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眼睛》中主人公的伦理道德

2011-08-15龙艳霞

关键词:纳博科眼睛

龙艳霞

浅析《眼睛》中主人公的伦理道德

龙艳霞

纳博科夫小说《眼睛》的主人公是一个偷窥成性的卑琐小人物,是一个毫无道德可言的社会边缘人。但在其作为人的自身发展规律中,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回归与升华,并从中获得道德伦理的启示与反思。

偷窥;《眼睛》;道德

纳博科夫的文学动机向来如孩童般单纯,除玩乐之外别无所骛。然而在智力和感觉的敏锐度上,他又是一个阅书无数、功力深厚的老江湖。两相结合,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可视作高级的精神游戏。在 《眼睛》中,纳博科夫把人类最古老的谜题——灵魂,塑成一个魔方,弄乱后交给读者。

一、偷窥的“眼睛”

书中的人是纳博科夫在文学青年时代情有独钟的人物:生活在柏林、巴黎或伦敦的俄国流亡者。小说的主人公斯穆罗夫正是 “20世纪20年代”、“旅居德国的”、“年轻”、“潦倒”的“俄国知识分子”。 斯穆罗夫和有夫之妇玛蒂尔达的关系被其丈夫发现,遭到一顿羞辱和毒打。斯穆罗夫绝望之下回到家中开枪自杀,却被救活。本来就喜欢“睁大眼睛”“审视自己”的斯穆罗夫,被那一枪打得灵魂出了窍:“自从那一枪……之后,我一直怀着好奇而不是同情观察自己……”[1]21“至于自己嘛,我是一个旁观者。 ”[1]21“眼睛”想要借助周围人对斯穆罗夫的印象还原一个斯穆罗夫的本相。“眼睛”旁观自己、旁观别人、旁观别人眼中的自己、自己眼中的别人……旁观不够,还要带入感情,要为爱情心潮起伏,让事态愈加复杂。结尾,“眼睛”和斯穆罗夫两片分裂的灵魂终于合而为一。

从斯穆罗夫那双形神分离的大眼睛里,我们看到了故事,通过别人眼里的斯穆罗夫与斯穆罗夫本人眼里的自己,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斯穆罗夫本人——一个自大、自恋、自卑、满口谎言的偷窥狂!斯穆罗夫的卑琐正在于此!他自恃渊博、不同于常人,但他的流亡生涯又让他空虚、寂寞,对生活无所适从,在他的自傲中表现出极大的自卑;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折手段,随口编造谎言;他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偷窥,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不仅偷窥别人,还要偷窥别人眼里的自己,然后活在一己的幻想中!

从斯穆罗夫的形神分离中,我们看到了纳博科夫那奇妙的叙事手法。一个故事,一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人的眼里发生并展开。许多人在看《眼睛》的时候,常常摸不着头脑,直至最终斯穆罗夫的形神合一,这时才引得读者哈哈大笑。纳博科夫的作品《眼睛》需要读者不停地思考,思索文学作品中的故事,看谁能最快发现作者埋下的“引子”。原因在于纳博科夫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他用侦探小说的结构讲述了一个“惨痛”的爱情故事。

用作品里不同人物的视角,将故事进行下去,并使读者在游戏、思考中获得对作品主人公的看法,纳博科夫的艺术魅力尽在于此。通过这些奇妙的艺术手法,加上读者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认识纳博科夫笔下的斯穆罗夫。

在斯穆罗夫自己的眼里,他博学多才、风流倜傥、朴实、专情、聪明、与众不同,还深受异性青睐。可读者决不会因此掉进斯穆罗夫的陷阱,轻信他对自己的评价,因为这些只不过是斯穆罗夫假借他人而产生的对自己的想象。斯穆罗夫在自我吹嘘的时候,往往会露出破绽:他学识渊博,却在编织战争英雄谎言的时候,不知道雅尔塔没有火车站;他专情,却又有了一个接一个的情人;他朴实,却偷窥成性,肆无忌惮地进入他人住所,偷看信件;他聪明、与众不同、还深受异性青睐,全都是他活在自己的幻想当中!

