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三重道德路径

2011-08-15赵爱玲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大众化共识

赵爱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100192)

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三重道德路径

赵爱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10019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广大民众普遍认同和接受,才能充分发挥其规范和导向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是提升广大公众的道德共识。当前,从克服“道德共识”困境、健全完善“道德整合”现实机制和优化“道德认同”基本路径的视角,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表现和现实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和必然取向。

道德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道德整合;道德认同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明确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作用、基本原则和重要举措。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广大民众普遍认同、接受,才能充分发挥其规范和导向作用,真正成为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坚定性和稳定性的价值体系。这必然要求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抓紧抓实抓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群众性特征和社会化功能,构成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大众化”的本质在于宣传教育、引导提高群众,归结点是深化公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实践。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207。这昭示出,理论只有变成物质力量,才能发挥改变世界的作用。当今,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说服人,为广大公众所掌握,并内化为广大公众的自觉行为和价值取向,真正成为引领我国社会思潮、文明风尚的精神武器,是一项关系国家安危兴衰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提升广大公众的道德共识。道德是人的道德,道德需要是人作为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的精神规定。道德需要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幸福的追求。提升广大公众的道德共识不仅可以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奠定良好的道德和伦理基础,也是当前社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举措。提升道德共识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广大民众的长期积极参与,而且需要努力克服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道德共识困境,甚至破除某些道德共识危机,更需要对社会中出现和存在的各种参差不齐的道德意识观念、价值取向和伦理理念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尤其需要强化广大公众深层次的道德认同,最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普及化。

一、要从克服“道德共识”困境的视角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道德共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基本道德要求和规范上所达成的共识。从狭义上说,道德共识特指广大公民对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必须要遵循的起码的公共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基本认同和坚定信仰;从广义上说,道德共识指公民所具有的公德意识和公共精神。两千三百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国家的目的是“美好生活的普遍促进”。这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社会活动的终极目标。为了普遍促进公民更好实现“美好生活”目标,普遍提升幸福感,必然要有所规范,于是,建立对于每个公民而言都必须遵守的制度和规范成为一项“共识”。但是,大量社会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观念尤其是共识性道德观念的支撑,已经制定的制度和规范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如果一个人要想在社会活动中有成功的行为,就必须有良好的道德。”[2]1181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也指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3]162这昭示出,在当前社会,提升道德共识不仅仅需要健全完善刚性制度,还需要积极培育柔性的公民品德、公共精神、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新的社会形势下,首先应着眼于克服当前社会存在的种种道德共识困境,破解道德共识危机。

道德困境是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一种常态现象,它在整体上表现为某种道德的无序状态和道德建设的困难状态,其实质是要人们在两个有价值的事情之间,尤其是在是与是之间、善与善之间进行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道德共识困境特指公民在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意识层面表现出的道德认识模糊、道德评价混乱,以及道德行为方面表现出的知行不一和道德行为缺乏动力等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中不断涌现出一些道德分化和价值冲突的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德分化既是道德共识困境的一种直接表现,也是导致某种道德共识危机的重要渊源。这是因为,在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当今社会,道德共识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即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它是“必选项”;对于另一部分人而言,它是“可选项”;但对于少数人而言,它可能已经“不是一个选项”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共识困境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从克服道德共识困境和解除道德共识危机的视角思考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无疑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

克服道德共识困境应着力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要全面把握当前社会的共同价值观,这是克服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共识困境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于“社会的”、“共同的”价值原则、价值理想的理论概括。在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能够维持社会基本团结、和谐稳定的价值观就是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情感和意向以及社会关系的较理性的“是非判断”。它从独特的角度勾勒了社会发展的精神氛围和道德风貌,透视出社会运行的动力支撑和凝聚力状况,并且为公众的公共行为选择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舆论导向,使公民之间、公民与社会之间、社会与国家之间具有亲和力。二要科学认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标准,这是克服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共识困境的时代要求。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中本原的、居中心地位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价值观。首先,它必然是一项常态化、长效性的价值准则和运作机制,是社会组织或群体内在的,并在组织运行或群体行为实践过程中身体力行、始终坚守的最基本最关键的价值理念和信念。其次,它必须是真正影响组织或群体运作的精神准则,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旦确定下来,它就不会轻易改变。三要积极借鉴当前思想界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问题研究上的有益成果。当前思想界在克服道德共识困境,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问题上的代表性思路和方法主要有“社群主义”的思路、“理想交往共同体”的思路和宗教“普遍伦理”的思路等。笔者认为,这三种思维路向密切相关。以“社群主义”思路为例,一些“社群主义”学者认为,道德不是抽象的观念存在,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整体和社会条件紧密相联,“任何一种道德哲学都以某种社会学为前提”[4]31。依据此论,现代社会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道德共识危机正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必须通过恢复“社群”的权威,来克服由于“道德分化”所造成的道德共识困境,并实现“道德共识”的当代重建。借鉴以上观点,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就必须从克服“道德共识”困境的视角思考如何超越以往哲学观念的建构和现代社会“四分五裂”的社会结构,重建道德与生活共同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核心价值体系与广大公众的内在相通与外在契合性。

