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政党“软实力”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2011-08-15杨爱华
杨爱华
国外政党“软实力”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杨爱华
“软实力”是一个政党对于广大社会成员进行有效说服、吸引和凝聚的能力。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国外一些政党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探索,从淡化意识形态壁垒、扩大群众支持基础、应用新兴媒体、增强组织发展包容力等方面强化自身“软实力”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做好自身“软实力”建设,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国外政党;软实力;经验;启示
“软实力”(Soft-Power)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瑟夫·奈教授于1990年提出,它是指一种不通过“威胁”或“利诱”,而通过“吸引”为手段达到目标的能力[1]。 而政党的软实力则是指一个政党以其核心价值理念和治理水平去感召、吸引和凝聚广大民众,从而获得支持,争取或保持执政地位的能力。
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深刻地改变着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这对各国政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各国主要政党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探索,尤其是在淡化意识形态壁垒、扩大群众支持基础、利用网络载体、改革组织运作方式等政党自身“软实力”的建设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要求,沉稳应对全球化、信息化挑战,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各国政党强化“软实力”建设的有益经验
(一)政治纲领:淡化传统意识形态束缚,增强党的政治理念软实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各政党纷纷加快变革步伐,打破意识形态壁垒,淡化传统观念束缚,不断扩大本党政治理念和纲领政策的开放性和灵活度,提升政党核心价值理念的感召力,增强党的政治价值观吸引力。
首先,为有效遏制党的社会基础萎缩,西方国家各主要政党逐渐模糊阶级界线,努力争取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地位日益重要的社会中间阶层的支持,宣称自己是代表大多数民众利益的“人民党”或“全民党”。例如,德国社民党早在50、60年代就不再强调自己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到90年代后期,更进一步强调放弃“左倾”立场,强调必须争取各个社会阶层的广泛支持,构建“在社会和文化上更加多元的公民联盟”[2]。法国社会党宣布创立跨阶级和阶层的新联盟,强调自身为“跨阶级政党”,并制定了以中产阶级为主要依靠力量,在调和平民阶层和中产阶级利益与愿望的基础上建立新型联盟的战略。德国基督教民主同盟则提出建设“中间全民党”,尽可能广泛代表社会各阶级的利益诉求,树立“群众党”的良好形象。希腊新民主党全力改变本党在广大民众中“右翼保守派”传统形象,将该党正式明确为“社会中间党”,注重以公民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英国工党则宣称“不变革的政党将会死亡”,强调工党不仅要成为“人民的党”,同时也要成为“商业界和企业界的党”[3],并于1995年修改党章,放弃坚持了70多年的国有化目标。西班牙人民党将发展目标定位为要建立一个更加“独立、温和、中间、全民的党”,从而不断扩大自身价值理念对于全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感召力。
其次,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也逐渐淡化意识形态和阶级的传统划分,宣称自己是全体国民的代表,团结各阶层、各利益集团民众,从而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者。例如,越南共产党在其第十次全国大会上对于党的性质进行了重新界定,将原来的“越南共产党是越南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修改为“越南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劳动人民和越南民族的先锋队;忠实代表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民族的利益”[4],扩大了该党的执政基础。埃及民族民主党也修改党章,规定该党是“属于人民的党”,凡坚守该党原则、不属于其他党派的埃及公民,都可以申请成为党员。印度国大党则在保持原有社会基础的前提下,广泛倾听中间阶层的利益诉求,竭力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关系,使得自身的政治理念为更多民众所接受。各国政党皆以更加开放、灵活的政治价值理念,扩大对于普通民众的感召力,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理念软实力水准。
(二)立党理念: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基层民生,增强党的亲民软实力
政党实现政治目标必须取得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因此冷战结束后,各国政党更多的将“以人为本”作为立党根基,以亲民之心、爱民之行不断拓展自身吸引力,加强党的软实力建设。