另外,我们确确实实看到了“眼睛”看到的其他人对斯穆罗夫的各种印象。和平主义者玛丽亚娜医生在斯穆罗夫身上看见的是“一个残暴、出色的白卫军军官,不问青红皂白见人就绞的败类”[1]42;饱经世事,老于世故的穆欣,则一眼看破了斯穆罗夫为自己编排的华丽军旅传奇,知道他的酷,不外是羞涩胆怯加经历苍白,“我从来没有想到你是这么一个大混蛋”[1]74;保守传统的书店老板魏因施托克总是对斯穆罗夫给他讲那些下流的风流韵事厌恶至极;精于算计的商人赫鲁晓夫只看见斯穆罗夫领带上的洞,认定他穷困窘迫,是“一个最丑恶意义上的贼”[1]65;还有对于斯穆罗夫来说最最重要的万尼亚,万尼亚没有对斯穆罗夫说一句狠话,在失去自控的斯穆罗夫紧拽着她的手的时候,可怜的、阅历不深的万尼亚用温和的语言向斯穆罗夫以及读者传达出她对斯穆罗夫的看法:“你的一切我都喜欢,甚至你那富有诗意的想象,甚至有时候你那言过其实的品性。不过我最喜欢的,是你的善良,因为你非常善良,非常爱每一个人,所以你总是又荒唐又迷人。不过,请你还是别抓我的手,要不然,我索性站起来走掉了。”[1]72委婉地,我们知道了斯穆罗夫撒谎、滥情、荒唐,也明白了万尼亚拒绝斯穆罗夫的理由。对比斯穆罗夫与众人对他的看法,读者会更相信谁呢?当读者看到斯穆罗夫自述的破绽、意识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时候,对斯穆罗夫的自吹自擂、自命不凡便产生了鄙夷的情感。

纳博科夫在描绘以上各人对斯穆罗夫的看法的时候,并没有停下笔来让故事停滞不前,而是在不停地让故事在各个人的身上和思想里展现,进而让读者了解到,这个卑琐的小人物,从来没有停止过卑琐。这样的一种印象直接扎根于每个读者的心中:他对自己的欣赏,对自己的嘲讽,甚至有时愚蠢的作为。他偷偷闯进邻居的家中,花了3小时,只为找寻是否在别人的存在中有斯穆罗夫的踪迹,是否万尼亚对他也有爱意。他还用愚蠢的方式截取波戈丹诺维奇的信,查阅信中是否会提及斯穆罗夫的点滴。而当他看到波戈丹诺维奇对他的看法是如此偏颇时,心里难以释怀,因为他想象中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是如此高大。他渐渐地把自己逼入更深处,最终遭到了万尼亚的拒绝,因为他以为万尼亚其实是爱他的。于是,他还是回到了原点,和意识的自己重叠。通过纳博科夫独特的叙事手法,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斯穆罗夫,而最终又能前后贯穿,将其整合为一个卑琐、荒谬的斯穆罗夫!

二、远离与放弃

正是这种从不停滞、前后贯穿的印象,也使得读者在作品结尾读到斯穆罗夫最终幻想的时候,大惊失色,与前面整部作品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

然而,我快乐。对,快乐。我发誓,我发誓我快乐。我已经认识到世界上唯一的快乐就是观察,刺探,监视、审视自己和别人,不做别的,只做一只略带玻璃色的、有点儿充血的、一眨不眨的大眼睛。我发誓,这就是快乐。我有点儿贱,有点儿臭,没有人欣赏我身上引人注目的一切——我的想入非非,我的广见博识,我的文学天赋……那又何妨?我快乐,因为我能凝神只是我自己,因为任何人都是引人入胜的——是的,确实引人入胜!这世界,尽管它可以竭尽全力,但伤害不了我一根毫毛。我是刀斧不入、坚不可摧的。假如她跟别人结婚,我担的哪门子心?每隔一个晚上,我都梦见她的衣物在一条没头没尾的幸福的晾衣绳上,在一股永不停息的占有的风里荡漾,而她的丈夫永远也不会知道我如何对待这个跳舞的女巫的丝毛绫罗。这就是爱的极致。我快乐——对,快乐[1]79!

