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校院(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11-08-15王志勇孟宪明管书兵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21期
关键词:校院校企职业

王志勇,孟宪明,管书兵

(枣阳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湖北 枣阳 441202)

新形势下校院(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王志勇,孟宪明,管书兵

(枣阳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湖北 枣阳 441202)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我校在当前形势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学校与医院、企业合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就校院(企)合作的现实意义、合作模式、存在问题等进行阐述。

职业教育;校院(企)合作;办学模式

学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特别是中职学校医疗专业招生受到限制,生源数量明显下降。我校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广开门路,自2003年起在保留原医科专业的同时增设了电工电子、机械加工、数控模具等工科专业,扩大了招生范围。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我校针对专业性质特点,在学校和医院、学校和企业合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创新办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校院(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校院(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取课堂教学与医院(企业)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并满足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1.1 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体现职业教育训练特色

职业教育要突出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坚持以技能为核心。校院(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医院(企业)资源优势满足技能训练的要求。医院(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学校依托医院(企业)培训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校院(企)合作,可以增加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校发展。

1.2 明确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体现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学校派教师到合作单位调查论证,并聘请用人单位人员一起编写适合该工种、该专业的优质教材,同时按照学生的基础和接受程度,合理制订教学计划。教师要及时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科技和新型管理知识等,使教学内容和方式与用人单位产业、科技的发展密切结合,使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3 加强一线学习,提高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需求,学校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一般以模块式训练为主,针对性不强,所用的实训设备一般滞后于工作单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需求与日俱增,新产品层出不穷,学生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学习,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了解新产品制造过程中涉及的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要求,接触新设备,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跟上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运用的步伐。

2 校院(企)合作模式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法》等国家政策法律的实施,校院(企)合作模式呈多元化特点。我校在推行“校院(企)合作”过程中,根据各专业自身条件、行业特色、院(企)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与医院(企业)的对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

2.1 医院(企业)配合培养模式

医院(企业)配合培养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合作中医院和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订,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医院和企业只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并以师带徒等方式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培养任务。目前我校利用医院和企业资源建立了8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教学和综合性实操教学之后,来到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了解医院和企业文化,熟悉医院和企业运行状况,以便毕业后尽快适应环境。这是职业学校多年来普遍采用的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在目前环境下比较容易操作。

2.2 校院(企)联合培养模式

校院(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医院和企业不仅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同时还参与研究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确立了紧密型关系。由于教学计划是学校和医院(企业)双方共同制订的,所以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使实习单位感受到学生顶岗实习是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学校让合作单位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降低企业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获得实惠与利益,提高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如我校与枣阳市一医院、苏州和联等5家单位建立了这种紧密型关系,覆盖全校的3个主要专业。2008年通过和枣阳市一医院这种合作模式,让50名护理专业的学生顺利到该院参加工作,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2.3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让学生进入学校后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职业教育,形成招生与招工结合、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合作新模式。合作中主要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大纲对接,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教学针对性更强。“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畅通了学生就业渠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运作模式。合作中,与我校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企业会选派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及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一方面承担部分技能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企业还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接纳学生就业。有些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实习原材料,减轻学校的实习负担,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我校2007级150名和联班学生在苏州和联集团实习、就业。这种模式促进了教学、科研全面提升,带动了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2.4 “委培式”培养模式

“委培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受企业委托,按照企业要求,对在职职工进行的提高性培训。目前我校采用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短期培训形式。短期培训一般是对具有相应资格的在职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授课。学员利用双休日和晚间到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实操技能,达到规定学时后,进行统一鉴定考核或颁发结业证书。如我校针对枣阳市车厢改装厂紧缺人才,开办了“电焊电工培训班”,部分课程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授课,重点提高学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种是半工半读学历班。同样是受企业委托,招收在职职工,业余时间授课,通过学分制管理,使学员完成学历教育的新型办学模式,学员毕业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还取得我校的毕业证书。为了方便企业,我校把部分课堂设在工厂,教师到企业授课。企业协助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学校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师共同承担培训任务。这一举措受到企业的热烈欢迎。

3 校院(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2]

校院(企)合作是今后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校企双赢的重要举措。我校开办合作,处于起步阶段,但经过实践和分析认为,当前校企合作存在一些问题。

3.1 国家政策和法律尚不完善

由于各级政府还没有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校企合作实施规则和奖励处罚机制,在校院(企)合作培养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法规和制度,因此缺乏对企业的有效制约。

3.2 认识不足,校院(企)关系不对等

校院(企)合作目前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下的一种自发的状态,在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数是学校为求生存、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用人单位寻求合作,尚未从满足单位对人才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校企合作。部分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能获得技能人才,缺乏合作主动性,职业学校处于被动的地位。双方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关系,而在现实合作中双方的地位悬殊很大。

3.3 操作随意,增加了运行风险

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数学校和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是校办企、企办校这样的血缘关系,要么是多年感情或个人的资源,但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这种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的合作是很脆弱的,经不起市场经济风浪冲击,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付出多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给对方造成损失,合作的风险贯穿于整个合作过程。

4 急需建立校院(企)合作管理机制

当前要抓紧机遇,积极搭建校院(企)合作平台,探索校院(企)合作的形式,使校院(企)合作走向常态化、规范化,最终实现双方共赢。

4.1 应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政府指导机构

要深入开展校院(企)合作,应重视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中的统筹与协调作用,让由各级政府成立的教育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构来指导、协调和管理校院(企)合作事宜。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校院(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院(企)双方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考核评估,主要评估各方是否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对地方、区域经济的贡献力度,推广成功的校院(企)合作模式和经验。

4.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了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但比较笼统,给予优惠的内容不具体。财政部虽然也下拨资金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给予专项支持,但面较窄且力度小,所以国家应加大对职业学校校院(企)合作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

4.3 建立合理的管理运作体制

校院(企)联合办学可以成立办学指导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和督促企业与学校、企业内部与学校内部的工作。这样就可以把学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为培育合格人才而努力。

[1]毕结礼.高技能人才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2]蒋锦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实践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6(11):43~44.

G420

A

1671-1246(2011)21-0022-02

猜你喜欢

校院校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基于新形势下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我爱的职业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