首先,有的政党在执政理念上更加注重体现以民为本理念,凝聚人心。越南共产党聚焦于自由、民主、平等社会的建设,修改了党章,承诺要将越南共产党建设成为“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党。埃及民族民主党则宣称自己是“人民的党”,将奋斗目标确定为“致力于造福埃及人”,确保其安居乐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则在失去执政权后,奋力振兴,提出要把该党建设成为组织上包容、政治上民主、事业上与民众高度一致的党,将以人为本作为政党凝聚民心的鲜亮旗帜。
其次,有的政党也在政策执行上从民众的切实利益出发,树立党的良好亲民形象。多国政党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大多数民众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美国共和党 2004年提出,将2001年和2003年的减税措施永久化,使更多的本国民众在购房、投资、兴办企业和就业过程中得到实惠,并积极探索,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和退休金帐户管理方面进行优化,同时大幅增加学生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低收入家庭学生上学提供便利。英国工党政府则连续多年增加退休职工养老金以及贫穷家庭和低收入职工家庭的专项补贴,大约500万退休人员每年将因退休金优惠政策多得400多英镑。同时,工党提出要“严厉打击犯罪、严厉对付犯罪原因”,并承诺将用8亿英镑帮助青年失业者实现再就业,努力给普通民众留下关心百姓现实利益,为每个公民安全生活着想的良好印象,反响显著。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自执政以来就高度重视住房问题解决,始终将“住者有其屋”作为党的一项政治承诺,使拥有住房的民众由执政之初的不到10%,逐渐上升到上世纪末的80%多,建立起了完备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深受百姓爱戴。
(三)运作模式:重视基层建设,扩大党员权利,增强党的组织软实力
基层组织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载体,对于加强党内民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外一些政党在基层党建中,注重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扩大普通党员权利,不断提高党组织运作的有效性,切实增强了自身的组织软实力水平。
首先,有的政党高度重视基层支部建设,激发广大党员参与组织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日本共产党明确提出“支部是主角”的基层党建路线,要求每个支部一周至少召开一次形式多样的学习生活会,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参与讨论和付诸行动的热情。同时,日本共产党各基层支部也非常注重底层民众对于党内生活的观摩与参与,赢得了大量弱势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德国社民党、法国社会党纷纷结合具体实际创立了诸如“主题支部”、“专题类基层组织”、“主题委员会”等方式来开展党内组织生活,有些基层单位还专门邀请党的领袖来基层作演讲或报告,基层党员可以直接同领袖们进行对话、讨论、甚至是辩论,大大激发了广大党员参与支部生活的兴趣与热情。南非的非国大党特别注重以基层支部活动来激发广大党员的主体参与意识,基层组织经常可以动员数万人举行规模庞大的组织集会。对于部分居住地离活动地点较远的党员,支部工作人员还专门筹集经费租用公共汽车接送党员和支持者,服务全面。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南非非国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效果显著,党员的参与性和热情度极高,支部的号召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有的政党通过扩大基层党员的权利,不断提升党务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90年代末,英国工党和保守党就已经将党员的公投制度从党内各级选举扩大到重大政策的制定上来,并建立了全国政策论坛,为广大党员参与政策制定提供了有效渠道。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也在2004年成立了本党的政策论坛,为党员构建了一个建言献策的良好平台。法国社会党于近年来采取了诸多措施保证基层党员权利,规定党的所有重大决议均应由全体党员表决通过,并在各基层支部举办政见咨询会,就重大时事政策征询广大党员意见。欧洲某些绿党还规定在县区及以下的党组织召开大会,全体基层党员均可参加,真正巩固和扩大了党员参与决策的权利。埃及民族民主党在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就通过网络征求广大党员对于大会文件的意见和建议,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大胆采纳并反映到文件草案中。这些做法都为激发政党活力,扩大党员参与性,增强政党的组织软实力提供了有效保证。
(四)群众路线:建立制度化的民众沟通渠道,提高党的沟通软实力
政党与广大基层民众的沟通能力对于政党能否获得更多民意支持、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外一些政党在基层组织建设中,采取了诸多与广大民众密切沟通联系的制度化措施,值得借鉴。
