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村闽越王城的建筑文化与装饰意蕴

2011-08-15柯培雄

武夷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王城瓦当建筑

柯培雄

(武夷学院 艺术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城村闽越王城的建筑文化与装饰意蕴

柯培雄

(武夷学院 艺术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从武夷山城村的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闽越王城宫殿遗址和城门遗址,探究其当年的繁华和汉代闽越国的城邑建设,它们受中原文化影响,又融进了自身的艺术特色,以及利用地方材料和因地制宜的营城手法,充分体现了闽北远古时代闽越人民创造的建筑艺术和灿烂的地方文化。

闽越王城 ;建筑文化;装饰

闽越王城沉没在武夷山的荒野之中有两千多年了,古老的城池,如今已长满了青草,我们依稀能从宫殿的遗址,城门的遗址中看到当年的繁华。关于闽越国的历史沿革,《史记》与《汉书》中皆有传专录。城村闽越国古城是一个有内城、外郭的王都规制的城市。闽越国是闽北历史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早最长,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闽越人民既保持了闽北远古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又在政治制度、城池建设、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等方面,郊法中原内地,从而创造出灿烂一时的闽越古国文化。闽越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城郭邑里,建筑艺术独树一帜的殿堂宫宇,都聚合了文明社会的全部要征,是中原文明对边远地区影响的深刻体现。

一、建筑布局与技术

在中国古代,无论宫殿建筑还是民间建筑,庭院式布局都是古代建筑的主流和建筑组群构成的基本方式。城村的西南侧,距今两千余年的汉代闽越王城址的选点和布局充分体现了庭院式布局特点和在环境意识上的“因地制宜”,构筑方式上的“因材致用”,在设计意匠上的“因势利导”顺应自然的营城手法。研究王城遗址的布局结构和建筑技术,对于确证其年代和性质以及深入了解闽越国城邑文化意义重大。

1、环境意识上的“因地制宜”

城址跨越三座连绵的小山丘,依山峦起伏之势筑城,西倚山势挺拨的武夷群峰,南北两则由岗阜山丘左右围护,崇阳溪由群山峻岭中迤逦而来,到城西转向东,再从北向南流去。在四周的重要天然屏障的阿护下,古城越发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这座城址的平面近似长方形,由于是按地理环境和形势,因地制宜地建城,所以城址平面形状不很规整。城墙除东西部分地段修筑在平地上以外,其余都是沿逶迤山脊修城。城南北长约860米,东西宽约550米,周长2896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方向北偏西25度。现存城墙及堆积的高度约4—8米,顶面宽约4—8米,基部宽15—21米。[1]严整纵深的庭院组合,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提供了建筑空间的主从、正偏、内外、向背构成。这些空间构成都被赋于了礼仪上的尊卑等级意义。城内宫室,庑殿遗址依山势层层叠叠,园囿庭台穿插其中,都非常恢宏壮观,房基结构十分复杂,这些都体现了当时工程的壮丽繁盛的景象。这座城建筑在三组山岗和高坪上,地形呈西高东低。城内的大型建筑群基址有:中部的高胡南坪、北坪,西部的下寺岗和北部山马道岗等多处。大型宫殿区主要集中于城中心。其中以高胡南坪建筑群规模最大,这座坐北朝南的大型宫殿,南面有东、西两座门,分别在中庭中轴线的左右两边,宫殿采用对称构成布局,展现出一种方正、规整、对仗的美,有助于创造庄严肃穆、端庄凝重、平和宁静的空间境界。东城门有门楼阙建筑,是城址的正门。正门外左右两侧是宗庙和社稷遗址也是严格对称的。宫殿群的基址面积达2万平方米。这是一组封闭式的宫室建筑群,结构大体由前庭、中宫、后院几个部分组成。前庭部分有中庭、南大门、环回的厢房、廊房和门房等;中宫部分有当中的正殿,西北侧的配殿,东西天井以及周围相关的房屋建筑等;后院有院、廊、墙、走道、后门等。透过正院与偏院、正房与厢房、正殿与配殿、外院与内院。前庭与后院等等空间的主从、内外划分,庭院式组群充分适应了封建礼制的亲疏、贵贱、男女、嫡庶等一整套的伦理次序需要。在建筑构思、形制结构以及建筑技术手法等方面,无不显示出秦汉宫室制度的深刻烙印。

2、构筑方式上的“因材致用”

