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2011-08-15张正林
张正林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90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张正林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调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90后”高职新生的心理状况,分析“90后”高职新生的心理特征及问题,进而制定出对“90后”高职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措施。
“90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两年,“90后”新生开始进入高校,与其他年代出生的学生相比他们具有更加独特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因此认真研究“90后”新生的心理特征,正确引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90后”高职新生的心理特点[1]
1.1 独立意识强,但仍有较大依赖性
“90后”新生进入大学后,急于摆脱家庭和高中时学校的严厉管教,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意识,讨厌父母、教师、同学、朋友过多插手自己的事情。他们过分相信自己判断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时有一定的主见,喜欢独立思考,反对高调说教。但他们空有独立意愿,会学习却不会协调日常生活,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不够成熟。因此,他们深感应该独立自主却摆脱不了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特别是经济上欠缺独立性,滋生自力更生的意识萌芽迟一些。
1.2 热爱生活,但缺乏理想信念
“90后”高职新生具有个性化的生活情趣,有明确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追求自己的外在美,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他们追求享乐、懂得享乐,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且信心十足。但随着时代发展所产生的人们对物质过分追求现象及多元价值体系,使“90后”受到了很大影响,很多学生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缺乏理想信念、人生目标和信仰支持,时常会感到精神上的空虚。
1.3 爱好交际,却不会经营友谊
进入大学后,成人式的交往取代了以前的儿童式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方式逐渐增多,主动性极大增强。对此,“90后”新生有一套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他们关系网更加复杂、庞大,并以此来展现自己成熟的一面。但有研究表明,“90后”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场合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苛求他人;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化自我,忽视他人;少数大学生对个人爱好的偏执和个人利益的过度敏感,使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和功利化倾向。
1.4 敢于挑战,但韧劲不足
勇于接受挑战、敢于挑战是“90后”新生的一大特点。他们具有挑战生活、挑战权威的勇气,喜欢面对挑战,甚至追寻挑战。他们的生活激情更多来源于各种挑战,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这是“90后”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乐于求新、求变的特殊共性决定的。然而,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远远比不上他们接受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冲劲有余而韧劲不足。
2 “90后”高职新生的心理问题
2.1 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障碍
首先,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无所适从。很多“90后”新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上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其次,对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一时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截然不同,没有太多的硬性作业,许多学习都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完成。没有了教师的“指挥棒”,“90后”新生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自由时间”,常常不知该如何支配。新生适应环境、调适心理等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果学习方法不当、不抓紧时间学习就有考试挂科的可能,不少学生因此产生焦虑、悲观、消极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一学年后有的学生因挂科太多,导致留级甚至退学[2]。再次,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寝室同学相处,不知关心他人。有的不适应水土、饮食、气候、语言、环境、作息制度等的变化,这些不适应容易导致烦躁、痛苦、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亚健康状况的发生。
2.2 学习目标的茫然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考上大学。当走进大学校园,昔日的明确目标实现了,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目标非常茫然,不知道大学三年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还为什么学习。有一大部分新生表现出困惑、茫然、不知所措,对人生的道路缺少规划,没有目标,失去前进的动力,造成精神颓废。
2.3 人际交往的困惑
由于“90后”学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在人际交往的技巧上有所欠缺。进入大学后,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生活习惯各不相同,面对陌生人群,他们很容易产生社交恐惧心理。对集体宿舍的生活不能很好适应,也不懂如何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很容易产生矛盾,又不懂得及时沟通交流,于是内心容易产生苦闷不安的情绪,很难融入大学生活。有部分新生产生了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冷漠、孤僻、自我封闭等现象。
2.4 就业压力导致自我定位模糊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让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90后”新生也感觉到局势严峻。加上对自己发展定位尚且不明确,他们普遍存在心理压力、迷茫、焦虑等状况。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未来的不确定性、社会环境的压力左右着他们的情绪,这种精神状态成为他们产生心理疾病的最主要原因。
3 “90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3.1 注重新生入校后适应性教育
新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容易产生适应性障碍,绝大多数表现在心理方面的困难。所以,紧抓对“90后”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引导,对于促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健康成长、成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对新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普查,然后对筛选出的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新生进行面对面的咨询,以此来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对心理检查之后确实有适应性困难的新生,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来跟踪了解。辅导员针对新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日常聊天、网络、电子邮件等途径尽可能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情绪变化,以便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全方位、大规模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新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由浅入深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逐渐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在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中成长、成才[3]。
3.2 注重新学期开学的疏导教育
新学期开学初属青少年心理高危期。大学生刚刚结束假期生活返校,一方面可能出现难以适应正常学习生活、情绪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上学期的考试成绩也在新学期开学初出来,因此很多挂科同学的情绪也会深受影响。另外,假期生活中,家庭矛盾或者感情矛盾也对部分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为了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防患于未然,我校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作为开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掌握新生的心理状况,开学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变化及其对学生本人造成的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平台,提醒家长注意学生开学情绪的变化,与学生及时沟通,以帮助其度过开学适应期。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在开学初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尽快从假期生活进入校园生活状态。
3.3 建立以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为中心、以三级网络为辅助的心理健康辅导及干预渠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其主要任务是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追踪辅导。但是,仅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为此,我们完善了心理中心、院系、班级及宿舍“三级网络”,开通心理中心网站,通过电子邮件咨询、QQ在线咨询、留言板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为新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地心理健康指导。
3.4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一个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学习、生活的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要尽可能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宽容、友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避免不良心理的产生,为学生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以利于他们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另外,探索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除了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定期召开班级心理主题班会外,还可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名人举办心理专题讲座,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对学生心理社团,给予新生更多自主权的同时加强指导,努力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开展一些能使他们得到锻炼的活动。在活动中以正面引导为主,努力营造温馨的气氛,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通过活动找回自我,增强自信,以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使“90后”高职新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他们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韩小军.浅谈“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4):29~30.
[2]王亚煦.“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三“新”[J].教育文化,2010,16(5):41~42.
[3]吉素青.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高职校园文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0):25~26.
G444
B
1671-1246(2011)21-0158-02
注:本文系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20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