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的沉静与感性的冲动
——重读法国美术史中的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2011-08-15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安格尔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

孙 霁

(1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西安710062;2榆林学院艺术系,陕西榆林716000)

理性的沉静与感性的冲动
——重读法国美术史中的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孙 霁1,2

(1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西安710062;2榆林学院艺术系,陕西榆林716000)

盛行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法国新古典主义重理性,强调共性,要求严谨规范,时代气息鲜明;兴起于19世纪初的法国浪漫主义则重感性,强调个性,追求自由,崇尚想象,挑战规则。作为艺术流派,二者相互对立,但作为创作方法,二者却都是穿上了风格外衣的思想,其风格特征总是不断地变化;而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理性的沉静和感性的冲动。

理性;感性;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一、对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重读与反思

正如树叶荣枯,人类的世代也如此,/秋风将枯叶撒落一地,春天来到/林中会滋发许多新的绿叶,/人类也如是,一代出生一代凋谢。——荷马

在这世代荣枯的岁月里,在人类历史的流变中,面对美术学理论中诸多的疑惑和探索,在此停息驻足。在理性与感性的困惑中反复思索,重拾西方美术史遗留下的两片灿烂之叶——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作一些必要的探索,以求得到此刻的澄明之境。

绘画,始终是表达人类情感问题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对自我的审视在历史发展中日益丰富,且日渐明晰。重读西方美术史中的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基于绘画过程中对理性与感性之冲突的一个反思,只想在历史的流变中面对理性与感性的变奏,主观与客观的交融作阶段性的探索。

也许西方美术正如西方哲学一样将人类本一体的主观与客观作了两个极端的探索。也许只有绘画者分别走入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的两极之间做一些探视,才能发掘绘画者本能之中深层的情感。正如浪漫主义巨匠——德拉克罗瓦的信条:“人必须勇敢的面对极端的事物,惟有勇气,非常的勇气,才能成就美感”。[1]341

在法国绘画史中,浪漫主义作为艺术流派,盛行于19世纪20至30年代,其产生与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思想分不开,是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失望和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对抗中出现并与之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其艺术主张与特征也同新古典主义相左。总的来说,新古典主义重理性,强调共性,要求严谨规范;而浪漫主义则重感性,强调个性,追求自由。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法国的新古典主义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又因为这场新古典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巴黎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是因为拿破仑的远征。但是在此之前,正是由于17世纪伟大的古典主义者普桑的努力,正宗的古典艺术才在巴黎深深地扎下了根。从17世纪到19世纪,总结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发展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一是以普桑为代表的崇高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二是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以上三种具有不同艺术倾向的古典主义的根源,是由于历史的成因和大师个人性情的双重因素所决定的。

17世纪法国早期古典主义以古代及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为典范,与哲学的唯理主义有关,艺术创作要求一切合乎理性原则,形式要求稳定、庄严、肃穆、和谐、宏大。新古典主义杰出的代表普桑,其许多作品都含有一定的哲理思考和理性精神。他的画多取材自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在这些题材中,他总是将一种理想和理性深蕴其中,表现崇高和悲壮。最能代表他的哲学思想的艺术作品是《阿卡迪亚的牧人》,普桑唤起人们的良知“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理性可以战胜一切”。[2]129画面体现着他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类的一些理性思考,充满了庄重、深沉和宁静的理性。

19世纪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虽然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但它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那个时代的需要,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需要而在美术上的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达维特的艺术是应革命之需而产生的,是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一反罗可可艺术,在古代艺术中找到了所需要的精神与楷模。他推崇古代文明,歌颂雅典和罗马的市民英雄主义,鼓舞了当时斗争中的人们,也塑造了他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积极参与政治斗争,使他的艺术作品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他认为“艺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为了帮助某一政治概念的胜利而存在”。因而他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认为艺术家不能单纯追求技艺。