在建筑构筑方式上,自然形成就地取材、因材致用的理性传统,这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上反映的十分明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台建筑活动,通过夯土阶台的联结,把木构建筑聚合成高高层叠的庞大体量,是大型工程谋求集中型建筑的重大探试。这种木构架体系不是孤立地运用木材,而是土木共济,组构成土木相结合的构筑体系。可以说,木构架建筑体系的生成就是就地取材、因材致用的典型现象。[2]

闽北古代建筑之所以能够突出地发展木构架,一个重要的技术关键就是成功地把木构和夯土结构结合起来。因为土木资源非常丰富,是运用最广的建筑材料。在建筑的技术上,夯土台基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为承重木柱提供了坚实的土基,而且通过土的夯实消除了黄土自然结构所保持的毛细现象,也阻止了地下水的蒸发,通过阶的提升排除了地面雨水对木构的版筑墙基部的侵蚀,在提高抗压强度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防潮性能,为木构架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坚固和干燥的满堂基础。有效地保证了土木结构的工程寿命。另外,由于古人的席地而坐也迫切地需要提升地面标高以防水避潮,只是夯土台基的防潮对于席地坐来说还不够理想,因而古人在夯土底层上再加一层架空的木地面层,形成了“平座式”的台基做法。从这座大型房屋柱洞和础石网的分布以及排列情况看,南、北两侧的洞应是主要承重的房柱之柱洞,其余的础石,有相当部分不是用于支撑房顶梁架的柱础,而是用于之撑木制地板的建筑遗迹。[3]因此闽越王城的现有遗址的础石网可以看出,正殿和西配殿的内部结构都是地面架空铺地板,类似“干栏式”的建筑遗构,既可防潮、通风,又可达到防蛇的作用。

3、设计意匠上的“因势利导”

闽越王城的建筑突出地显示出“因势利导”的匠心和巧智,建筑创作需要协调诸多的制约因素,成功的设计总是因势利导地对诸多制约因素取得巧妙的有机统一。王城建筑在这方面有许多出色的表现,在组群规划、庭院布局、空间经营、景观组织、等等环节,都能做到顺应自然。

闽越王城正殿东西两侧有对称布置的东、西天井。天井地面用花纹砖铺砌,四周用立砖砌成回形散水沟,沟中砌嵌竖立的瓦片。西北角铺设陶质排水管道,用来排泄散水沟中的积水。两边廊台下埋设四条并列的东西向小型陶管道。北边廊台之北 亦有四条并列南北向陶水管。在北侧偏东还有一组埋于地下的回旋状的陶管道。正殿的左、右及后部,均有附属的房屋,廊庑建筑。整个中宫部分屋宇错落,气势恢宏。

后院地形为狭长形,位于高胡南、北二坪中间的低地。它与高胡南坪甲、乙两组建筑相连接。甲组建筑的两配殿以及正殿的后房,均有走下后院的阶梯、通道。院后有围墙无廊庑,中西部有三门可通北部的建筑及墙外的水井,井深近8米,井台铺砌花纹方砖。井台东西两面有6块础石,说明当时应有屋亭设置。据探查,此井正开凿于地下泉脉上,至今还有清澈的泉水涌出,井水甘甜,水质比城外现代水井的水质都更好。

高胡坪甲组建筑群西墙有门通乙组建筑群,东部有长廊通高胡东坡的建筑遗址,后院有门道通高胡北坪的建筑群,南大门可通城内主干道。因此,高胡南坪甲组宫殿建筑群遗址既是一座封闭式宫殿建筑群遗址,又四通八达,与城内其他建筑群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这座王城,是闽越人在与中原文化的长期交往中,大量吸取了中原先进文化和其他周边文化,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闽越王城遗址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是中原建筑文化和闽越族建筑传统的结合。由闽越人来实施了王城的建设,这是勤劳智慧的闽越人的结晶。我们可以从闽越王城建筑文化特征来了解闽越族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