首先,是党员干部和地区党议员定期走访选民和接待民众制度。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明确要求所有党议员必须每周安排一个晚上走访本区选民,党议员们走街串巷,逐户敲门,向选民说明来意,有困难与建议的就做好记录,没有问题的就递上名片和宣传单离开。同时还要求每周必须有一天晚上作为选民接待日,党议员门在选区办公室接待来访选民,切实为选区民众排忧解难,提供帮助。古巴共产党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定期参加所在社区组织的公益劳动,并规定所有党务公车如有空位和顺路,要允许普通上下班职工搭乘,若发现拒载行为,将严肃处理。南非非国大则要求各个支部每年都要4次“挨家挨户”走访辖区内的所有家庭,了解住户情况并收集其对社区福利、卫生等工作的意见[5]。这些做法都为政党树立亲民形象,提高治理绩效与民众认可度,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在党的基层组织中设立专门的民众沟通联系机构。统一俄罗斯党在它的每个基层支部内都设立了“民众接待部”,专门负责接待选民和群众来访,收集意见并定期反馈处理结果。越南共产党则在基层乡坊建立了民运科,并指派专人负责与当地民众的沟通联系工作。南非非国大党设立了“群众对话会”,下至基层党员和群众,上至党主席和总统姆贝基都踊跃参与。秘鲁阿普拉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之家”工作站,集组织、宣传、医疗、文化和教育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在为普通民众服务过程中加强了同广大民众的联系与沟通。为维持此类专门机构的有效运作,这些政党还专门选派了工作人员,负责机构的日常管理,从组织上保证了联系民众的制度化和长效化,深化了政党同普通民众之间的感情,切实提高了政党与广大民众的沟通软实力水平。
(五)传播媒介:注重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党的传播软实力
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网络传媒在传播观点的速度与效率上远远胜于各种传统媒介,各国政党都高度重视网络传媒的巨大政治功能,将网络应用于宣传动员、联系民众、引导舆论等各个方面,以增强政党的形象吸引力,提高其传播软实力水平。
首先,有的政党重视利用网络媒介展开宣传动员工作。一是建立综合性的政党网站。如法国社会党创立了全社会党人共享的大型综合网站,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全程直播党的相关会议情况,还可以及时上传党的政策纲领、重要文件等,互动效果良好。二是建立专业性的政党网站。如德国社民党开辟了青年专题网站,将年轻人感兴趣的运动、音乐和娱乐信息等同党的政治主张结合在一起,进行网络“捆绑式”销售。三是建立政党个人网站或博客。如2007年法国总统大选期间,几位热门总统候选人都在网上建立了“第二人生”竞选网页,英国工党前党首布莱尔曾开设了“走进唐宁街10号”博客,而德国几乎每位联邦议员都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作为竞选平台,传播政党理念,宣传政策纲领。
其次,有的政党将网络作为联系民众的便捷“电子桥梁”。一是设立网上聊天室、举办网络见面会,或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实现政党领导人与广大党员之间的直接沟通。2004年1月,英国共党重要成员、英国文化部长、教育部长亲自上阵,鼓动市民通过网络向党的决策机构建言献策。瑞典社民党、法国社会党等还在互联网上专设网民咨询窗口,让党的领导人能够直接回答人们关注的问题,“在线互动”已成为当今世界全新的政治景观。二是开设各种网络论坛,供党员和其他民众就重大决策进行事前讨论和协商。欧洲国家社会党有开展网络政治问题大讨论的传统,并以此作为增强党的吸引力,尤其是吸引年轻人的关键手段。三是利用网络进行民意测评。美国共和与民主两党都会通过网络给基层党员发送文件和公决选票,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各种讨论、征求建议,及时地把握党员(选民)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工作方向与重点。
二、国外政党强化“软实力”建设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90年建党历史,7500万党员,引领13亿中国人民的执政党,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成就卓著。面对汹涌的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和迅猛变化的国内外社会政治生态环境,我们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自我革新,与时俱进,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政党强化“软实力”建设的相关经验,应对挑战,提升软实力水平,统筹兼顾好“软、硬实力”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
(一)要将转变观念,扩大价值理念的包容性作为党提升软实力的思想基础
首先,要将软实力建设工程上升为我们党的基本战略之一。将“软实力”理论引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工作中来,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积极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的“软实力”建设绝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投入、提炼和更新,需要全体党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需要科学的规划与指导。因此,我们必须克服急功近利和功能主义的浮躁思想,不做缺乏长远考虑的“应景工程”,而应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软实力建设思路,恰当统筹好党的“软、硬实力”建设两个方面,真正将党的软实力建设工程上升为新时期我们党的基本方略之一。
