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宗元和马致远的愤郁与解脱

2011-08-15孟宪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马致远散曲柳宗元

孟宪丛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合川401520)

柳宗元和马致远的愤郁与解脱

孟宪丛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合川401520)

柳宗元与马致远虽处不同时代,但却有着相似点。二人都曾热切期望建功立业,却都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中碰壁,内心当然都会有理想难以实现之悲。怀才不遇都曾渴望在出世中寻求解脱,但二人的解脱结局却大不相同。文章主要从他们对愤懑的书写,对解脱的寻求及最终的不平与放旷三方面去解读。

柳宗元;马致远;不平;放旷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为了使国家强盛而欲展雄才建勋业者有很多,因环境等影响而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人也有不少。他们的作品中充满建功立业的理想,反映了他们屈才落魄的可悲遭遇。柳宗元和马致远就是其中的两位,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们欲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的感伤情绪,而且能看到他们在现实中多次碰壁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欲在出世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都曾想寄情山水。在这一层面上两人显得是如此相似。但二人在对这种怀才不遇的表露愤懑之情的书写上有异,在寻求解脱之路及最终的结果上不同。从而使这两个人异中有同,又同中有异。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两位大文学家的同与异,我们不妨把他们的作品对照来看。

一、愤郁之难解

柳宗元与马致远都是儒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功业欲望都比较强,但在现实中却都常常碰壁,功业难成自然少不了牢骚,他们的作品中都不断地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表现因理想难以实现而产生的愤懑抑郁,甚至不约而同的选择寄情山水。柳宗元是借山水消愁而愁更愁,马致远是借景物抒悲而悲愈浓。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原本少年得志,青云直上,但政坛风云变幻莫测,因“永贞革新”的失败,在“讠互诃万端,旁午构扇”的冷眼中柳宗元远谪永州、柳州,“涉履蛮瘴,崎岖湮厄”[1]结果抑郁成疾,壮年即撒手人寰,再也没能返回魂牵梦萦的京城。在他漫长的贬谪生涯中,强烈的政治意识受到压抑,造成一种既悲愤酸楚又寻求解脱的心理意识。虽然他自我调试,寄情山水,但始终都有无奈的愤懑,无法排解的郁闷。在诗篇《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一作中则直接唱道:“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2]1199自己失意被贬后,恣情于山水,又效于骚人之咏。显然,无论是恣情山水,还是上效骚人,诗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失意之悲,抒郁闷之情,平失衡之心。于是,柳宗元郁悲填鹰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山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诗文“凄神寒骨”之美。

除去那些山水游记中为世所弃的绝美山水让人心中升起的凉意不说,就是在那些山水诗中也凝聚着悲凉萧索的心绪和情感,总带有“长歌之痛”,尽管他笔下山水情态各有不同,但处处显示出个体忧怨色彩和清冷幽凄意境,客观世界被描写得较幽僻冷清,成为诗人一腔悲情的载体。如: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前者从清丽华美的意象中隐微婉曲地表现那被压迫、贬谪的抑郁情怀;后者则借百花凋零榕叶落地的景象,烘托出凄迷怅惋的心绪。清冷深邃的意境传达出低沉、幽隐的基调,折射出贬谪之人孤独寂寞的心绪。诗人以苍凉忧愤的眼光关照万物,不能不使万物之意境、气氛均呈低沉凄冷之态,带有一种与世俗极不和谐的孤独幽冷的色彩。名作《南涧中题》《秋晓行南谷经荒村》等无一不是在平淡幽静中内蕴触目伤怀的悲悼,忘情山水欣然微笑中深藏几分孤独失落。《渔翁》《江雪》貌似闲适,但从渔翁遗世独立的形象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超然物外、清峻高洁的情怀中蕴含的那种难忘世事的隐衷和遭贬被囚的幽愤、执着和不屈。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或清丽,或幽邃,或荒芜,或冰冷,处处透着彻骨的寒意,凄美中内敛着骚怨精神和悲凉气韵。而这正是他那难以排遣的愤懑抑郁之情。