二、建筑材料与装饰

秦汉时代的砖瓦、是当时中国土木建筑最主要的建材。东方木构殿堂,在厚重、精美的砖瓦砌垒中,显示出威严、凝重的建筑风范。这正是东方专制主义思想意识的物化体现。它不仅仅昭示在秦汉中央王朝的宫殿建筑上,地方郡、和诸侯国也是如此,闽越国的城址及宫殿建设也不例外。中国建筑走上木构建筑体系为主的发展道路,将“木”和“土”两种构建材料的运用发展到极点,秦砖汉瓦证明了中国是最早由生土向烧制砖瓦建筑过渡的国家。城村闽越国故城那壮观的城恒与雄伟的宫阙楼宇,虽然已于两千多年前毁圮,成为一片废墟,但从城址出土的大批建材如板、筒瓦、瓦当、花纹铺地砖、大型空心砖和各种型号的陶水管等均十分精美,与秦都咸阳宫殿中的建材相似,也与广州南越国都宫殿遗址建材相似,从宫殿遗迹,城池结构,体现出追仿秦城汉宫的遗制。

闽越王城的陶质建筑材料有各种砖类、瓦类及水管道、井圈等,其装饰题材有动物、植物、文字、几何、云气纹等。

1、砖类:主要有铺地、砌台壁的花纹方砖,砌墙垒阶的红烧条砖、花纹空心砖,还有少量的三角砖。

花纹方砖:在城村故城内外的宫殿遗址中花纹方砖主要用于铺设宫殿等大型建筑基址的门道、廊道,踏步或走道等,也常用于庭院、天井的地面或井台、水池等台边的铺砌。砖为长方形、模制成型,长46厘米、宽38厘米、厚4厘米,正面模印重线套叠的菱形花纹,纹样形式为耳杯形。这种耳杯形菱纹是战国至汉初流行的式样。

红烧条砖:均为长方条形,一般在26厘米左右,断面为方形,宽厚约10厘米。主要用于砖筑屋墙以及土台和阶台。

花纹空心砖:体形很大,长度约202厘米,高30厘米,宽32厘米,砖壁厚约6厘米。这种砖由于造型均作长方形的条石状,正面图案以绶带挂玉壁纹样为母题,间饰菱形等几何形纹样;顶面饰繁密的重菱纹,纹样风格类似于花纹方砖;背面及底面有的素面有的饰粗绳纹。左右两侧是玉壁纹。砖的背面有五个间距相当的圆形透气孔。内部空,故名“空心砖”。这些空心砖在制作上,系先将坯泥放在框模中打成片,然后几片粘合成型。空心砖砖大而稳重,坚硬结实,平整美观。它们的用途是砌筑大型台阶和踏步,以增添端庄雄伟的气势,为当时比较贵重的大型建筑材料。

三角砖:有人称之为角砖。这种砖外体素面,内面衬饰粗麻布纹。烧制较好,砖体呈红褐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

2、瓦类:有板瓦、筒瓦、瓦当。闽越王城的板瓦、筒瓦无釉面,印纹风格与中原地区由东周至西汉中期以前的情况基本一致。板瓦、筒瓦外面基本都饰绳纹等印纹,板瓦中偶见饰网状菱形纹者。绝大多数瓦背前部都压印数道至十数道凹弦纹:瓦内面以凸麻点纹为主,其次为素面,少数为菱形网格纹。

板瓦:闽越国遗址中的板瓦,在造型和风格上都大同小异,多数长55厘米左右,宽约45厘米左右,厚1.5厘米左右。少数瓦材形体稍小,瓦背粗绳纹,前部施宽旋纹,内面印稀疏凸麻点纹。这些板瓦大都造型厚重美观,质地坚致优良,瓦表呈色多为青灰色、灰褐色或赭色。在装饰方面,瓦背(凸面)均印有纹饰,绝大多数为绳纹,有粗绳纹、细绳纹,或直线或斜线,个别有交叉相对的;极少数板瓦背印菱形网格纹。瓦内(凹面)大多数印凸麻点纹,麻点也有大小、疏密的不同;少数瓦内饰菱格纹,菱格间夹乳钉纹或方格间夹乳钉纹;另有素面无纹饰的。

筒瓦:多数长度在45厘米左右,径宽20厘米左右,厚1.2厘米左右。也有少数形体较小者。筒瓦背面(凸面)均印绳纹,有粗绳纹也有细绳纹,有直线排列也有斜线表现的,装饰风格与板瓦相似。

