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战与回应: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2011-08-15朱斌

关键词:时代化思潮马克思主义

朱斌

挑战与回应: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朱斌

西方经济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正反作用,表现为双重效应。它们同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对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以坚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题、培育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体、解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和优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载体各个方面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挑战;西方社会思潮;回应;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大量涌进中国,它们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千方百计地同主流的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企图影响、重新诠释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影响当代中国的历史走向[1]。

一、多元与主导:当代西方经济思潮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汉语大词典》将,“时代”被解释为“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2]。叶险明指出,所谓时代,是“具有特定的空间规定性和一定性质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3]。在时代变换和推动之下,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时代内涵,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魅力和当代价值。每一时代都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特定时代的历史规定性。所谓时代特征,是指某一社会发展阶段或某一社会发展层面合乎规律的发展状况,既是时代性质的折射,也是时代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与高度概括[4]。任何思想理论要想始终维持其强大生命力,就必须反映时代的特征并科学解答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时代主题转换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特质的逻辑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当前,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直接原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将“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相并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多数观点认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5]。时代化既包括内容、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话语体系的时代化等。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所谓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6]。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生活、就业结构、价值取向、观念意识等发生了急剧变化。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西方经济思潮对我国的渗透表现极为剧烈,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当前,在中国最具代表性且最具理论实力同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的西方经济思潮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等。现代西方经济思潮呈现如下特点:更加关注现实利益及更加注重争夺话语权并试图影响现实,传播手段现代化;群众基础逐渐从精英转向大众[7]。

二、机遇与挑战:当代西方经济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正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发展而来,在近代中国的多元化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并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向关心和重视社会思潮,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创立的学说称之为“新思想”、“新理论”。马克思在1843年的《“德法年鉴”的书信》中指出:“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8]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开放的科学,是在不断和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从总体上审视,当代西方经济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有正负两方面,表现为双重效应。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负作用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话语权。如以1990年“华盛顿共识”为标志,新自由主义企图成为当代世界居支配地位的“强势”话语体系,美国利用经济援助、贷款等附加条件向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行“华盛顿共识”。第二,冲击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20世纪8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后,英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机会,将它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济模式以及政治模式等视为全球惟一正确的模式向全世界推广,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放弃自有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照抄照搬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与政治模式,最终导致社会动荡和经济萧条[9]。第三,冲击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西方经济思潮本身具有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它可以充当国际政治斗争的武器。比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对广大青年具有很大的冲击力与诱惑力。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其正面的影响。正如张耀灿所说:“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实矛盾和发展趋势的精神折射,西方社会思潮既有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有对未来文明社会的设计;既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也有对人类普遍价值和理想的追问。”[10]当代西方经济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领域。如西方经济思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法制观念、社会均衡观念等新观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研究的新视野。西方经济思潮提出了带有一定普遍性的 “问题”,有些“问题”虽然不是我们的问题,但是它的问题意识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三、应对与出路:在挑战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地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地反映时代要求,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11]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又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2]以上讲话表明,要在挑战当代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过程中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一)在挑战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中坚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题

时代主题是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全球性战略性问题的主观判断与概括,是世界各种矛盾的中心和焦点,是在一定时期内主导世界的全球性问题。它反映着世界本质,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方向、趋势与潮流。任何偏离时代发展的主题,背离时代特征的要求的思想理论都将失去其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回应时代挑战,勇于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于时代气息的话语形式来阐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大问题,并解决时代发展的难题[13]。

时代主题具有相对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但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准确判断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又要科学分析时代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时代特征,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时代内容。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困扰着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如环境污染、社会公平、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还相当严重。依然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大潮,西方经济思潮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多元化的心理需求。比如新自由主义,它重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曾一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新自由主义过分排斥社会主义,极力鼓吹自由化、私有化、全球“一体化”,我们必须认真辨别和对待。总的来说,它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其正面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正确把握时代主题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时代特征要求,倾听时代呼声,满足时代要求,解答时代课题,推动时代发展。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结晶——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正确认识时代主题和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深刻总结了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成功回答了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一崭新的时代课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崭新的时代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就是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的前提下,同时代共呼吸、不断回应时代挑战而且日益发展和完善的历史。

