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探讨*

2011-08-15毛祥成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生活化政治思想

邹 娣,毛祥成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探讨*

邹 娣,毛祥成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代脉搏相融通的一种教育理念,同时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一种重要教育方法,具有整体性、贴近性、真实性、实践性等特点,并且有重要的、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和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21世纪初学者们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带来的弊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哲学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的本体性地位,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关注人的内在需要和主体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引领生活并最终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和依据。李明焕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首次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进行了阐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向马克思主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1]。柳礼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是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回归生活世界观和以人为本理念[2]。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旨在为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理论依据之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并把认识看作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是有选择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4]如果主体没有任何选择地接受来自客体的一切信息,就不可能深入认识任何事物,认识是有创造性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5]认识是把外界事物特别是它的本质和规律转变为人脑中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这种转化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认识能够揭示出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主体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观就越能符合客观。否则,主体如果只是像照镜子那样观照客体,就会被客体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认识的结果就离客体越远,越不能如实地反映客体的面貌。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7]。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改造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的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有目的地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才能改造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主体具有能动性,主体能开展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客体才成为主体的认识对象,主体也才能能动地反映客体、认识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在生活中自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次,人是在社会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主观精神世界,有自己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有自己的感情、意志、价值观、世界观等,这些都会积极地参与到认识活动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广大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来、回到广大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去。正如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所指出的,“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去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8]因此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理论依据之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直接理论依据。马克思人学理论是一个丰富的体系,主要包括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发展论等内容。“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点,只有存在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现实活动的人,才是真实存在的人。“现实的人”是全部历史活动的承担者,社会正是通过人的创造性活动而存在和发展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基于对“人”的独特理解,他认为人具有四性:一是需要性,从主体的角度可分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二是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始终相统一,主体性越强则个体性也越强,反之亦然;三是价值性,人的价值形式有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三种;四是发展性,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人的独特性发展和人的自主性发展两个方面。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追求的目标和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绝对不是孤立的个人的全面发展,而是现实个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应该具有社会性内涵[9]。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每个人在体力和脑力方面的一切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它实现的是现实个人的人类性所具有的全面发展内容,这种发展将使个人成为“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即成为能够全面掌握人类所达到的生产能力的人;二是每个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普遍发展,它实现的是现实个人的社会群体性所具有的全面发展内容,这种发展将使个人成为具有普遍交往和全面社会关系的人;三是每个人在生活需求方面的健康发展,即使每个人在体格和人格上都成为健全的人;四是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以及每个人在生存条件和活动范围方面的共同发展,它实现的是现实个人的个体性、社会群体性和人类性相统一的人所具有的全面发展内容,这种发展将使个人和人类社会达到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论思想说明,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基础和逻辑起点。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实践的:人们的一切劳动、全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而离开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会产生也不复存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实践,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再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正确的目的、任务、目标,指明了方向。总之,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立足于人的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要立足于人的实践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立足于人的需要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要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要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要立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是要融入人的生活世界,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人的权利,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

理论依据之三: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

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最早由西方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他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确定了“生活世界”的理念,强调人是生活世界的主体,呼吁人们重视事实。但胡塞尔并没有将生活世界的着眼点放在人的现实存在上,他只是研究人的纯粹意识,指涉的是主体构造出来的观念世界。在胡塞尔之后,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都论及过生活世界理论,都表达了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论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还是整个西方的“生活世界”理论,都是要解决人的存在问题,要引导人重建意义世界。马克思认为,世界不是脱离人的日常生活、处于人的生活之外或超乎生活之上的东西,而是人生活于其中,与人发生千丝万缕联系、对人有价值和意义的价值世界或意义世界。我国学者孙正聿教授指出,生活世界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

关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许多思想家都做出过探讨:亚里士多德主张道德教育应从现实的生活出发,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是生活的需要;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思想明确指出教育要回归儿童的实际生活需要和生活过程,让儿童在自身的生活过程中获得道德体验,养成道德习惯;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强调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强调教育与人的生活共始终;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不仅意味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也表明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在人类之初,“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10],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风俗习惯形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在于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生活的主体,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它正是在明确其地位以及把握人的意义和价值问题的基础之上介入社会生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从属于生活世界,有自己丰富的社会生活,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现实生活世界可以提供真实鲜活的教育情境,如教育资源的根本性来源、知识的应用性对象、实践的立体式场景、体验与反思的感性材料等。如果离开了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吸引力和说服力。如马克思所言,生活是什么样,人就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人,因而,不同的生活世界生成不同的个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抽象的千篇一律的人,而是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中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对这些人的理解不能出自教育者的主观判断,而是通过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受教育者的生活,找出不同的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可以使学生在真实、可感的生活体验中对各种社会现象、价值冲突进行反思,内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和实践能力。

理论依据之四: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认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维护当时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体现的是一种工具性价值。在西方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今天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内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11]这既是对新时期“以人为本”理念做出的科学回答,同时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包含三层含义: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人既是创造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全部目的。

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会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多元智能,不断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要树立起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要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总之,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人自身的生活现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联系,以主体间对话与交往的方式来实现其教育效果。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是满足了和谐社会的人本需求,指向的则是实实在在的人的生活,在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强调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它不是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强行干预,而是在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实现人的精神、物质的双重满足。

[1]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2]柳礼泉,陈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1991.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1995.

[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1991.

[9]武天林.马克思主义人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G41

A

1008-4681(2011)04-0138-03

2011-05-05

邹娣(1983-),女,湖南华容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助教,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毛祥成(1970-),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校:谭纬纬)

猜你喜欢

生活化政治思想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