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消极情绪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1-08-15董会龙
董会龙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300)
高职生消极情绪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董会龙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300)
高职生消极情绪是指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过程中由于内因和外因影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除一般意义上的情绪低落外,主要包括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对高职生身份的自卑感和对就业的恐惧感。本文力图通过信仰教育、人文素养教育、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和开展幸福教育4个途径进行疏导,以便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促进高职生健康发展。
高职生;消极情绪;信仰教育;人文素养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如何科学地培养人才已成为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着重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1 高职生现状及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既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又有自身个性和特色。但我国高职院校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大专和成人大专改制、中专和中技学校升格或大专与中专学校合并而成,存在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社会、学生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认同感不高等特点。因此,多种因素决定了高职生与普通高校学生虽有相同之处,但更有其独特的一面。
高职院校生源一部分来自职业高中的对口招生,一部分来源于普通高考专科二批、三批录取的毕业生甚至高考落榜生,普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二是自我目标定位不高,高职生自感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自我期望值一般较低。只有少数学生有继续深造意愿,绝大多数学生只希望有一技之长,毕业后找一份固定工作。三是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大众普遍认为高职生是高考的落榜者、是学习的失败者、是品行的低下者。在社会不良认知影响下,高职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对未来感到迷惘,自我评价失调,自信心不足。四是高职生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1]。
虽然如此,但高职生也有很多优点,如社交能力较强、热心公益活动、富有同情心等。
所以,高职生普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在人生规划上又极易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轻则败坏情致,重则使人走向崩溃边缘;而积极的情绪则会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热情和潜力。所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2 高职生消极情绪的内涵
2.1 情绪
情绪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是由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
2.2 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是指在某种具体行为中,由于外因或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继续完成工作或者正常思考的情感,包括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憎恨等。
2.3 高职生的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的产生因人因事而异,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有其特殊性。高职生的消极情绪是指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过程中因学校、就业、社会交往和个体等原因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情绪低落外,主要包括对未来的迷茫、对高职生身份的自卑感和对就业的恐惧感。
3 高职生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生消极情绪问题,就必须找出消极情绪产生的症结,以便从源头上彻底解决。追根溯源,不外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4方面的原因。
3.1 社会对高职院校认同感不高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领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存在偏差,如高等职业教育仍属于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级技工,高职生被贴上“坏孩子”标签,被定义为“高考落榜生”。因此,很多学生家长不愿送子女读高职院校,这无形中造成了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而产生消极情绪。
3.2 高职院校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生源相当一部分是高中或中职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因为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甚至被当做“双差生”而升入职业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到中考时间就被提前分流到职业学校和职业高中。所以,在升入高职院校之前,他们就因接受教育的“营养不足”而“发育不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自卑感强烈。升入高职院校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味抓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思想情绪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不强。近年来,尽管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仍很缺乏,因而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健康发展。
3.3 家庭对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不容忽视
现在的高职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对子女百般呵护、娇惯、溺爱,放任其行为,易使他们产生承受能力脆弱、依赖性强、自私等问题。有的家长认为高职生毕业后社会地位较低,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另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单亲家庭甚至不和睦家庭的学生,则容易受到家庭内部矛盾影响,出现烦躁、抑郁、苦恼等消极情绪。所以,不同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情绪。
3.4 学生个体原因
学生个体方面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学习、生活、社会交往、恋爱等方面。但具体到高职院校来说,一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浓,易产生厌学心理;二是在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易产生消极情绪。
4 解除高职生消极情绪的策略
引起高职生消极情绪的原因复杂多变,其解决的途径也多种多样。但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消极情绪,就必须从思想观念的深处着手,所采取的措施必须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主动地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4.1 加强学生的信仰教育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大都源于信仰的缺失,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在加强高职生信仰教育上下功夫,用教育唤醒学生信仰。当今,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出现多元化,信仰选择也日益多元化,这些都使青年学生眼花缭乱,茫然失措。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灌输式信仰教育方式,开展生动的信仰教育,从而达到让学生感动、让学生激动、促使学生行动的效果[2]。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过程中,切实加强自身人格修养,用自身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让学生在正确的信仰教育理念引导下,追求真正意义的心灵教育,充分调动其内心情感,从而达到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的教育目的。
4.2 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高职生的自卑感源于高职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要想改变高职生的消极情绪,真正做到脱胎换骨的改变,就必须给职业院校学生每周开设一堂训练课,或者文化礼仪与名曲、名画、名诗欣赏课,让他们做到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彬彬有礼,谈笑风生。要教会他们学会穿西装,系好领带。因为穿上西装除了给学生增强自信与阳光外,更确立一个职业群体形象。[3]”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教给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更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从根本上消除高职生的消极情绪。
4.3 加强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高职生对就业的恐惧感源于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不高。通过宣传让学生知道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类型,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正在构建从中职、高职,到专业本科、专业硕士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继续学习的学生有顺畅的上升通道,让选择就业的学生能找到体面的工作。
要认真理解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工人。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指出:“我们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应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面广博,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理论型人才。理解了这些,高职生才能对自己准确定位,确定合适的成就期望和人生目标,这样就不会因心理落差而产生消极情绪。
4.4 开展幸福教育[4]
高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掌握各种技能,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生活,如何懂得自我帮助,如何提升和发展健康的精神和人格,提升美化生活的能力和智慧。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所以,高职院校要开展“幸福”课程教育,旨在教育学生如何建立自尊、挑战消极思维方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更加适应21世纪充满挑战的生活。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感恩、懂得如何获得身心健康、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等。
幸福教育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以有益的心理策略,调节内在尺度,确定合适的成就期望和人生目标,选择正确的社会比较标准,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消除外在环境的制约,享受较多的幸福感,把消极情绪内化为积极情绪。要将学生导入幸福之“道”,高职教育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理想的引导,引导他们自由、自主地走出一条属于高职生自己的、个性化的幸福之“道”。
[1]黄汀.高职院校学生违法犯罪预防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
[2]高建平.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N].中国青年报,2010-05-24(6).
[3]李建平.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高楼大厦代表不了学校的教学水平[N].中国青年报,2011-03-26(2).
[4]韩力争.让“幸福”走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05-18(5).
G444
A
1671-1246(2011)19-0024-02
Vol.29 2011 No.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