瓦当:汉代瓦当纹饰有植物、动物、文字三种,各种类型中又有不同的式样。闽越王城的瓦当图案颇具地方色彩,与汉代中原地区的瓦当图案有所差异,均为圆瓦当。当经一般在18厘米左右。它们可分为:云纹瓦当、云树纹瓦当、文字瓦当三大类。[4]这三种类型的瓦当中,还存在着若干纹样上的差异,即风格大同下又有局部小异。因此可分为若干不同的式样。通常是一种印模一种样式。“常乐”、“常乐万岁”文字瓦当,在质地和制法等方面都与城址中其他的云纹、云树纹和文字瓦当相同。

云纹瓦当:阳纹瓦当当心无圆泡,中间以“井”形纹隔出四区,上下左右各区中有对称的卷云纹,纹样规范、布局均衡、当体厚重。纹饰局部又有乳钉纹的多寡和位置的不同,有的区分双线中细密的米字形纹样。阴纹瓦当当经约15厘米,边轮很窄 ,卷云纹呈四朵对应的花瓣状,当心有凸出的圆泡。在中原秦汉遗址中这类阴纹的云纹瓦当亦不多见。因此,这可能是在中原艺术影响下闽越人创作的一种图案。

云树纹瓦当:以云树纹为主辅以其他纹样的图案。这类瓦当图案均以树尖向上,图形是以卷云表现上天,树木立于地表示地上,用以反映天地合一的现象。这类图案又有许多局部纹样上的变化,是闽越国瓦当中最富地方特色的一类。其中以云树纹配以蛇、鸟纹图案最具鲜明艺术个性。当径一般在18厘米左右,当心有凸出的圆泡,大都为四分布局,式样较多。

文字瓦当:有“万岁”、“乐未央”、“常乐”、“常乐万岁”、“万岁未央”等式。其中除“万岁”瓦当以文字为主题,在字上仍加饰云树纹样,当心留有圆泡。这种文字与云树花纹结合十分巧妙的图案,极具地方特色,在中国千姿百态的秦汉瓦当中,也是难觅的珍品。“常乐万岁”瓦当有顺读和逆读两种。

这些不同类型式样的闽越国瓦当,在图案设计上,较富于变化。虽然当时也有那种以飞鸟、蛇虫形象为装饰的图案,但它们本身抽象化的趋势已很明显。闽越国这些抽象的、象征性的瓦当图案,在艺术设计上并非平庸之作,而是既富于变化又十分巧妙。特别其中的云树纹图案,虽皆以卷云加抽象树纹为主要内容,可是表现形式也相当多样化,纹样或繁密或疏朗,有纤秀也有粗犷,构图颇具匠心。文字瓦当中的文字皆篆书,字体相当秀丽优美,字形结构按当面均衡,对称安排,艺术性很高。以文字为装饰图案的瓦当,是稍晚才出现的新形式。特别以变化多姿的“万岁”、“未乐央”、“常乐万岁”、“万岁未央”等吉语文字,在书体的表现上,常常字同体异,图案性和布局的对称性很强烈。这些闽越国艺术匠师创造的文字瓦当,篆籀精妙,既赋予其浓厚的装饰意趣,又不失为书法佳作。

三、建筑特色与创新

秦汉时代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汉代建筑是继承和发展前代成就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时期的建筑技术、艺术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及突出之成就。秦汉之际的闽越族已与境外汉文化产生一些交往与联系,闽越王城建筑群体现了汉文化居中为尊,围绕庭院形成闭合的空间,以及由若干空间组成的传统建筑布局。这些建筑也保留了东南地区干拦式建筑结构,在建筑平面上分部有致密的柱础,础石与础石之间仅距1米。室内地面是采取础石上立桩柱,于其上架设横木和木板地板的。从正殿中部红烧土台的高度考察,地板架高于地面40厘米左右的铺地板的建筑手法,其目的是为了通风、防湿和隔潮。[5]闽越人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大量汲取和消化,使这支地区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充实。闽越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城郭邑里、建筑艺术独树一帜的殿堂宫宇,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形式的若干特点。闽越国的建筑业和建筑技术水平,也是紧随时代步伐,在汉代建筑技术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建筑中的木构架已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相应的建筑技术已相当成熟,成组的斗拱已大量用于重要的建筑中。闽越国的大型宫殿建筑与中原内地的宫殿建筑形式相同,因此体现了相当高水平的建筑技术。闽越国的宫室屋宇亦已采用了较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的木构架形式。并且宫室的建筑面积相当大,一座大殿常常由十数间或几十间开间组成。从各类宫室楼宇建筑形制布局方面看,可推知斗拱的组合也比较完善。因为那些覆盖屋顶的板瓦,筒瓦、瓦当等,也是与顶架结构和承重能力相适应的。

