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2011-08-15于福莹

关键词:工程硕士全日制导师

于福莹

(燕山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通过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于福莹

(燕山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介绍国外研究生导师制度,根据我国目前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分析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给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即高校人才引进、创新实践型导师的培养、依托优势学科加强导师组建设、实行学术休假制度进行导师培训、建立合理的兼职导师引入机制和严格导师遴选以及健全导师监督制度等六个方面。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

为推进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步伐,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此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教育部副部长陈希表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1]。

一、国外导师制度

西方现代研究生导师制度源于德国[2],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变革,如今西方国家已建立起成熟而稳定的导师制度。按照导师指导人数和发挥指导作用的差异,导师制度将分为三种类型:单一制、一主多辅制和联合制。

导师制的最初形态——单一导师制起源于德国,是一种学徒式的培养模式;1876年发端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专业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其研究生导师制度——一主多辅制,是结合时代特点及本国实际情况建立的新型制度;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首先开创——联合导师制,是大学与企业协作培养研究生的新形式。联合导师制能充分整合、利用高校和企业资源,有利于研究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能够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二、我国导师队伍现状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规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具备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副研究员等相当人员)。要求有教学和科研经验,有公开出版或发行的著作;或主编过全国性通用教材;或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导师上岗和遴选的主要标准是科研和论文,未要求导师的实际工程能力,显然不适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目前在中国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大学教师中,大多数都是从校门到校门,都是高学历出身,没有做过工程师,也没有工程和产业背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如果导师工程背景不强,就容易导致其培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显得格外突出。

三、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适合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人才引进政策

目前国内高校引进人才主要有三类,一是拔尖人才,主要是院士和长江学者等,在国内外有影响力,作为学科的领军人物;二是骨干人才,主要是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有高水平科研成果,包括SCI和EI论文发表状况和国家级成果奖;三是青年人才,通常要求专业背景良好,有博士学位,能从事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科研能力强,作为学科梯度、教学团队建设所需要的青年教师。第一类和第二类人才是各大高校积极争取和引进的对象,这两类人才数量必定很少,青年人才引进才是主体。对于工科院校的青年人才引进只注重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职称、学历和发表论文情况等,忽视其工程实践能力,显然不适合国家对于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在人才引进时应将求职人员的工程背景作为考察的内容之一,如求职人员在以往的学习和工作中参加实际的工程项目,在相同条件下优先录用工程背景良好的人员。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师资适应研究生培养的需要,而且在社会上形成重视科研教学人员工程背景的氛围,促进相关培养单位在此方面的投入。

(二)以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为导向

在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大都存在两部分工作,一是建立实验平台,二是理论分析建立模型。“理论来自实践,更要指导实践”,对于工科而言,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动,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中楼阁”,缺乏对实际的指导意义。当然通过仿真软件对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行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减少实验平台开发的时间和成本是正确的。但是一味地注重科技论文等科研成果,不重视工程实践将会导致学术浮夸,不利于学科发展。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指导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变得比以前更加突出和重要。通过制度引导导师注重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采用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的工程实践活动,增强教师工程方面的能力。具体激励政策可以采用如把工程经验作为聘用和提升教师的考核条件;在办公面积、工作量核算等方面给予倾斜;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提供一定数额的配套资金等。

(三)依托优势学科加强导师组建设

对于具体某个高校而言,总有相对强势的学科,该学科在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和项目申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相对而言,强势学科的教师能够获得较多的工程能力锻炼机会。但是对于目前工科而言,大都很难只利用单一学科知识从事科研工作,学科交叉是普遍现象。一个科研项目可能涉及力学、机械、材料、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个学科。在知识激增的今天,一个导师精通多个学科门类几乎是不可能的,采用导师组制度,可以弥补导师之间的不足,在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在导师组中引进不同专业的导师,培养跨专业的人才,有利于形成和建立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经过导师组制度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其知识结构能够形成网络状,思想敏捷,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学校政策的引导下,以教师自愿为前提,结成多学科的导师组,导师组负责人应具有学术造诣深、威信高、出身于强势学科的优势,能够组织其他导师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对研究生开展集体指导。这样既增强了强势学科的师资队伍水平,也给相关学科教师提供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机会,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实行学术休假制度,进行导师培训

单纯靠引进新的师资,显然无法满足当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因此通过对在岗导师的培训,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显得尤为紧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在于创新,导师担负着创新和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通过学术休假制度,提高在岗导师的实际工程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渠道[3]。美国高校学术休假制度和导师校际交流制度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我国教师在岗锻炼的参考。指导教师在工作一段年限后,根据学校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享有学术假期的权利,学术休假期间到其他高校、企业以及国外,利用讲学、科研和教学研究等活动达到自我培训和提高的目的。通过参与并协助企业实际的工程问题,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能力,还可以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充分吸纳和使用社会上现有的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降低导师培训成本,为提高教师工程实际能力提供物质和制度上的保证。

(五)建立合理的兼职导师引入机制

高校根据实际需要聘请学术界、企业界等各行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作为兼职研究生导师,一方面可以改善、优化导师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等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兼职导师的课题和经费资源,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兼职导师由于长期在科研、管理、生产第一线,有着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这对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应根据实际情况引入双导师制,即以兼职导师为主导师,学校导师为副导师[4]。企业的导师享受学校导师的学术待遇,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但可以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而且有助于提高学校导师的工程实际能力。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由高校和企业的双方导师共同商讨决定,并根据培养计划决定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考试、科研等事宜。导师分工因来源不同而不同,高校导师侧重于传授基础理论、科研方法、培养科研技能,企业导师更注重指导研究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并结合实际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以及对现有的产品、工艺加以改革。

(六)健全导师监督制度,严格导师遴选工作

导师遴选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措施之一。为确保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质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对导师队伍的管理与监督。如果导师在一定年限内科研停滞甚至退化,可以暂停其指导资格,由新的导师取而代之。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整个硕士招生比例的增加,对于导师遴选和导师监督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高校在导师选聘方面十分严格,但是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方法大都采用以前的导师选聘制度,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型硕士最大之处是强调研究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因此应将导师的工程实际能力作为硬性规定,从导师层面上保证培养质量。

[1] 教育部副部长陈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EB/OL].(2010-07-15).http://www.edu.cn/zheng_ce_1137/20100715/ t20100715_496754.shtml.

[2] 林杰.英美国家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制度管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74-77.

[3] 郑美玉,李运庆.论中国高校师资现状及内涵发展之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63-66.

[4] 李阿利,贺建华,陈冬林.略论研究生兼职导师队伍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6(3):26-27.

G643

A

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资助研究项目(冀教研[2009]6号);2010年燕山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于福莹(197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全日制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V eraW an g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孙思扬作品
导师榜
爱情导师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基于校企联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