其次,要增强我们党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的包容性。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是政党的旗帜,是吸引民众、扩大自身影响的中心主轴。著名经济学家诺思曾指出:“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了的结果仍能得到旧有团体的忠诚拥护。”[6]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巨大变化,我们党必须对自身意识形态和纲领进行积极调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吸收各国家政党先进思想和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包容性,尽可能广泛地顾及多个阶层的利益诉求,竭力营造多个阶层共存发展的和谐氛围。从而发挥我们党意识形态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要素的整合作用,增强党的软实力水平。
(二)要将保障党员权利,推进组织建设作为党提升软实力的制度支撑
西方政党的经验显示,如果党内僵化保守,党的管理体制、组织体制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党员民主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那么该政党就将会丧失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对内凝聚党员人心,对外赢得民众支持。因此,保障党员权利,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升党的软实力水平的关键制度支撑。
首先,必须保证基层党员的民主权利。要不断克服把党员当作“被管理对象”的错误观念,多途径保障广大党员的参与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将最大多数党员的利益诉求作为本党决策的关注点。同时要建立健全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制度、协商制度金额公投表决制度等,以制度运行切实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与民主参与性,增强我们党对广大党员,尤其是基层党员的凝聚力。
其次,要增强我们党组织建设上的包容性。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国内社会阶层分化日趋复杂。面对各新兴阶层的政治诉求,我们党必须调整和扩大自身的组织发展包容性,关注和引导新兴阶层的需求,把各个社会阶层紧密团结起来,为我们党注入新鲜的血液,进一步巩固执政基础。同时,还必须在党组织外部整合、协调各阶层、各团体的利益要求,调整对于新兴非政府组织的的引领方式,形成党同各种社会团体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更加开放,更加有富有活力和包容性的组织建设,为我们党的软实力提升提供坚实的体制保障。
(三)要将塑造政党形象,完善社会沟通机制作为党提升软实力的动力支持
首先,要整合与运用多种传媒,塑造我们党的良好组织形象。应当参考借鉴西方 “政治市场营销”理论,加强对于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应用,充分认识国内外公众的认知模式,科学建构党旗、党徽、党的标准色等统一的全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重点塑造党的领导干部、党员队伍的亲民、爱民形象,积极导入市场竞争机制改革党报、党刊的运作模式,多出反映党的核心价值信仰和精神风貌的优秀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建立我们党专门的综合性门户网站、论坛、博客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媒介,以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方式传递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塑造贴近百姓生活的良好形象,从而扩大民众的认可度,提高党的形象软实力。
其次,要多路径并行,建构和完善党的社会沟通机制。政党的社会沟通机制是指在执政过程中,为和民众交流、协商、形成共识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沟通渠道的总称。政党的社会沟通机制是否健全,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执政水平。因此,要提高各级党组织主动开展社会沟通的意识,提高党务工作人员的沟通技巧与能力,切实提高我们党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还要建立、健全党委负责人定期接待民众、党委部门就重大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设立党的发言人、基层党务工作者定期入户收集民意等制度。同时,还必须健全相关监督体制,确保沟通信息的真实性、顺畅性和开放性,减少信息在传输中的损耗,提高沟通有效性,在与广大民众的沟通交流中取得老百姓的吸引、信任和支持,提升我们党的软实力水平。
[1]Robert O Keohane Joseph S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M].Foreign Affairs,Fall.1998.
[2]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托尼·布莱尔.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4]古小松.2007年越南国情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南非非国大努力提升党的行动能力[J].党建,2009(3).
[6]周清.试论执政党社会沟通机制的内涵及其基本功能[J].求实,2006(1).
D564
A
1673-1999(2011)08-0001-04
杨爱华(1966-),女,四川雅安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从事高校党建理论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纪念建党90周年”“新时期党建科学化背景下的政党软实力建设”(项目编号:10JDJNJD246)。
201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