马致远生在宋末,受唐宋遗风影响,幼习儒业,然而生不逢时,醉心功名,未能得志,中年虽混迹官场,仍不得重用,晚年索性辞官隐居。作为元代汉人,马致远就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元代所有汉人都必须承受的民族压迫和歧视。因此,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元代知识分子在特定社会中的不幸遭遇,隐含着浓厚、深沉的悲哀。马致远的散曲中,无论是慷慨豪壮的咏史之作,还是强遣悲愁的叹曲篇章,或是寄情山水的写景小令,或是歌颂真挚爱情,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的长套等等都贯串着一个字——悲,悲情渗透于马致远散曲的全部。

如[南吕·金字经][3]

夜来西风里,九天鹏鹗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古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天上梯。

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悲愤与伤感是那样的深沉和强烈。作者企望自己像鹏鹗一样展翅奋飞,然而残酷的现实摧折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只能如王粲一样徒生“登楼”之叹。“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空岩外,老了栋梁材”([南吕·金字经])等曲文亦反反复复诉说着济世的无望。在马致远的散曲中,人生困顿感的最深底蕴正是一种传统文人理想的幻灭和意气的斫丧。就是在那些写景的作品中我们也能时时感受到弥漫的悲情。一曲[越调·天净沙]《秋思》不知让人们解读出多少失落孤寂悲凉之情。另外还有:

寿阳曲·平沙落雁

南传信,北寄书,半栖近岸花汀树,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斜去。

寿阳曲·潇汀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这里作者借岸花汀树中失群孤雁的迷伴无着,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寂情怀;以潇潇夜雨,昏暗渔灯等令人心碎的凄怆之景,抒写了离人羁旅天涯的离愁别恨。使眼前景色与心中悲情自然融合、景阔情长,令人玩味无穷。

现实中的处处失意,让他转而退居山林,日与“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双调·行香子》)蹉跎其“剪裁冰雪、追陪风月”的生涯。他的这种隐逸避世的悲情,是对社会对官场对现实人生不满的一种抒解,是一种同关汉卿等人的玩世、笑世或骂世是截然相反的一种抗争方式。

我们看到二人虽然都曾寄情山水,借山水来愉情遣兴,但对山水的运用却各不相同。柳宗元是寄情山水,想要在美丽的山水中寻求一种精神的寄托,暂时忘却现实的烦闷,但却往往又把现实中的不满愤懑不自觉地投射到山水之中,致使他的山水作品中时时充斥着彻骨的寒意,弥漫着悲凉的气韵。因为他的理想还在,他还要执着的追求。而马致远只是借山水来表现心中之悲,刻意选择凄迷之景来表现哀怨之情,并非欲借美丽的山水来忘却现实之悲。

二、出世的解脱

现实中痛楚让柳宗元与马致远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出世以寻求解脱,向佛道中寻找自由。然而这出世的解脱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现实世界让柳宗元痛苦不堪,他也曾向佛家寻求解脱,但他并不能完全抛弃儒家的一切,而是“援佛济儒”,仍有济世之志,这也就使他仍旧难以平复现实的创伤。如:

夏初雨后寻愚溪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山水蕴涵着佛家渊然而静的境界,似乎能让人“息营营”,平息烦躁的心潮。然而寂寞虽说是烦躁的避难所,但寂寞本身又令人忧郁。陈幻石《韩柳欧苏古文论》对此诗有一段颇能扪毛而辨骨的分析:“永州那远离京华的自然环境,山水之奇崛几乎就是他自己被弃绝不用的美才的写照。于是被钳制着的怒火被一股揪心的寂寞和孤独感所取代”。山水的幽静与身世的寂寞相感发,炎燠固去而揪心的寂寞却来。“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对马致远而言,才性的发挥使他走上了仕途,仕途的险恶让他认清了政治的黑暗,黑暗的政治增添了他的悲哀,使其产生了“困煞中原一布衣”“恨无上天梯”的绝望哀鸣,于是悲哀的马致远冷淡了世俗的争夺,觉悟了生命的有限,感到了人生的荒诞和虚无,产生了厌世心理。正如赵一山先生所说“面对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压抑,他似乎终于认清了现实于是决定从仕途之路上退步抽身”[4]249“两鬓皤,中年过,图甚区区苦张罗?人间宠辱都参破。”“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南吕·四块玉]《叹世》)把自己前半世对功名的追求视为一场梦幻。于是《双调·夜行船·秋思》中我们看到意欲保持心灵的安宁与生活的安适,甚至高枕无忧梦随蝶去。但在貌似放旷洒脱的言辞中,却有内在的忧怨与苦闷。

