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概念隐喻看中西饮食中的俗语文化

2011-08-15

关键词:器皿俗语比喻

李 琨

(华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而饮食在衣食住行中尤其重要,因为它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首要前提."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齐民要术》)本文将研究和探讨器皿炊具、烹饪手法、食物原料以及主食与菜等语言中的隐喻文化.

一、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工作机制

20世纪 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在 Metaphors We Live By[1]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所谓概念隐喻,指的是一种能以明显的或隐秘的方式支配概念形成和运作的思维机制.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Lakoff和Johnson在书中指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的世界逐步形成了各种概念,这些概念一旦形成,便对人类的所见所闻、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构建作用.他们还发现,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正因为如此,人类平时使用的语言本身具有高度的隐喻性,隐喻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的思想,是为了解释语言的起源和人类通过语言认识世界的认知机制.他们的理论把隐喻提到认知方式的高度,隐喻由此被界定为人类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是不同领域内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语义延伸,是人类形成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隐喻从而延伸到认知科学和跨文化交际等领域.

二、中国饮食中的俗语隐喻文化

1.中国饮食烹饪器皿和烹饪手法中的隐喻文化

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仅满足人们的生存,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根据《吕氏春秋.本味篇》,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自《尚书.顾命》起,做宰相被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称"治国如烹小鲜".不仅如此,中国饮食文化的发达还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单就烹饪类动词而言,特别丰富,世界其他各种语言都望尘莫及,由此产生的隐喻文化也体现在日常的话语里.

(1)由烹饪器皿产生的俗语隐喻.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器,最初是一种烹饪器皿,后来因用于烹饪祭祀给神的牺牲,从而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大臣等权力的象征.鼎,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隐射到语言俗语里有:问鼎中原、三足鼎立、九鼎大吕、声名鼎鼎、鼎力支持、鼎足之势、鼎食人家、去旧鼎新、钟鼎山林人各有志等.釜是战国时期秦人使用的一种炊事器皿,曹植的七步诗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同样,釜在汉语俗语里也有隐喻.釜底抽薪,隐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鱼游釜中,隐喻身临绝境、危在旦夕的人;破釜沉舟,隐喻决一死战.俎是中国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和割肉用的砧板,《山海经》中有祭操俎,《论语.卫灵公》中有俎豆之事.带有"俎"隐喻的俗语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汉语文化里,日常的锅也可见俗语隐喻.慌慌张张企图逃出险境的人,映射到"锅"就是热锅上的蚂蚁;背黑锅,隐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代人受委屈;打破沙锅问到底,隐喻追究事情的根底.其他常见的有中国文化隐喻的器皿俗语还有:饭桶、开小灶、另起炉灶、心如刀绞、保饭碗、砸饭碗、抢饭碗、大锅饭、下油锅等.

(2)由烹饪手法产生的俗语隐喻.中国是美食国度,有美性饮食观念,其烹饪技术更是数不胜数,如烤、炸、烘、焙、烩、炝、烙、焖、煨、炒、炖、煲、煮、蒸、熏、熬等.[2]在汉语语言里,有很多隐喻表达来自烹饪手法.例如:捏面团,比喻不按规定办事;泡蘑菇,比喻纠缠不休;煲电话粥,比喻长时间的聊天.其他的还有:任人宰割、相煎太急、炒鱿鱼、炒作、爆冷门、媳妇熬成婆、熏陶等.

2.中国饮食原料中的隐喻文化

中国文化是大米文化、米食文化.中华民族种植稻米历史悠远,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中写道:"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米食文化的文化精髓已经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影响到人们的语言.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就有了"米"字.以米为映射对象,汉语形成了大量承载着深厚文化含义的含米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隐喻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即使有才能,事情也难办成;生米做成了熟饭,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常见的有中国文化寓意的"米"俗语还有:偷鸡不着蚀把米,秀才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有一些妙趣横生的歇后语,也能映射中国文化习俗.如:米店卖盐---多管闲(咸)事;卖米不带升---居心不良(量);大婆量米二婆称---凄凉(妻量)又凄凉(妻量);缸里打米---进不得身(升);小米里掺花椒---麻烦(饭)了;扳倒大瓮掏小米---到底了.

当然,除了能映射中国文化的"米",还有许多饮食原料也有深厚的文化隐喻.例如:大锅贴,比喻打耳光;夹生饭,比喻开始做得不好,再做也很难做好的事;空心汤圆,比喻没有内容而徒有形式的事;土包子,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土馒头,比喻坟墓;豆腐块,比喻在报刊上发表的小文章;豆腐渣工程,比喻因偷工减料而造成的易坏工程;小萝卜头,比喻小人物;老油条,比喻处事圆滑的人;捞油水,比喻可以得到好处;鱼肉百姓,比喻对老百姓的搜刮和剥削.常见的俗语还有:瓜熟蒂落,囫囵吞枣,顺藤摸瓜,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饺子破了皮---露馅了,吃捞面不打卤---白条儿等.