(二)在挑战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中培育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体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体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前时代主题、时代特征、时代精神相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的组织、个人及群体。其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思想家、理论家和领袖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中,无论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解读,还是回答和解决时代课题、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时代内容,都离不开主体的努力[14]。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各类主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发挥各自作用,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在全球化语境下,西方经济思潮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冲击和影响着众多民族国家的心理、意识、价值观乃至国家政策走向,广泛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体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现实影响,并提出了种种挑战。我们必须培育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体,提高其判断时代特征变化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积极主动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入侵。首先,要培育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体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自觉抵御西方经济思潮的各种诱惑。其次,要培育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体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最后,要培育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体的独立思考品格,开拓创新精神。

(三)在挑战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中解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时代都有属于这一时代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将时代问题化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入时代问题之中。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5]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走出书斋,走进生活,必须与时代特征和现实需要相结合,在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时代脉动,与时代对话,直面现时代问题。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利益问题尤其是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大众最重视最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现实针对性大为增强,与现实利益的相关度明显提高。近年来,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积极主动介入公共领域和社会热点问题的争论,尤其是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腐败、社会不公、贫富分化、上学难、看病难等与群众日常生活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展开论辩,并分别开出治理“药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的利益和愿望,代表了人们的心声,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客观上起到“代言人”或“意见领袖”的作用。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主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大众需求和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关怀。应对各种西方经济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应当体现出对大众的生活与理想、命运与前途的真情关切,必须紧紧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理论目标,如实地反映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愿望和要求,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

(四)在挑战当代西方经济思潮中优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载体

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主义,它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它诞生于欧洲,却随着跨越欧洲的传播影响了世界。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6]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早就给予思想传播工作以高度的重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开放的科学,其建立、传播和发展都离不开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

传播是社会思潮发生、发展须臾离不开的重要环节,是其由思想理论进入现实生活的重要通道。作为精神文化现象的当代西方经济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复杂的网状结构。其传播方式之一是人际传播,另一种方式是大众传播。但是,随着传播技术和传输网络的发展,大众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发生、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塔尔德指出:“大众媒介既可以产生善果也可以产生恶果,善果也许能够将恶果平抑到最低限度。”[17]所以说,大众传媒本身是中性的,传播者的思想倾向决定了传媒的价值倾向性。今天,大众传媒为西方经济思潮的传播提供的较为宽松的话语交流平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认知、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方式,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力量,使得人们在动态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观念的重塑,甚至冲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少西方经济思潮的错误观点通过报刊、广播、书籍、影视、网络等传播媒介扩散到社会,从而形成了混淆视听的舆论力量和使人迷误的思想氛围,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出种种挑战。应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挑战,必须优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载体,增强主流媒体传播主流思想舆论的魅力,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提供有力的主流舆论环境。胡锦涛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格局。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为主,整合城市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18]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虽然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对时代性问题提出了多方位的思考,存在着时代性、合理性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吸收、借鉴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在严格区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界限的前提下,吸收、借鉴它们的合理性因素,丰富自己的时代性内涵,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并使之成为能够继续迎接各种西方经济思潮挑战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总结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19]

[1]刘桐舫.在应对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威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

[2]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词典编辑部.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041.

[3]叶险明.“知识经济”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3.

[4]陈金龙.时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5]蒋盛云.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综述[J].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4).

[6]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

[7]催建霞,翟杰全.七个怎么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6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6.

[9]吴茜.经济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扩张[J].求索,2002(1).

[10]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西方思潮方法论引导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11]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13]文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J].红旗文稿,2010(23).

[14]陈金龙.时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44.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7]塔尔德.传播与社会影响[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0.

[18]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08-06-21.

[1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

F093

A

1673-1999(2011)08-0005-03

朱斌(1979-),男,江西萍乡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广东广州510631)讲师,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1-02-17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2009年校级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当代经济思潮关系研究”。

猜你喜欢

时代化思潮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