继达维特之后,安格尔是新古典主义的又一位大师,也是新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大师。与达维特不同,安格尔对政治漠不关心,对社会变革抱冷漠的态度。他崇尚拉斐尔,致力于对古代艺术的研究。有人说他的艺术眼光是向后看的,作品缺少时代气息。但对艺术形式的苦心钻研,使他成为唯美主义画家,发扬了古典主义结构严谨、形体精确的画风,在历史画、肖像画、人体艺术与素描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虽然安格尔只承认自己是历史画家,但他的历史、宗教、神话题材作品在今天看来缺乏创造性,有的带有对古代艺术的模仿痕迹。也许正是个人秉性决定的,虽然安格尔否认自己是肖像画家,但恰恰是他在唯美的肖像画和女人体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他的代表作,《莫第西埃夫人像》、《大宫女》等。

这三位有古典倾向的大师,他们身上的时代气息与个性特征都十分明显,他们的艺术都有着属于各自时代深深的烙印,又体现着自己独特的性情。正是这两个因素共同的作用造就了他们的艺术品,但追其成因,是他们主观情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不同,也是基于对理性的不同把握,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走向了理性的极端。这就表明,作为感性极端的浪漫主义又显得如此的不尽相同。

19世纪初法国兴起的浪漫主义是19世纪启蒙主义运动的产物。浪漫主义受启蒙主义影响,主张个性解放,崇尚想象,认为感情是人的思想最为奥秘的源泉。浪漫主义代表画家德拉克罗瓦,无需多言是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主将,在美术史上有重要地位。他不仅创作了众多令人瞩目的美术作品,成就斐然,更为重要的是为美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德拉克罗瓦是一个自由表达个人感受、不墨守成规、不喜欢教条的自由的浪漫主义者。他的绘画作品在内容上充满着强烈幻想及燃烧的热情,高呼人的自由与解放,例如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希阿岛的屠杀》等。在形式上,他画面的造型、构图、色彩光线都冲破了那个时代局限的古典规则,从而对后来的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现代派绘画都有所启发,并影响深远,甚至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都以无限的启迪。这正印证了那句话,真正的大师是和历史一起成长的,真正的经典经得起历史的流变。

二、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其实,古典与浪漫并不是冤家对头。虽然关于新古典主义代表安格尔和浪漫主义代表德拉克罗瓦之间的古典与浪漫之争,在那个时代曾是那样的激烈。但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这种对立看来又是如此的微弱。面对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和艺术流派的不断更换,人类视觉艺术的巨变,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它们之间相同的历史局限性。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这场感性与理性的较量是有些偏执。从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审美标准与风格之间的个人与历史的差异。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有艺术流派和创作方法之分。作为艺术流派,浪漫主义是同一种狭义的新古典主义相对立的,但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与古典却是穿上了风格外衣的思想。其实风格的特征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美学研究无法准确地将所有的绘画分为明确无误的流派。美术学理论应该是有探索性的,而不应是绝对的死的概念和规则。所有的艺术形式,如诗歌、音乐、绘画,所面对的原来都是人。每次回到这个源头时,艺术表达方式的差异在此已不那么重要,而对所有这个时代各种艺术形式背后隐藏着的那个时代的人的价值问题,似乎才是真正吸引人们的。

贡布里希曾说过:“艺术史中所采用的表示风格的各种名称都是规范带来的产物。它们不是指一种对古典规范的(适当)依赖,就是指一种对古典规范的(不当)的偏离”。[3]136通过对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美术的追溯,以及它们在历史中的承上启下。我们看到,古典主义风格、后古典、罗马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手法主义、巴洛克、罗可可、新古典主义风格,这一系列记录了古典完美的理想的次次兴衰与沉浮。简单说的话,它们都是古典与非古典的各种变体而已。古典是即成的一种样式、规则,而浪漫在于打破这种经典与规则。历史的发展或许就是这样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三、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区别

