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物化现象与词类范畴化

2011-08-15雷蔚茵

关键词:词类物化范畴

雷蔚茵

名物化现象与词类范畴化

雷蔚茵

从范畴化理论视角看,名物化是动词、形容词等其它词类的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的结果,体现了词类范畴的动态特征。去范畴化理论为词类范畴化中的名物化现象提供了更加合理的解释。确定名物化的程度,需要依靠大型平衡语料库提供的数据。

词类;名物化;去范畴化

名物化(nominalization)或叫名化、名词化,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它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具有理论意义。西方各主流语言学派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构主义从词汇构成角度分析了名物化的结构及限定问题;转化生成语法对名物化的形式做了较为明确的分类;系统功能语法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名物化做了解释;认知语法把名物化过程看作是概念化的过程。

名物化实际上是词类范畴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语法现象。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影响下,一些学者认为:词类范畴是非离散的原型范畴;词类划分具有相对性;词类范畴不仅具有静态属性,而且拥有动态特征。从范畴化理论视角看,名物化是动词、形容词等其它词类的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的结果,体现了词类范畴的动态特征。

一、名物化的界定及其分类

《语言与语言学辞典》给名物化的界定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1]。Trauth认为,名物化既指名词从其他词类的派生,同时也包括从名词派生的现象[2]。总而言之,名物化过程不管是派生或是零转换,其结果都是产生具有名词表述功能的词或短语。

名物化现象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添加适当的派生词缀,把其它词类的词变成名词;另一种是用名词短语代替动词结构或从句[1]。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将名物化的形式分为三种:词汇名物化(Lexical Nominalization)、动名词(Factive nominalization)以及句子名物化 (Sentential Nominalization)。Langacker认为,动词和名词有相同的概念基础,只是突显(profile)不同,名词突显空间中的状态,动词则突显时间过程中的动作[3]。石毓智指出,名物化即是把动作概念中的时间部分消除,并投射到空间里去,成为一个非时间性的离散个体。由于汉语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不能通过添加适当的派生词缀把属于其它词类范畴的词变成名词,但名物化现象在汉语中也是普遍存在的[4]。名物化是所有语言共有的一种现象。名物化具有囊括(encapsulation)和浓缩(condensation)的功能[5]。名物化结构可以增加行文的客观性,增加科技语篇的技术性。

二、范畴化理论视角的名物化研究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工具论·范畴篇》中第一次对范畴体系做了系统的研究,将词划分为10个范畴。从本质上讲,范畴化是一种对事物的分类过程,与人的认知密不可分,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语言的范畴化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对于词类范畴,我们不仅可以采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进行静态描写,也可以采用去范畴化(及再范畴化)理论进行动态描写。由于原型范畴化理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更多的是静态描写,因此原型范畴化理论在解释词汇语义尤其是词汇和构式的多义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对语言创新和功能多义性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名物化体现了词类范畴的动态特征,采用去范畴化理论对其进行动态描写,无疑会更加合理。

去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或非范畴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Hopper和Thompson提出来的,主要用来解释词的范畴属性的动态性。Beck认为,在语言研究层面,去范畴化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个词语失去其典型范畴特征的过程。去范畴化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从去范畴化到再范畴化是一个连续体。也就是说,在发生去范畴化的过程中,具有稳定范畴身份的词语失去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属性,同时获得新范畴的部分属性,处于一种模糊的中间范畴,直到完成再范畴化。因此,范畴化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范畴化,语言实体从最初的无范畴状态到有范畴状态,然后又开始去范畴化的过程,进入模糊的中间范畴,经过多次反复使用之后,完成再范畴化。非范畴化不是对范畴化理论的反动,而是对范畴化理论的完善和发展[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名物化问题的争论,主要讨论了主宾语位置上和受定语修饰的动词和形容词的性质变化情况。近年来,不少学者重新提出了名物化问题。郭锐认为,所谓名物化实际是指称化。他将名物化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在表述功能的指称化、句法层面的名词化,词汇层面的词性未变;一种是内在表述功能的指称化、词汇层面的名词化,词汇层面的词类性质已发生变化[7]。从范畴化理论视角来看,第一种情况只体现了词类的去范畴化;在第二种情况下,词类才完成了再范畴化。王仁强认为,所谓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实际上是词类的去范畴化。对于是否完成再范畴化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直觉判断,而应通过语料库的检索数据来分析确定[8]。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解释,而且通过语料库的数据检索来确定动词、形容词是否已经“化”为名词,这是可行且可靠的。作为词类范畴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语法现象,名物化首先体现了词类范畴化过程中的去范畴化,至于是否已经完成再范畴化,依靠语料库提供的检索数据来分析确定,这是目前最可行的办法。

三、结语

去范畴化理论是对范畴化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为词类范畴化中的名物化现象提供了更加合理的解释。但要确定名物化的程度问题,需要依靠大型平衡语料库提供的数据。我们相信,在大型平衡语料库提供的客观、详实的数据支撑之下,名物化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1]戴维·克里斯特尔.语言与语言学辞典:第4版[Z].沈家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40.

[2]Trauth G P,K Kazzazi,Routledge.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27.

[3]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石毓智.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J].外国语,2004(2).

[5]Thompson 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70.

[6]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7]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71.

[8]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3.

(编辑:米盛)

H313

A

1673-1999(2011)07-0136-02

雷蔚茵(1976-),女,甘肃人,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1)讲师,四川外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词典学和外语教学。

2011-02-07

猜你喜欢

词类物化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物化-生化工艺处理页岩气采出水的工程实践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古木硅化处理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重看图形界面“扁平化”与“拟物化”之争——关于设计思维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