虽然这个一直以来都不快乐的家伙还是带着那么点儿猥琐,可是居然在他对万尼亚的幻想最终破灭时学会了控制自我,让所有行为止于幻想。“想象的力量终归是善的力量,这些力量依然稳稳地驻留在斯穆罗夫一边,而事实证明备受煎熬的爱的苦涩,就像它最销魂的回报一样,令人陶醉,催人奋起。”[1]5斯穆罗夫对万尼亚的爱并没有得到回报,从始至终他都在煎熬,但是,他最终选择在现实中的放弃。而理想中的坚持,让我们对他那无奈的放弃并能获得自我快乐的阿Q精神,似乎有了那么丁点儿的欣赏。当我们明白他不会再有下一步实质上的偷窥,不会再由于自己对他人的幻想而有进一步行动的时候,我们感觉放心了,轻轻地舒了一口气,而且竟然也会有那么一点点儿的心酸。这么一个卑琐的家伙,能够激起读者的怜悯之心——当然是在他稍稍恢复正常之后,谁能说读者没有体会到道德的力量呢?

我们看到,无奈的斯穆罗夫犹如阿Q精神般的自慰,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现实、自知、却无边无际的想象中时,是否也体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当人一事无成的时候是很容易堕落的。但是,他若能在某一方面,仅仅是一个方面,能够有起色、得到赏识,这个人就会很快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中来。斯穆罗夫正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是个无家可归的逃亡者,虽然算是个知识分子,但是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尊重。他没有爱情的时候有了情人,却被发现了暴打一通,丢尽脸面。想要自杀,枪却开错了地方,叫人耻笑。他爱上万尼亚,讲了一个故事,又被人发现了破绽。与女佣偷情,结果女佣偷了主人的东西送给他,他却又被发现而受到了鄙视。他追求万尼亚,遭到了拒绝,等等。斯穆罗夫就是一个失败者,他一事无成,得不到任何肯定,所以破罐子破摔,无所顾忌。但是,最终他被人“提拔”了,受到“赏识”了——我们暂且不说是不是靠他的真本事换来的——他立即就发生了改变,变得“善”了许多。当然,真正的善,还需要一个过程,不过这已经足够带给我们惊喜与怜悯了。斯穆罗夫就如同学校里的一个“坏”学生,越是说他坏,他就更坏,而且坏得肆无忌惮。但是,如果某天、某人不经意地表扬了他,第二天就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他,并从此更好地表现下去。那么,我们期待斯穆罗夫会变得更好吧。或许,人,这种有思想的动物,狂暴的驾驭无法使之屈服,反而是那似乎不痛不痒的软鞭子更能发挥作用,使之向善!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本能中有二重性,一是以原始的姿态,以冲动的倾向或攻击的倾向出现,所以需要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来加以约束和管制。另一是对潜意识的压抑,或对冲动的禁止,这一般是通过超自我的检阅倾向使之走向社会化。”[2]在斯穆罗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双重性,看到了他的人格的心酸历程,最终他从冲动走向自我压抑,超越了原始的自我,从而脱离了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化。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扮演着斯穆罗夫的角色,总是想探测别人脑中关于自己的形象。而别人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万千个自己。因为我们总是想用自己的想象去改变这种折射。如果折射的效果是好的,那么自己欣喜若狂;但如果折射的效果和自己的想象背道而驰,我们就会试图想要去改变这种折射。有太多面镜子,又有太多双眼睛,让我们迷惑而失去方向。其实,我们总是想在别人的眼睛中看到自己,而忽略了自己本身的眼睛。也许我们有时不是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更多的是迷失在了别人的镜子中。

[1]纳博科夫.眼睛[M].蒲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徐光兴.世界文学名著心里案例集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I106

A

1673-1999(2011)08-0095-03

龙艳霞(1979-),女,重庆人,硕士,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广东510515)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

2011-01-22

猜你喜欢

纳博科眼睛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纳博科夫:归去来兮松菊犹在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国内首次结集出版
20世纪80年代后纳博科夫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研究
擦亮你的眼睛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
保护眼睛,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