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改革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2011-08-15梁琼芳廖明生陈兆才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19期
关键词:城乡办学基层

梁琼芳,廖明生,陈兆才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改革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梁琼芳,廖明生,陈兆才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20)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改革和发展中,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要进一步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坚持走“校院合作、工学结合”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办学层次等关系;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素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真正实现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医学高职高专;卫生人才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1]的实施对我省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为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的道路,这是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学校必须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确立适应区域经济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加强内涵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和持续的发展。

1 明确办学定位,培养合格卫生人才

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医学高等专科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就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艰辛的探索。目前,我省医学教育相对饱和,一方面医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广大城乡基层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城乡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广东省“十一五”卫生人才规划》中指出,我省卫生技术队伍的素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2]。肇庆市地处粤中西部,广大城乡基层缺乏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较为突出。我校深切地感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根据我省、市“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立足肇庆、辐射广东、面向基层、服务社会”。学校要面向城乡基层,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健服务。真正为城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的卫生人才。这是广东、肇庆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我校的重要责任,也是我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实践的动力。

2 积极探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强化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实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我校围绕《珠江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构建以护理、临床医学、药学专业为主要特色,适应社区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专业结构体系。通过实践认识到,在高职高专院校改革和发展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2.1 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应当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在办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提高办学实力。我校立足于肇庆及周边区域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明确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走“校(医)院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适应区域经济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2.2 正确处理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的关系

在质量与规模问题上,质量是前提。没有质量的教育不仅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对学校造成长久危害。学校坚持把办学的重点放在全日制普通高职教育上,稳定规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合理的专业结构和一定的在校生规模。

2.3 正确处理办学特色和办学层次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院校应当有不同层次的办学定位,盲目地提升办学规模就会稀释办学资源,从而失去办学特色。我校立足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以护理、临床医学、药学专业为重点,辐射带动其他相关医学类专业,构建特色鲜明、适应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专业群。培养专科层次“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

3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紧紧抓住专业和职业相结合。我校主动适应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开设了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康复治疗技术等8个专业,其中护理专业是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本涵盖了城乡基层医药卫生单位的各个工作岗位。同时,针对广东尤其是粤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卫生人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办学条件,确立了以护理、临床医学和药学等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并以此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构建特色鲜明、适应城乡基层医药单位需要的专业群。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明确地提出了专业建设的“321工程”,即建设3个学校重点(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示范专业。为确保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各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与学校专业建设总体发展规划相一致、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重新修订了符合卫生高职教育理念、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办法》等各项有关文件,有效地带动了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以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部分教学内容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同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

我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加强院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作为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重点。学校积极探索“校(医)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医药行业的特点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各专业均实施“2+1”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既注重现代专业知识的教授,也让学生了解城乡基层的工作特点,使其在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等方面更好地适应新医学模式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

4 坚持“校院合作”,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大力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建设有特色的“双师型”专、兼职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我校确立了“登上讲台可教书育人,坐在诊室能把脉治病”的教学团队建设理念,提出与附属医院实现“四个结合”:即专业教师与附属医院医务人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积极鼓励教师到医院参加工作实践,依托行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吸纳社会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骨干加盟教学和科研,聘请专家来学校做兼职教师,努力实现教师来源多元化的师资团队建设。

合理建设师资梯队,通过造就“教学名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完善教学梯队,促成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意识,为广大教师营造积极发展的环境,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的增值和泉涌效应。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努力营造“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博学善教、终身学习”的良好教风。

5 融入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素质

学校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尤其要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突出以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职业责任感、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学生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的培养。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把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中融知识、技能、态度于一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强人文、法律教育,培养学生道德修养、诚信品质和责任感;开展专业技能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开展“我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大讨论,教育学生逐步树立为城乡基层服务的意识,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有一个正确的思考和认识。

6 面向基层,服务社会

正确的办学定位给我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了“质量高、进口旺、出口畅”的发展态势。我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广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优秀人才。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形成了由各部门参与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有计划地开设与学生创业、就业相关的专题教育,同时完善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数据库及信息化建设。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达95%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对当地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重视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年来,与行业合作立项研究课题60多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40多项,投入企业生产、临床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以积极为在职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形式,发展多层次教育,为基层人员提供学习和拓展知识的平台。

建校50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卫生人员3万多人,毕业生遍布全省各地,为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工作做出贡献。今后,我校将继续努力为城乡基层培养更多、更强的卫生技术人才,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8644751.html,2009-01-08.

[2]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十一五”卫生人才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dwst.gov.cn/html/zcwj/html,2006-02-28.

G71

A

1671-1246(2011)19-0010-02

注:本文系全国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获奖论文

猜你喜欢

城乡办学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基层在线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城乡涌动创业潮
走基层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