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1-08-15吴苑华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吴苑华

(华侨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如何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吴苑华

(华侨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今天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深入探索中发现的疑问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们甚至可能误导一些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能统而论之,而应当指出它们中的哪一个需要中国化,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是不同的。就中国化而言,其具体内涵体现在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等内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实事求是也是“事是求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重建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构建中国的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清除所谓“官方文化”。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文化

1938年4月,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提出,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而言,“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代化的运动”。毛泽东在同年10月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时则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①自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要不断努力探索的主题。在客观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按理说,今天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应有越来越明朗的认识,可事实上,一些在深入探索中发现的疑问却是不容忽视的,它们甚至可能误导一些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此,有必要搞清楚这类模糊认识的真相并予以必要的澄清。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哪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也许有人觉得这个问题不成立。在他们看来,世界上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一个。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虽然在长期发展中保持了某种一致性,但更重要的是在与时俱进中形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若从多样性和差异性上看,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领导布什维克党结合苏俄革命的具体实际而创立的列宁主义(甚至包括了斯大林领导布什维克党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而创立的“斯大林主义”),以及毛泽东领导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而创立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领导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而创立的邓小平理论、江泽民领导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而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领导第四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而创立的科学发展观等等。所有这些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但它们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个性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能统而论之,而应当指出它们中的哪一个需要中国化——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毛泽东所指认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因而他说的中国化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毛泽东的这一指认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未竟的事业,我们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

那么,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成果,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否需要中国化?我们的回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大众化和具体化。我们既要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也要具体地对待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界还提出“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②来提示人们具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是不同的。就中国化而言,其具体内涵体现在民族化、大众化、政治化等内容上。因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大众化和实践化上下功夫。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指出的,“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P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事业。因此,我们反对不加区别地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术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实事求是也是“事是求实”

也许有人觉得这个问题也有些不可思议。长期以来,我们只知道实事求是还没有听说过“事是求实”,这是不是别出心裁、故弄玄虚?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虽然“事是求实”与实事求是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但是二者的区别却是明显的。实事求是重在从实践中探索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③;而“事是求实”则重在把这类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事是求实”,但是我们从来都不是单纯坚持实事求是的,实际上还坚持了“事是求实”。如果没有了“事是求实”,就可能使实际工作要么陷入纯粹的经验主义,要么陷入“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其一,“事是求实”是有的放矢。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道:“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2](P800-801)依他之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2](P797)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2](P796)可见,有的放矢就是“事是求实”。

其二,“事是求实”是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时期告诫人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他说:“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2](P798)这种教育不是中国化的,也是要不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于学习而落于“求实”、也重在“求实”,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实际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一个人是否精通了马克思主义,不是看他读了多少马克思主义的大本子或记住了多少经典著作和语录,而要看他是否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指导我们更好地改变世界。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也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邓小平也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我们反对清谈和夸夸其谈,倡导求实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是求实”,才能把理论研究、学习与思考和解决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一层意思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可是,这在某些人的眼里却变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重建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认为,这样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误解。的确,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作了极大的贡献,成为我国人民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这就启示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然而,我们提倡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是重建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结合,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更好地推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化。

毛泽东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要用中国人的民族语言、文化风格和思维方式来讲叙、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点、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成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取得了相当成功,有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可见,某些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解读为重建中国传统文化,表面看是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则是贬低(乃至拒斥)马克思主义。这与时下一些人大谈特谈所谓“儒学治国论”而少谈甚至不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谓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是着眼于抬高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当代的价值;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重在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长期指导下的旧中国非但没有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非但没有使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富强、民主和繁荣起来,反倒越积越弱,处处受外族欺凌。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指引下,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不仅人民获得了真正的安居乐业和发展,而且国家和社会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国力增强、社会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当然,我们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不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传统文化怎么能够直接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资源呢?我们提倡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但不能要借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而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我们强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倡导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改造(甚至取代)马克思主义。总之,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重在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使之现代化、当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发挥一定的理论功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是构建中国的大众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逻辑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交给中国人民群众,变成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是,这在某些人的眼里却被解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构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我们认为,这样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曲解,也是对大众文化的误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为中国人民群众所熟知的新型文化、先进文化。虽然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大众性、民族性、科学性或“草根性”,但是我们并不可以把社会主义文化理解为大众文化。

