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探讨

2011-08-15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21期
关键词:学分制高职课程

徐 蓉

(宁夏医科大学高职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探讨

徐 蓉

(宁夏医科大学高职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学分制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发展的个别差异视为教育的基础,把个人的和谐、自由发展视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因而主张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特性和需求,通过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去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分制是最能适应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需求的一种教学管理形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职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一类教育,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灵活、更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学分制势在必行。

高职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全国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已占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54%,高职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一类教育,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灵活、更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学分制势在必行。在选课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分制,是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哈佛大学确立的。它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发展的个别差异视为教育的基础,把个人的和谐、自由发展视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因而主张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特性”和需求,通过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去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学生自由选择专业、选择课程、提前毕业或延迟毕业才显得顺理成章。学分制是最能适应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需求的一种教学管理形式。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探索如何建立起符合我国实情的教学管理制度,已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1]。

1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及特征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职高专教育异军突起,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在此背景下,把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不仅符合高职高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而且符合高职高专的办学特点。

(1)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学分制比较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的规律。人才的成长,受到客观环境和自身主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只有充分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我国传统的学年制教育基本属于“群体制”教学思想,制约甚至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而学分制自主选择专业、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毕业年限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学什么、怎么学的充分自由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全面发展。

(2)就教学观念而言,学分制比较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是获取最佳教学效果应该遵循的原则。高校学生在天赋与秉性、基础与智能、兴趣与特长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学分制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独立性的需求,因材施教,能满足学生个体心理、生理、智能和学习目的、动机等不同的要求。在学分制模式下,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从实际条件出发,自由地选择课程、选择专业,确定学程和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3)就教学管理角度而言,学分制符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规律。一方面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另一方面对目标和过程管理做出必要的规范,进行科学管理。在执行中,强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准确把握自由和约束的结合度,做到“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基础建设,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2.1 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高等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源于传统的管理体制。学分制产生于国外,和我国现有的学年制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和冲突,只有立足于实际,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学分制。

(1)立足实践,从传统观念中挣脱出来。既要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方面对学分制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中去理解,又要从教育改革各个阶段诸多方面的联系上去把握,更要从实践中加以归纳,理解学分制内涵延伸和扩展的必然性。

(2)由压抑个性向发展个性的观念转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育方法“三统一”的办法教育不同个性的学生。与此相反,学分制则是积极提倡并鼓励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因此,要摒弃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群体平等发展等错误观念,为学分制的实施扫除思想障碍。

(3)树立相应的教育价值观念。现行的教育价值观中,在肯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同时,不敢肯定教育也应该为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服务;在强调人才培养必须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忽视满足个体的正当需要;主张教育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未能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这样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常发展受到限制。在注重以人为本的今天,强调树立尊重个体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它作为培养规格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育的直接目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分制牢固地建立在相应的教育价值观基础上。

2.2 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等级,蕴含高等教育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作为以培养高级职业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只有对其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高职高专教育才有存在的基础和现实意义,才能够发展下去。因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和根本性问题。

未来的信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更加专业化、层次化。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根据学科特点、办学层次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工程、管理等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受到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综合问题的能力;具有自学、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2.3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大体应包括三个板块:即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这三个板块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共同构成高职高专学分制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是建立在课程体系基础上的,只有课程开设合理,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学目的和要求,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提倡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实行学分制不是脱离指导,而是对指导提出了更直接、更具体、更高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好、学好课程,掌握有关知识,切实增强技能和提高素质。

2.4 建立和完善适合学分制要求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

(1)开设数量足够和质量较好的选修课,以供学生选修。学分制的优点和特点主要是通过选修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来,因此,只有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才能提高选择的效率。美国高等学校选修课约占课程总量的1/3。我国高等学校大多数教学计划中必修课分量仍占很大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远未达到规定的7:3。因此,亟待创设多学科、多方向、系列化的选修课程体系以及扩大选修学分范围的条件。此外,建立必要的选课指导小组或导师,降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也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内容[2]。

(2)逐步完善动态管理机制,鼓励超越。学分制鼓励发挥学生个性特长,鼓励超越,鼓励出类拔萃的学生脱颖而出,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成才。这是学分制的特色。为了突出这一特色,可以采用绩点学分制,即把学习成绩按分数高低分成等级折算成绩点学分,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内在质量,并作为升级或毕业的标准,这就是学分制下的动态管理机制。此外,还可引入激励机制,将学生取得的绩点学分与评定优秀生、奖学金直接挂钩,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3)努力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也是支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学分制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能在交叉、边缘、新兴学科的科研中有所建树,能开设高水平的选修课;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育人的质量,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4)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施教考分离。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理论课程及基础课程的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军训、实验实习课、见习课、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等级记分制,并计算相应的平均绩点。取消补考制,对考核不及格的课程,学生要参加重修或另选其他课程学习。增设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制定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实行学分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如果不能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尽快建立起与学分制相适应的体现公平、公正的学生成绩考核制度,而继续沿用学年制下的学生成绩考核制度,不仅不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还会影响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推广。

高职高专教育实行学分制是一个长远的课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去研究探索,从而使学分制更趋于科学化。我国部分高职高专学校现行的学分制,与本科院校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更不能与世界发达国家高职高专实施的学分制相提并论,尚待发展和完善。此外,我们还应认识到,我国毕竟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不足20年的历史,无论是办学能力还是办学条件都比较欠缺,因此在高职高专层面实施学分制改革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行事和照搬他人模式。不同层次的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改革措施和发展模式,发挥自身优势,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

[1]邓耀彩.略谈学分制与职业性质[J].交通高教研究,1995(3):14.

[2]郑若玲.学分制的本质与模式[J].新华文摘,2000(1):45~46.

[3]王大鸢.高职教育学分制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62~63.

G424.71

A

1671-1246(2011)21-0031-02

猜你喜欢

学分制高职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