在城池建设上,闽越王城遗址从城建思想体系到选择位置地势、城市的平面布局等方面,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因素,城外郭区并没有筑城墙,而是利用天然山水为屏障,在城址的外围则是三面被较为宽阔的崇溪所环绕,西南部和南部则是重山群峦。王城在建筑艺术中更多地融入了中原秦汉建筑艺术的精碎。在建筑构思规划、布局结构、空间组织、建筑造型、建筑装饰,利用地方材料和因地制宜的设计施工方法等方面,既吸收了中原建筑文化的优秀成果,又有传统特色和创新。其地方特点在具体建筑技术方面也有许多体现。例如:建筑主基调虽效法中原的高台建筑形式,但基本不筑夯土台基,而是利用自然地形,采取了以山阜为高台的手法,将小山包挖平,修整成高平台的式样。而不象中原地区,是用夯土层层夯筑成台的。但同样取得了高台建筑的效果,并且比通常的高台建筑既省工,又能使宫室楼宇更为居高临下,更威严壮丽。整体呈现以庭院,以殿堂为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四合院”式格局。从它的建筑形制和建筑材料上看,这都与秦都咸阳宫殿建筑遗址相似。

闽越国建立九十多年,把北方文明带到了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从现已发掘的城址遗迹来看,城村故城址出土的瓦当,均为圆瓦当,未见中原部分地区在汉初还沿用、流行的半圆瓦当。说明战国时期出现,汉代流行的这种较先进的圆瓦当,已被闽越人娴熟地掌握和接受。汉初制筒瓦和瓦当,一般是将圆瓦筒与圆瓦当直接粘接,然后从中切开,成为二件带半圆瓦当的筒瓦,如制圆瓦当,则必须在切至当背时再改变方向横切,因此工序较繁锁。闽越城址及宫室楼阙不用半圆瓦当,均用圆瓦当,这样,宫阙殿宇的瓦当装饰不仅造型优美,而且更利于束水吐溜。可以说闽越国宫殿建筑上的瓦当装饰图案,虽师法汉朝但又融进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大多数纹样不完全雷同于中原瓦当。无论是花纹或图案都布局得体,与中原瓦当的原则一样,讲求对称的艺术效果。[3]P195其中所包含的装饰意蕴,具有一系列蕴含人生哲理、时代精神、历史沧桑、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等其它文化意蕴,以及不知名匠师的“极精致的雕文”等等,都参与起着作用。尽管历经了两千多年风雪的洗刷,沧桑巨变的磨难,仍然保存完好,这也是在南方的汉王城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

作为一座远离汉代统治中心,偏处南境边陲的古城遗址,其建制合度,规模之大,保存完好,是世所罕见。这些建筑,经历“年代的磋磨”、“时间的洗礼”,烙下历史兴衰、时代变迁的印记。闽越王城的考古发现,正说明了福建闽北是最早接受汉文化影响的地区,随之向东南传播而到达沿海的。闽越国文化是在先秦闽越文化的发展基础上,吸收了中原内地先进文化因素而产生的,是闽越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1] 福建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武夷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188.

[2]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07.

[3] 杨琮.闽越国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4] 杨琮.崇安汉城出土瓦当的研究[J].文物,1992(8).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M inyue K ing City in Chengcun and Its Decoration M eaning

KE Peixiong

(Art Departmentof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ity prosperous and construction in Minyue Kingdom of the Han Dynasty,from the ruins of palace and gate of Minyue King City which has its history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from now in Chengcun,Wuyishan.It's city-building way puts the influence of Zhongyuan culture,the art characteristics of itself and using full of localmaterials together.It shows the people's architectural artand brilliant local culture of ancient North Fujian.

Minyue King City;architectural culture;decoration

TU-8

A

1674-2109(2011)01-0066-05

2010-11-06

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闽北文化名村名镇民居特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B034)。

柯培雄(1961-),男,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传统建筑与环境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王城瓦当建筑
Two-dimensional self-consist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whole discharge region in an atmospheric argon arc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阅尽王城知桂林——独秀峰·靖江王城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住、食、行——良渚王城之谜
独树一帜 别开生面——山东齐地树木纹及文字瓦当考释
桂林师范大学与桂林王城、雁山园
论汉代瓦当书法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