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特色学科为依托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2011-08-15刘成龙王玥霁黄伟九田中青

关键词:工程技术创新型教学资源

刘成龙,王玥霁,黄伟九,田中青

以特色学科为依托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刘成龙,王玥霁,黄伟九,田中青

分析了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改实践,探讨了加强材料专业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创新

“钱学森之问”道出了中国高校面临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难题。近年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达4100万,享受国务院特贴的高级专家有15.8万,技能人才总量达9890万,初步形成了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培训制度体系。但是,与实现自主创新的需要相比,企业人才明显不足。截至2007年底,我国国有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才2024.8万人,而国有企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仅776.7万人。作为市场主体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国有企业的人才占有量明显偏低。同时,受学校教育和工作环境的制约,工程技术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和创新能力较为缺乏。从当今各企业技术创新的情况来看,原始性创新技术很少,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更少,因此,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很少,造成企业参与国际技术竞争的能力很弱,经济效益很低[1]。以目前我国发展较为迅速的汽车行业来讲,中国汽车研发人才的总量少,工程技术人才在整个行业就业人员中比例低,研发人才中领军人物奇缺。在欧美发达国家中,汽车行业从业人员中技术人才约占30%,而中国则不足12%。我国一气集团研发人才仅占2.6%,而丰田汽车则占9.8%。在我国拥有研发人员在500个以上的就算大型研究机构,而奥迪的研发人员多达8000多个。

企业是技术自主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主体。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过渡注重专业总量扩展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我国高等学校通常办学定位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地方高等院校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但在把握自身发展目标与方向,并就自身对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培养空间的合理选择和确定上,多数不能够很好地与自身特色学科相结合,往往过渡注重专业总量的扩展,对产业链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把握不准,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较为单一,专业设置与调整滞后,办学特色与规模效应不明显。

(二)创新型师资不足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有创新潜能的学生能否脱颖而出[2-3]。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先天和后天都不足,地方院校尽管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优秀的师资队伍都集中在重点院校,地方院校的创新型师资严重不足。

(三)教育模式落后

地方高校在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过程中,在如何调整教学思路上做的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较难适应现实职业的需求和不断创新的时代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封闭性、理论型的,未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许多在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走上社会后较难适应工作的需要。对地方高校而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四)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些负作用,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观念并不很正确,大家主张出人头地,或者不能寂寞地甘心一辈子做一个工程师。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建设投入与参与不足,一些企业在实际行动上对高技能人才也重视不足,对培养技术工人舍不得投入,评定职称怕增加工资。结果出现了企业引不来、留不住人才的局面。

二、加强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

地方高校需要将高等教育的 “专业性”“高深性”“创造性”与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技术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结合地方产业建设优势特色学科

学科建设尤其是特色学科建设,是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体现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对地方高校而言,其特定的区域性决定了其特色学科的建设要主动适应地方优势产业或区域资源优势,逐渐打造出地方的优势特色学科[4]。重庆是我国十个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汽车和摩托车产业已经成为目前最大的支柱产业。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围绕重庆优势产业设置了材料表面工程、焊接、金属及热处理方向,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近年来通过特色学科建设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成效显著。连续几年,焊接方向的本科毕业生签约率达100%,而且供不应求。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重庆市的汽车、摩托车或装备制造企业工作,如西南铝业集团、建设集团、长安集团等企业,而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非常认同。

(二)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一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宽的知识结构;二是能够将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三是兼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精神与求真务实的态度[1]。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层次上属于第二层次,在类型上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介于“研究型”大学与“职业技术型”大学之间,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即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教学资源是教学工作开展的物资基础,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目的是更加合理、高效地使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长安集团共建“3+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本科4年中,前3年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通用性教育,后1年针对行业特点进行专门化教育实践。培养方案由长安集团和学院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重在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汽车行业相关技术的全面了解。长安集团派遣研发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指导,提升学生所学的“实用性”。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学校扩招所形成的对教学资源需求持续增长与教育投入增长不足、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所形成的矛盾,又可以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让更多的大学生获得优质的受教育机会,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体现;另一方面,解决了缺乏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基础,科研项目、论文内容脱离实际,社会服务难于走出校门等问题。

(三)强化学生工程技术创新意识

学生对工程师的理解存在偏见,而且对“创新”这个字眼充满神秘感,缺乏信心。对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先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何谓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坚信自己也具备创新能力;其次在学校组织的“开拓杯”与“挑战杯”竞赛中,有计划地设置一些与学科方向相关,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项目,比如汽车轻量化铝合金时效与烤漆研究、汽车用钢的研究等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配备指导教师协助他们解决问题。通过上述教育,学生破除了对创新的神秘感,也加深了对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的理解。

(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学生进入本专业方向的引路人其作用至关重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指导方针,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一是采取“引进来”的办法,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员,组建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二是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科学研究,企业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条件。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亦可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素质,从而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学院与企业共建校外专业科研与教学实验室。学生在进行生产实习或课程实习时,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指导教师共同指导,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和有效利用,拓展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对新设备、新技术的认识。

(五)改善实践教学方法

为改变教学实习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技能训练少而且形式简单的状况,将实践教学中的综合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认识实习过程中,通过参观企业,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本专业方向的实际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与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子,让学生真正接触实际生产过程,并从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生产实习考核时加答辩部分,以刺激和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综合实验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生产实习所在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置相应的题目,在教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协同指导下,学生全面地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工程技术创新的理解,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结合地方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培养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特色学科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关联性,重视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重视教学观念的更新。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一项艰苦而又复杂的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1]李和平,吴霞,尹溪.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陈吉忠.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秦军,王爱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9(4).

[4]吴毅.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途径与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6).

(编辑:米盛)

G642.0

A

1673-1999(2011)07-0185-02

刘成龙(1976-),男,博士,重庆理工大学(重庆40005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护。

2011-01-12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2201,09-3-048);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2010024)。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创新型教学资源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工程技术矩阵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对磁浮工程技术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