毋须讳言,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时下可能存在某种意义的大众文化现象,但不等于我们需要把大众文化作为追求的目标。某些人误以为大众文化就是草根文化、群众文化或人民文化,其实,大众文化在本质上与这些文化是不同的。大众文化不是草根文化,不是群众文化,更不是人民文化。它是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在本质上,大众文化扮演了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角色,正如阿多诺所言,它充当了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防护工事的“社会水泥”。因为大众文化一方面引诱大众普遍地陷入资本家阶级预设的虚假消费,另一方面悄悄地驱使大众被动地接受现代资产阶级预设的制度、生活、思想,从而实现对大众的全面控制。大众文化既是纯粹的消费文化又是现代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可见,大众文化不是为了发展大众而是充当了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这样的大众文化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相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倡导社会主义文化走进人民群众中间,倡导人民群众作为主力军来掌握、运用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样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先进文化。

理论一经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只有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运用,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地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成在社会主义中国发展所谓大众文化,这是严重的误解。我们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不是所谓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造性地整合时下各种积极的文化资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全民族的文化,人民群众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且根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具有广泛深厚的草根情结,又是我们时代的主流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是高雅文化。我们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而是为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是为着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本质区别。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清除所谓“官方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是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核心意识形态。可是,这在一些人的眼里却被解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构建当代中国的”官方文化“。我们认为,这样的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内涵的误解。我们不赞成人们用官方文化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还在于这样的认识有一个错误的逻辑预设,这就是:当代中国的文化格局是一种由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乃至民间文化)构成的二元分隔状态,并且把这种局面的弊端归罪于所谓官方文化。姑且不论这样的思维严重地忽视了当代中国文化的有机构成性和整体性,问题在于,建国以来,我国到底有没有所谓官方文化。按照这种逻辑,官方文化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果真如此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和核心文化内容,若因为如此就认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官方文化,那就明显错了。

其一,用官方文化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并由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做法是错误的。一些人痛恨、厌恶乃至责难官方文化,这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他们武断地把官方文化的不合理性转嫁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身上,从而把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等同于否定官方文化,这是错误的,更是不可原谅的。在旧中国,不仅存在官方文化,而且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二元分隔是严重的。在西方社会,不仅存在官方文化而且大众文化也广泛地存在着。所不同的是西方社会中的大众文化与官方文化之间的对立反倒不是那么强烈。因为西方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官方文化的变种,实质上都是为了控制、操纵和劝诱大众支持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在今天的中国,既没有所谓官方文化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指认为所谓官方文化,因而更不存在某些人所说的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二元对抗。可见,用官方文化来指认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也是错误的。如果再由此推导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责难与拒斥,那就更加错误了。

其二,以反对官方文化为名,指责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搞“文化专制”也是错误的。在一些人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官方文化,用它来挤压其他文化的发展空间,并进而认为,推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搞文化专制。这是很深的误度和歪曲。这种以借口文化多元化来指责我们搞文化专制主义的做法,其目的在于要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地位。事实上,我们既不是搞什么专制文化也没有压制和封杀其他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文化。我们提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我们社会可能存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区别,却肯定没有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之格局。而且,我们一直强调主流文化领导非主流文化,而不是取代非主流文化,并且始终主张二者合理地并存、协调地发展。所谓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非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要补充,是那些非社会主义文化,但绝不是反动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统领、管理和引导这种多元文化并存,使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活。因此,我们坚决反对某些人以文化多元化为借口“暗渡陈仓”地偷运反动的文化,达到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目的。

其三,借口马克思主义是官方文化,并由此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价值同样是错误的。一些人把官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等同起来,并不是什么高明的见解和新发现,整个思路都是一些西方理论的移植和套用。一些西方学者都不负责任地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视作所谓官方文化而横加责难和曲解。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一些人也跟着西方学者的屁股跑,人云亦云,把“洋教条”、“洋本本”当作金科玉律顶礼膜拜,且到处套用。他们没有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与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过去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今天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就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转化成为中国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融合力、亲合力、包容力,其文化内涵是深刻的、丰富的,其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的,其社会价值诉求是人民性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有效地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要。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必须警惕并坚决反对用所谓的官方文化和大众文化来撕裂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人们需要明确如下两点。第一,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维度。不论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都面临着紧迫的、艰巨的大众化任务,即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导向人民群众中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精神武器。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会更有利于克服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某种程度的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的错误倾向,从而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完整性、统一性、人民性,更是一种在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先进性、也是最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中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而且服务于一切爱好和平与进步的世界人民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客观需要。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注 释]

①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雍涛教授考证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原文使用的概念,建国以后出版《毛泽东选集》时修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化”。

②参见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第2-3页内容。

③参阅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所作的经典阐释。《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7页。

[责任编辑:张忠义]

A81;D64

A

1008-8466(2011)02-0004-05

2010-11-23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英美新马克思主义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项目编号:2009A003)、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09B2055)阶段性研究成果

吴苑华(1965— ),男,安徽庐江人,福建泉州国立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