”充当定语。以上五例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微言大义1”,都可以释为“用隐晦、含蓄的方式阐述深刻道理”。

“微言大义2”比“微言大义1”的用例多得多,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含介词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例如:

13.在这样的语境下,作者认为“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诞生于美国,但其思想根源却在欧洲”,其中的微言大义是不难领会的。(马凌2005年6月15日)

14.一些研究现代文学的人总爱对作家的笔名寻根究底,其实并非每一个作家的笔名都有什么微言大义,寄寓着什么深刻内涵。(王泉根 2005年11月23日)

15.举凡精当的《庄子》版本、大家小家注释、相关著作和论文,都得竭尽全力搜罗,逐字逐句推敲,对《庄子》微言大义反复咀嚼,对各家注释和评论仔细甄别,力求在庄学的河谷中披沙拣金,沿波讨源。(栾栋 2006年3月31日)

16.每条格言后面均附有白话文解释。文白对照,既保留了格言微言大义的本色,也照顾到了古文水平欠佳的普通读者。(1999年11月7日)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杨任之.古今成语大词典[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199.

[2]最新活用成语辞典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740.

[3]应用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01.

[4]厥弛,动摇的意思。

[5]蠒,“茧”的异文。

[6]《辞源》认为是幽深、精妙之义。

[7]参阅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一文(刊载于《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1期)。文中认为:构成转喻的相关概念间的关系有两种,共存型和相继型。相继型关系指两个概念之间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如状态、活动或过程与它们的目的、原因、前提、结果、以前或以后的状态之间的关系就是相继型关系。“隐晦、含蓄地说”是动作、行为,“隐晦、含蓄的话语”是结果。

猜你喜欢

微言含蓄汉书
基于比较视角的《史记》《汉书》语言现象管窥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微言
微言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含蓄三义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微言博议
微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