二、要从健全完善“道德整合”现实机制的视角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道德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目的在于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因此,任何一个社会本身必然内涵着一种达成统一道德或“道德共识”的公众需求,这种需求必然促使社会对多样化、多元化的道德现象和观念进行整合。同时,由于多元社会道德观念的多样化、多元化和差异性,社会道德共识的形成必然是一个不同道德观念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动态过程,而以道德整合为必然伦理路径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过程也必将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价值张力的消解和道德理想的实现过程。为此,从健全完善“道德整合”现实机制的视角思考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现实任务。

一般来说,道德整合着眼于社会的价值生活状态和行为的道德规范体系,最终指向社会的正义秩序和人类公共生活的道德完善。正如中共中央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的,公民道德建设要“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这表明,我国当前社会的道德整合过程既是对现阶段各种道德观念的整合过程,又是对和谐社会的良性伦理秩序不断追求的过程,同时是一个进一步推进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

以完善“道德整合”现实机制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要全面理解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八荣八耻”是对多元时代道德意识和观念的整合与凝聚,是多元社会的一种道德共识。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育社会文明道德风尚,实现社会道德整合的必要途径,也是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内容。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二要健全完善道德整合的内、外机制,这是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必要保障。首先要健全完善道德整合的文化机制。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始终受特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决定和影响,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意识品质。各种道德观念的更新、变化、趋于一体化,并且形成共识,具有稳定性,都是由其所在社会的总的文化条件和机制决定的。其次,要健全完善道德整合的制度机制。社会生活中道德意识观念和伦理价值精神的确立,道德整合所需要的合理内洽的共识道德的形成,实际都是社会制度的逐步丰富和日臻完善的过程。中共中央2006年11月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这表明,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安排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推进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再次,要健全完善道德整合的主体机制。道德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自觉自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通过“实践一精神”形式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道德整合不仅应关注外部社会条件的变化和改善,推动良好的外部环境生成,同时必须依托于道德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必须弘扬道德主体的自主自觉自为性特质,才能保证道德主体的行为选择具有道德价值且能够承担得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切实实现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化。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警世名言——“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所昭告世人的道德金律透射出的“共识性”目标和愿望一样。

三、要从优化“道德认同”基本路径的视角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道德整合所形成的统一道德与道德共识只有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至少是多数人的认可与认同,才能发挥积极效用。道德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对不同时代的不同“道德共识”的认可、认同、继承和弘扬。这种道德认可、认同实际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要求上所达成的共识,并进而表现为公共行为习惯的过程。正如马克思强调指出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5]72这里的意识首先要求进行理性认识,其次要求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达到情感认同,实现行为转化。不难看出,认同是理性认识到行为转化的关键环节,它内涵着诸如体制认同、政策认同、阶级认同、政党认同、宗教认同等形态,其中,价值认同、道德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凝聚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延续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的精神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优化“道德认同”的基本路径,既是实现道德整合、提升道德共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内容和价值选择。道德认同,简单地说,就是生活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社会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和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从理性和情感上予以认可并内化的过程,它反映的是道德个体对社会道德体系中诸多规范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实际是一个道德主体在原有道德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同化社会道德规范于自身的道德结构,同时又不断改变自身的道德结构以顺应社会道德发展的过程”[6]。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德认同的过程实际就是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离开了人与社会的互动,道德认同就不可能发生。这决定了道德认同既需要社会条件又离不开个人条件,也表明道德认同的内容和程度必然同时受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制约。优化“道德认同”,不仅有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共识,促进道德接受,坚定道德信念,更有利于加速道德内化,促进形成理想人格,进而推动道德传播,最终形成高尚、和谐的、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良好社会风尚,真正达到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目的。

以优化道德认同的基本路径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抓好两个重要环节:一是要把抽象的理性认识推进到具体的情感认同层面;二是要把情感上的认同转化为实践上的自觉自愿的行动。也就是说,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的理论学说,要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实践的力量,关键在于实现从认识向认同的跃升与转换。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必然遵循价值认同理论理性认识——情感认同——道德自觉——价值支撑——实践转化的逻辑线路。价值主体只有在情感上认同核心价值体系之后,才能内化为价值主体精神世界的道德自觉、价值支撑和良心发现,才能使价值主体在心灵上感到亲切与敬重,在行动上做到自觉自愿地遵守与维护。没有这种跃升与转换,价值主体的行为就只能停留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般知晓上,而不能变成一种良心自觉;反过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能由自在的必然性转化为自我的必然性,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律,由外在的规范和命令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立法、自我律令,就能增强吸引力,扩大认同度,切实推进实现自身的大众化、普及化及其深度建设。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苗力田,徐开来,译.台北:昭明出版社,2003.

[3]杨伯峻.孟子译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何建华.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认同[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6,(6):7-10.

On the Triple Moral Path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ZHAO Ai-ling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Beijing 100192,China)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an play full rule in its standard and guidance only in the condition of being approved and accepted by the public.To promo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most popular key step is to promote the public moral consensu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coming the current moral dilemmas of moral consensus and perfecting the reality mechanism of moral integration,and optimizing the basic path of moral recognition,it is not only an objective performance and realistic requirement for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but a power source and an inevitable orientation to construct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moral consensu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popularization;moral integration;moral recognition

D61

A

1009—5128(2011)05—0013—04

2011—03—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青年基金项目:意识形态理论视域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兼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09YJC710005)

赵爱玲(1971— ),女,山西长治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北京伦理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贺 晴】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大众化共识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