在一些写景的曲子中亦是如此,景写得那样恬淡、静谧、幽雅,充满了悠闲自得的乐趣,但却隐藏着对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如[双调·清江引]《野兴》八首都是写山野逸兴的,既表现了他对喧嚷尘世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尘世中不能让人舒畅,退而寄情山水,隐遁林薮,寻找生活的慰藉,如果是乐,那是在苦中作乐,如同在现实世界痛苦,便到冥冥之中去寻求那虚无缥缈的幸福一样,又从一侧面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

面对无奈的现实世界,为了宣泄自己的悲哀,马致远创作了一系列高歌隐逸的散曲。他力图从宁静恬适的隐逸生活中求得精神寄托。因此,这时期的散曲便高歌淡泊萧散的田园生活。如:[南吕·四块玉]《恬退》[双调·清江引]《野兴》,作者要“闲身跳出红尘外”做樵夫钓叟,即便如此还要抛柴斧,弃渔船,“闲坐地”。是何等逍遥。作者在很多作品中有类似的表述,愿作山中钓叟樵夫与世无争,“且向江头作钓翁”,“醒时渔笛,醉后渔歌”;或是“担头担明月,斧磨石上苔,且做樵夫隐去来。”有时甚至钓翁樵夫也不做,完全跳出红尘,过着野鹤孤云的自由生活,因为“便作钓鱼人,也在风波里”。他不再热衷于名利富贵、宠辱得失,认为“争利名,夺富贵,都是痴。”“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甚么半张名利纸?”表示要洗却是非,“常待做快活头,永休开是非口”。这些作品和柳宗元去对照,显而易见,马致远的解脱要洒脱得多,因为马致远经历那么多之后对现实已经极其绝望。

这里我们看到柳宗元的出世解脱之路是由想要避世到终难脱离世事,内心之中始终有不平之气,因为始终怀有希望,有希望就难免失望之悲,难免有创伤之痛。即便是在看似解脱的文字中寻找到的也不是精神的自由,而是揪心的寂寞。而马致远则不同,初期虽也希望建功立业,但经历一番之后他认清了政治的黑暗,由此而增添的悲哀更促使其冷淡了功名利禄,转而避世。而马致远的避世却是通过玩世不恭来展示对现实的失望与不满。他否定传统的一切,以此来平衡自我。他的这种彻底否定的精神,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重新评估,尽管他的这种重新评估的原因是他实现自我的痛苦的幻灭感,但他毕竟是与精神超越联系在一起的,这使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超旷,让他的解脱显示出更多精神上的超越。

三、悲凉的不平与放旷

柳宗元的家世、儒学文化背景、个性使其并不能真正做到超然于物外,他一生“以利安元元为务”的强烈的入世精神从来没有动摇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理智上情感上他都不能做到象陶渊明一样主动退隐山林,做到隐居、自由闲适,与政治疏离,更多时候是急迫且焦虑的需要解决年华逝去与建功立业的矛盾。所以他的作品中处处是悲凉寂寞的不平之声。“马致远等是在儒家观念彻底破灭后的‘疏狂’,故其放旷的彻底而洒落,呈现为一种真正精神上的解脱,一种对悲剧心灵化的超越——虽然这种超越仍然是悲剧性的。”[5]540李昌集先生的这话正是对马致远的所谓的避世玩世内涵的经典解释。

