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

2011-08-15张欣欣刘琳琳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21期
关键词:医学类双师型双师

张欣欣,刘琳琳

(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

浅析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

张欣欣,刘琳琳

(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

高职;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

最新颁布的《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在关于职业教育人才队伍的培养中指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统筹推进管理人才、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班主任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职业教育人才队伍[1]。高职医学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教育,尤其高职护理毕业生今后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健康,办好医学类高职院校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课题。“双师型”教师作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应受到医学类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医类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进行研究。

1 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

教育部在2008年4月9日发布的《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号)中对“双师”素质教师作了明确的界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兼课人员: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或近5年中有2年以上(可累计)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够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或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2]。对于这种界定,笔者认为,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指导下,“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同时,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简而言之,“双师型”教师可以理解为教师系列和技术系列在知识、能力、态度等各方面要素的有机融合。

2 “双师型”教师的认证

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认证,可从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考察。

(1)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对职业性要求高,这也是其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教师对其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与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以及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掌握的知识面更为广阔。

(2)教育教学能力。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出色的教育能力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组织和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3)科研创新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应具有在一定业务范围内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科研以及结合教学或生产进行校内技术革新改造的能力;同时,教师能够适应资讯、科技和经济等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按照市场调查以及行业、职业的即时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及方式,适时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

(4)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教师在专业知识讲授中可渗透人文科学知识,同时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鼓励学生学习,克服学习困难,具有教书育人、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5)其他。除以上几方面能力和素质外,作为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也应同时具备较好的管理、沟通与组织能力,从而更加从容地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与实践[3]。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

高职医学教育是集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于一体的医学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理论指导,又要有建设的措施、重点、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要从以下3方面着手。

3.1 转变观念,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础,对于医学院校来说更是如此。因此,要科学认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加强教育部门与相关机构的协调,制定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培养培训制度,鼓励没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定时到医院进行业务培训,主动开展科研服务,承担科研项目;同时,院校要积极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包括任职资格、管理条例、考核办法、职称评审体制等,特别是职称评审体制,既要重视教师第一职称即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又要完善第二职称的评审,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防止走入误区,即不要因为过度重视实践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总之,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必须尽一切可能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以满足医学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3.2 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

基地培训是指依托培训基地,走“医、学、研”结合一体化的道路,推动教师“双师”化成长的重要方式。专业教师只有在实践中遇到困难,遭遇挫折,了解解决困难的途径与办法,才能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经验。在我国,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中医学类相对较少,因此,依靠国家师资培训基地来培养医学类院校“双师”素质师资是很难实现的;而国外高职教育在师资培养方面有一些成功的做法,例如,在日本“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他们需要在培训基地进行4年制的长期课程、6个月的短期课程和在职指导员进修课程的学习后,才能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师本身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目前还无法完全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是,可以根据现状,学校主动与医院、相关医疗机构和基地建立合作关系,积极走向临床一线,整合实训资源,增强吸纳社会资源的能力,形成良性互动合作新机制,从而通过系统的基地培训,使教师开阔视野,积累临床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3.3 改革管理体制,增加人才储备

院校管理部门应当在人才引进方面不拘一格,树立全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理念,引入急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吸引更多的可造之才加入“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控制高职“双师型”教师的流失和畸形流动。国外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学历要求普遍较高,例如,德国要求博士学历,美国和日本要求硕士学历,医学类高职院校从长远发展看,专职教师也应是硕士及以上学历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输出人才的要求。因此,要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更新教师培养理念,鼓励教师定时到各培训医院学习和进修,通过学历、业务进修等方式不断提升学历和学识水平,从而增强医学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指导能力[4]。

综上所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医学类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应科学、规范发展,除了政策指导外,更应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资格标准、严格的聘任制度、切实可行的培养培训措施,形成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0-06-06.

[2]黄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认证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2):52~54.

[3]陈军.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7(10):44~45.

[4]崔宏利.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2):9~12.

G451.2

A

1671-1246(2011)21-0009-02

猜你喜欢

医学类双师型双师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