在于理性的沉静和感性的冲动

古典与浪漫,是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方法来阐释什么是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性认识,不同的感性追求,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古典与浪漫的各种变体就是如此。追其历史根源: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基本区别是客观与主观的区别,席勒把注意集中到人与自然亦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在古代比较单纯的社会里,人与自然还处在和谐的统一体中,如庄子所说的‘如鱼与水之相忘于江湖’,……但是到了近代,工商业文明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裂和对立,人成为孤立的主体,自然成为对立的客体,人已丧失自然这种情况下,诗人只能在理想中追寻丧失的自然,因而产生出伤感的诗”。[4]740-741因此,古典主义“尽可能完满的对现实模仿”,浪漫主义“把现实提升到理想,或则说,理想的表现。”

古典主义是关于自然的理性的,而浪漫主义则从人们本能的感情出发。没有无感性基础的理性,感性是人的原始的冲动,是一切认识的基础,即使是极端强调理性的古典主义,也不可能否定人的感性认识,而理性又是对感性冲动的一种沉思。感性或许是一种自我偏好,而理性则是一种自然客观冷静。没有感性的理性是空洞的,没有理性的感性是迷茫的。关于理性与感性,始终如客观与主观一样,时而表现出对立的一面,时而又走向统一。德拉克罗瓦也曾写下这个同所有的浪漫主义理论针锋相对的句子:“最伟大的天才只是一个有更高理性的人。”[5]247而看似理性的安格尔却也说过如此充满激情的话语:“艺术的生命就是深刻的思维和崇高的激情。必须赋予艺术以性格,以狂热!炽热不会毁灭艺术,毁灭它的倒是冷酷。”[6]19可是如果从人性、从历史中观望,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正是真实的。不能只停留在风格对立中而把自己的思维给框住,二者是不同的,却又如此的相同。二者的不同使它们走向了两个极端,二者的相同统一于人的真实情感。

古典主义给我们一个理性、沉静的世界,而浪漫主义给我们以感性极端的绚烂。这其实是人们情感的两极,一个真实的矛盾。浪漫主义是对那既成规则的反叛,以求得自由的生命之火的释放,而古典主义的一次又一次复兴是我们对自然与人性之永恒深思的沉静。两者,一动一静,皆是内心的真实。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诗句“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绘画以描绘生活、表达思想情感为目的,不仅是为了创造新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画者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真实。有时画者需要做极端的探索,走向那个深沉的理性之极,又或是那个对既定规则的感性的反叛之极,这都是矛盾的真实。做极端的探索是必要的,历史的发展也总是在极端中窥见真知。可是走过那个极端的深渊之后,我们或许能看到那短暂的生命之源,所谓的澄明之境。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言:“依于本源而居者,终难离弃原位”。

[1]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道森.中外美术对比发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3]邵宏.美术史的观念[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英]德·斯佩泽尔,福斯卡.欧洲绘画史[M].路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法]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M].朱伯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

[责任编辑 詹歆睿]

Abstract:French Neoclassicism,which was in fashion in abou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sensibility and mutuality,meanwhile,it requires refined style with distinctive flavor of the times; while French Romanism,which sprung up atabout the beginning of19th century,emphasizes on rati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seeks for freedom,advocates imagination and challenges rules.As artistic school,the two trends are incompatiblewith each other,butas artistic approach,they vary constantly in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cover of thought.The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stillness of rationality and impulse of sensibility.

Key words:Classicism;Neoclassicism;Romanism rationality;sensibility

On Stillness of Rationality and Impulse of Sensibility——Rereading Neoclassicism and Romanism in French Art History

SUN Ji1,2
(1 Academy of Fine Art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2 Yulin University,Yulin 716000,China)

J218

A

1009—5128(2011)01—0071—03

2010—09—10

榆林学院科研项目(10YK15)

孙霁(1984—),女,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榆林学院艺术系教师。

猜你喜欢

安格尔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一片冰心
——重读《安格尔论艺术》
马建军的“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安格尔的巨匠之路
向古典主义致敬
古典主义绘画技巧对中国现当代绘画的影响
雅致的肉感—安格尔《土耳其浴室》赏析
存储器——安格尔(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