柳宗元自幼熟读儒家的经典,怀有一颗济世之心。一心想报效朝廷,为百姓谋福利。因此他怀着巨大的政治热情投入了“永贞革新”,但随着革新的失败,他的后半生都在贬谪中度过。他长期被弃置南荒,过着远离尘嚣的困顿生活。地域的荒远僻陋和异质文化的隔膜,无不让他产生强烈的被抛弃、被拘囚和生命荒废的空落感。他投迹山水间,但政治失意被贬谪远地的巨大痛苦时时激荡于心。他在《与李翰林书》中说:“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居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天窥地,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清楚地道出身陷樊笼的他无法施展壮志抱负的郁闷与怅恨。有时虽能“暂得一笑”,陶醉于大自然的绚丽多彩之中,但他心中的文化底蕴,他素有的为政抱负都会使他不能忘怀于现实。因而他的登山临水,总含有迁客逐臣的满腔幽愤。他对山水的投入,是因他在其中发现了自己。永、柳二州荒远偏陋,多弃地幽景。见到弃地便联想到自己被社会抛弃的命运;一想到自己的命运,便不由得将被弃的主观情感外射到弃地中。所以柳宗元是在努力忘却现实中依旧难以割舍,在试图避世时仍带有某种希望,有不甘心命运的愤郁不平。

马致远也是幼习儒业,醉心功名,但仕途不顺,[双调·拔不断]:“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但却是“登楼意,恨无登天梯”。中年出任江淮行省务官,从五品,掌税收,但管理财赋钱谷并非马致远志向所在,加上元灭南宋后加紧对汉人的钳制,让他无法施展才能,故有“空岩外,老了栋梁材”之叹。在现实人生的困顿痛苦的体验中,他对儒家所追求的传统价值进行了理性思考。在他看来历史上的一切英雄功业在历史长河中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对儒家的传统价值产生了质疑,最后对其进行了彻底否定,要“利名竭,是非绝”[双调·夜行船《秋思》]。这种彻底的否定正是为了摆脱从以往的执迷中解脱,为其坦然面对现实提供精神支柱。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不断瓦解,很多人在现实的逼迫下到隐士文化中寻找精神家园,寻找灵魂避难所,马致远亦如是。晚年退隐杭州,在传统文人孜孜以求的仕途之外找到了他的自由世界。

但我们在马致远的散曲中却始终能品味到悲,这正如李昌集说的:“在马致远的散曲中,自我的分裂,两种形象的对峙极其明显。其一端是‘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性传统文人形象;另一端则是超脱放旷的隐士形象。这两种‘自我’交织在一起而互为底蕴:进取不得,故超旷;而超旷之中却又总透露着追求,从而使两种自我重叠成一个悲剧化的身影”。[5]522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马致远的散曲中始终有着难以摆脱的愤懑抑郁悲凉。“悲剧的心灵产生于对不幸的感知,产生于对无法改变不幸命运的深深绝望,亦产生于无法抛弃追求的一片钟情,这才有深层的悲剧意识”。柳宗元与马致远相比他至少没有绝望,所以他难以超旷,只是一味的不平。而马致远的绝望让他努力以一种彻底的否定精神面对现实的世界,以一种旷然之笑向心灵中传统‘博功名’的文人形象告别,从而超脱了现实中悲剧性自我。虽然这种超脱也依旧是一种悲剧性的超脱,但他毕竟能够超脱了。

[1][后晋]刘昫.柳宗元传[M]//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唐]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徐征,张月中,等.全元曲(第三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赵义山.元散曲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Liu Zongyuan and Ma Zhiyuan’s Injustice and Broad-mindedness

MENG Xian-cong
(Foreign Trade and Business College,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520,China)

Although Liu Zongyuan and Ma Zhiyuan were in different dynasties,they have the similarities.Both of them hoped to make contributions,but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in reality they were depressed to achieve their ambitions.Having the desire to seek relief in their secular world,but they had the different end.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hree of their similarities,writing their anger,seeking their relief,and releasing their injustice and broad-mindedness.

Liu Zongyuan;Ma Zhiyuan;injustice;broad-mindedness

I206

A

1009—5128(2011)05—0059—04

2011—04—01

重庆市教委社科基金项目:唐宋诗词与元散曲作家作品对比研究(10sks24)

孟宪丛(1982— ),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王炳社】

猜你喜欢

马致远散曲柳宗元
柳宗元
《天净沙·秋思》新编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江雪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散曲创作刍议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
马致远及其神仙道化剧创作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之宗教精神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