三、西方饮食中的俗语隐喻文化

1.西方饮食烹饪器皿和烹饪手法中的隐喻文化

(1)由烹饪器皿产生的俗语隐喻.不同于中国的筷子文化,西方饮食文化则是刀叉文化.由此而影射到英语语言中的词汇和俗语数不胜数.a fork in the road指的是岔路口,千万不能直译成路上的餐叉.在这个俗语里,fork其实用的就是概念隐喻,岔路口好比餐叉,抽象的事物于是变得形象易懂. play a good knife and fork同样也必须取它的隐喻意,意思为饱餐一顿,痛快地吃.显然,这个俗语也是由抽象到具体,把用好的餐具便心情大好这一层意思影射到饱餐一顿意思里.like a hot knife through butter意指非常容易,因为黄油质地软,再加上刀是热的,切起来肯定非常容易.常见的刀叉隐喻俗语还有:an accent you could cut with a knife,口音重;before you can say knife,说时迟,那时快; fork out,代某人支付钱款;put the knife in,使某人遭受更大的痛苦.

除了刀叉,其他的烹饪器皿也有隐喻意俗语. grill sb.,促其招供,取自grill(烤架).源于dish(碟子)的俗语有:dish out,和盘托出;a dish of gossip,闲谈;have a foot/hand in the dish,在社会上等获得立足之地;made dish,拼盘;side dish,小菜;standing dish,老生常谈.出自pot罐的俗语有:go to pot,毁灭;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五十步笑百步.

(2)由烹饪手法产生的俗语隐喻.在这一方面,汉英两种语言里都有些传神的隐喻用法,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等的差异,共通之处不多,有些甚至相差甚远.bake一词不仅仅用在烤面包上,还用于half-baked,指没有考虑成熟的想法.例如,Don't listen to his half-baked ideas."cook"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英语单词,大部分情况下意思等同于汉语的蒸煮,但在一些俗语中,却有西方独特的文化影射意思.cook up意思是"编造、伪造",例如,to cook up a story."simmer"本意指焖、炖,隐喻意是指充满压力和强烈的情绪.例如,Her resentment began to simmer over.(她的怨恨要爆发了.)

类似的来自烹饪手法的英语俗语还有:make somebody's blood boil(煮),使某人极度愤怒;boil down,归结;chop(切碎)and change,变化无常;no dice(切成丁),不行;have other fish to fry(油炸),有别的事要做;have an axe to grind(磨碎),另有企图、怀有私心;grind away at one's studies,刻苦学习;in a real pickle(腌渍),处于困境;a slice(切成丁)of life,反映现实的电影;let off steam(蒸煮),发泄、出气.

2.西方饮食原料中的隐喻文化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不同于中国的大米文化,西方则是面包文化.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牛奶与面包成为西方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食物在英语语言中有丰富的隐喻意.先从面包bread说起.西方人把 bread and butter隐喻为生计,bread winner指养家糊口的人,earn one's bread转义为赚钱糊口, out of bread意为失业,由此可见面包在西方饮食中的主导地位.其他的面包俗语还有:bread and circuses,食物与娱乐;bread and cheese,普通食品;bread line,领取救济食物所排的长队;break bread with sb.,和某人共餐;bread and scrape,待遇菲薄的职业; take the bread out of sb.'s mouth,使某人无以为生; 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 bread.聊胜于无;know which side one's bread is buttered,知道自己利益所在.有趣的是,在美国俚语中,人们还把bread称为衣食父母、老板、雇主.

面包既然是英美人的主要食物,"黄油"自然就是她的孪生姐妹,英语语言中很多俗语取自"黄油".人们根据黄油的特点,赋予以下俗语形象的隐喻意. Butter would not melt in sb.'s mouth,喻指一个人装作非常老实,黄油放他嘴里都不敢化掉,你说这个人能不老实吗?但是,这种人多数是装出来的.bread buttered on both sides,喻义是极幸福的境遇,一个人既有面包吃,还有黄油涂,既美味又有营养,他难道不幸福吗?例如,He lived like a bread buttered on both sides.(过去他过着舒适的生活.)butter sb.up,形容巴结讨好某人.例如:He began to butter up the boss in the hope of being given a better job.

牛奶也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milk的俗语在英语语言里也很常见.Milky Way,是牛奶路吗?当然不是了.这里不能直译,必须用概念隐喻来理解.抬头仰望星际,美丽的银河像一条长长的撒满牛奶的路,所以,西方人用形象的Milky Way来喻指银河.同样,牛奶都撒在地上了,哭还有用吗?所以,cry over spilt milk喻指覆水难收.

类似的饮食隐喻俗语还有jam tomorrow,这条习语源自英国作家卡罗尔(L.Carroll)的小说《穿过镜子》:The rule is,jam tomorrow and jam yesterday-but never jam today.由此,jam tomorrow比喻许诺但不兑现的东西,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其他的饮食原料俗语还有: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apple of sb.'s eye,掌上明珠;as cool as cucumber,冷静;big cheese,重要人物;cry in one's beer,借酒消愁;full of beans,精力充沛;hard cheese,不幸;hot potato,棘手的事;in the soup,陷入麻烦;the meat of something,最主要的一部分内容;nest egg,私房钱;out of a jam,渡过难关;spill the beans,有意或无意地泄漏消息; spring up like mushroom,涌现.

四、结 语

综上所述,饮食不仅涉及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方面,更能够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及精神内涵.从以上饮食词汇的隐喻用法列举中可以看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隐喻的使用和隐喻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以及语言中.通过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中俗语的隐喻探索,可以对两种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有进一步的了解,避免因文化不同而带来的误解和尴尬,从而促成更有效、更畅通的跨文化交流.

[1]LAKOFF G,JO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323.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徐先玲,李祖状.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器皿俗语比喻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比喻
俗语知多少
买椟dú还珠
彝族器皿
客家俗语巧诵读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