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间谱牒的古今承变
2011-08-15张秀玉
张秀玉
(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合肥 230001)
谱牒早在周代已有纂修,其时为史官所作,用来记录帝王、诸侯的世系。至唐代,虽有私修谱,但它依然用以别门阀士庶,非普通人家之物。宋以降,民间修谱风气盛行。至明清两代,在农村中,可以说既没有无谱之族,也没有无谱之人。民国时,续修家谱仍极普遍。尤其是徽州地区,自唐以来,旧族大族聚集,修谱之风盛行,保留下来的家谱数量众多。谱牒之衰,不过是民国以后的事。上世纪60-70年代,更是大量旧谱被毁,续修中断,新谱不作。然而近20余年,安徽各地兴修谱牒风气盛行,尤其是近几年,安徽省图书馆接收合肥周边送赠的新修家谱已是数百种,且多卷帙浩大,内容体系齐备。这种现象与古代纂修谱牒既属一脉相承,又在内容和形式,思想及宗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纂修宗旨
1.1 民间修谱之执着与急切,古今一致。明清时期,宗族体制严密,纂修家谱在安徽民间极为兴盛。王鹤鸣先生撰《上海图书馆家谱提要》的《前言》称,上海图书馆收藏家谱一万余种,“藏量几乎是全国各公共藏书机构所藏中国家谱之总和……收藏的家谱覆盖全国近20个省市,其中以浙江安徽最多。”〔1〕据赵华富先生统计全国“现存公藏近2000种徽州谱牒当中,我们发现宋元谱牒有14种(有的是宋元编纂,明人续修),占全国已经发现的23种宋元谱牒的60%以上。”〔2〕安徽,尤其是徽州地区民间修谱历史悠久,愿望强烈。嘉庆时安徽歙县项启鈵刊刻了《桂溪项氏族谱》,这部家谱耗费项启鈵与父亲二代人的心血:“二弟卒,吾父不因是中辍,迄已酉凡八年,略有端绪,而吾父遽然弃养,易箦时谆谆以谱事未竟命鈵等黾勉续成。”〔3〕这种将修谱看得至高,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之事,古今都不鲜见。光绪时歙县昌溪的吴念祖在修本族宗谱时说:“若不值时经理,将来绝户宗支及受遭诸户人口势必湮没弗彰,其咎在我。念祖非不自量力,好为其难,不得已也。乌乎,隋珠莫访,薏苡亦混,牟尼赵璧难寻,瓦砾权充瑜珥。用是夙夜祇惧,循旧谱模范,广而搜之,切而辨之,是者因之,否者正之,家无论贫富,人无分智愚,开诚布公,明目张胆以期不负所属,无愧於祖宗。”〔4〕修谱的责任感紧迫感,在古今家谱中表述不同,其实质完全一样。在纂修宗旨上,古谱新谱则是一致的,古今一贯。近年来纂修的安徽民间谱牒,大多是在中断了70-80年,甚至100余年之后谋求重修。许多姓氏的旧谱在上世纪的战争和政治动乱中被毁,造成当前修谱时向上寻根困难。而上世纪的人口迁徙变化巨大,宗族中散居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很多,重修家谱以搜集同宗子孙信息的愿望强烈并且紧迫。
1.2 辨明姓氏源流、派系迁徙,分别世系,明确昭穆,正血统源流,这是家谱的首要之旨。谱牒中最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世系图。与此相关的,有考证得姓源流,迁徙路线的文图。明嘉靖吴道还说修谱“使世系清则昭穆不紊,目录著则伦序严明,墓图定则祖跡不泯,税额疆界正,则子孙不得以鬻,豪强不得以并吞,愈远而愈彰,愈久而愈不迷,皆述公之遗以传之后者也”。〔5〕康熙二十六年歙县方维京修《桂林方氏宗谱》,说“家之有谱也,所以知源流之有自,世系之能详,长幼之有叙,族派之宜联。远者使之不忘,近者使之不亵,以至一言一行,书之而传,一丘一墓,表之而勿失”。〔6〕再到嘉庆时《南屏叶氏族谱》说:“谱牒别支派汇世系,书行所以序齿,书字所以重名,书爵所以志显,书生所以原始,书殁所以考终,书葬所以示后,书娶所以明配,书子书女所著代而重婚,其无可考者阙之。”〔7〕随着时间的发展,家谱中记世系,明昭穆,乃至详记墓图方位,祠产祭田,祖宗的名字生卒爵位等等,无不是以敬宗睦族为目的。尤其是一些家族中的有识之士,面对世风人心的衰薄,提出修谱对于改善风气的重要意义。乾隆时休宁金士琯说:“兹谱成,而为昭为穆如指掌,亲者无失其为亲,尊者无失其为尊,其用意也深矣。余於此犹不能无说焉者,则以风俗日衰,人心异古,家庭骨肉之间或视为秦越,则谱虽存亦徒设耳。苟因是而惕然於一本之谊,长幼亲疏,吉凶患难,伏腊膢蜡,祭饗饮食,莫不联之以仁,合之以义,则有裨补於我族,良非浅鲜。”〔8〕
今谱之宗旨在这方面是一致的,记录姓氏源流、派系迁徙,分别世系,明确昭穆。笔者还询问过搜集资料的家谱纂修者,其中几位说:“联络海外宗亲,吸引投资,加强经济联系。”这或许是今谱绝不同于古谱的地方。
1.3 记恩荣,知显达,以敬宗收族。随着家谱的发展,除了记录世系及各代祖宗子孙姓名生卒之时间地点,有了越来越多的记录家族人物的传记。在家谱中记录祖先的光荣业绩是家谱的重要使命。明万历时吴江望在《吴氏纪源录》中说:“昔者閟宫之诗,鲁侯之享,后稷其盛而多所称述者,无亦纪其源与?为吾族人者苟知一源之说,仿浦江之义,申蓝田之约,遵考亭之礼,严父兄之教,谨子弟之学,则九族睦而风俗长厚也。异日书于谱而裒然有称,曰‘某某某’,不既荣乎?若猥以名位,显尔乡邦,则先君子所为要考而镜已。”〔9〕最典型的说法如:“金氏历传十有余世,其间以功业文章显著者麟麟炳炳,代有闻人。顾无谱以纪之,非所以昭祖德而贻子孙也。”〔10〕今谱在记录祖先和当代族人的事迹上也丝毫不吝笔墨。
1.4 行辈字派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相似的价值追求。安徽霍丘、固镇县的李氏宗族自始迁祖的世系派字表,从自十七世起至七十二世为:“英贤兆庆 祥启文华 经猷显国 谟烈承家昌期克裕休征允嘉良法贻泽修善福加正义之道新诗书林 元西俊秀 建业光明 敬忠立德 才冠群伦”。〔11〕新修的《肥南王氏宗谱》选取了新的派字,从十四世起为“祥和大启 世德作求保成惟善家用永修继祖荣昌正源华光万方怀笃礼义兴邦”。〔12〕出现在其中两谱中相同的有“祥、启、家、昌、修、善、正、德”,8字。新修的《〔桐城〕许氏宗谱(桂轩公支下)画林公分谱》列了新编的32个字派:“德高福祚,仁义灿昌,品尚诚信,和可瑞祥,博爱孝友,勤俭齐家,报国为民,永创辉煌”。〔13〕这32个派字中,与《霍固县境李氏宗谱》相同的字有“福、义、昌、祥、家、国”6个。如果找出更多姓氏的派字,可以看到相同的字还会更多。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家谱在编制自己的派字时都不约而同大量地使用相同的字,不是偶然的现象。这些字体现出的含义与家族的宗旨密切相关,都围绕着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以及期望个人才学,向往吉祥福瑞有关。
2 谱牒内容
2.1 内容上的增减承变。一部完整的古代谱牒,最基本的部分有谱序、姓氏源流、世系图、世系录。体系更周全的,还会有凡例、先世考、祖先像赞、祠堂图及记文、坟山墓图、族产祭田、族规家训、家礼图、境地名胜图志、人物传记行状墓志、恩荣录、仕宦录、宗族艺文、捐银录、字辈、领谱字号等,后有跋文、验章。今谱继承了绝大多数古谱中的上述内容,革除的主要有家礼图、祠图、族产祭田,增加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定之规,形式也有变化。人物、墓地、祠堂、故居等内容多以照片代替古代谱牒中的版画。有的谱牒增加族人的书法作品、雕塑作品照片,如2008年修的太湖县《汪氏会谱》就将获省级以上奖励的书画作品做成彩色插页列在目录前。以此谱为例,所增加的古代谱牒中没有的内容如“支系世序派字对照表”,将不同支且使用了不同派字的世系列表对照,以分别辈份,每一支系有迁祖简介,人口发展及分布,建祠及修谱情况;有“宗族文化”,介绍郡望堂号,家乘谱牒的概念及汪氏的情况,汪姓的名胜古迹;设“历代名人录”,从《中国名人大辞典》和汪氏宗亲网上选录汪姓代表人物入谱。《颍上郑氏族谱》在《郑氏的总根》〔14〕中以白话改写历史上人物事件,采取了据史书重新编写的方式。如三世祖郑庄公的传记,采用《战国策》中《郑伯克段于鄢》一文改写为白话。《桃山岳氏家谱》(2008)基本上是岳飞的资料集,收集了历代吟诵岳飞的诗文,现存的岳飞雕塑图片等等。
2.2 就世系图的形式来说,现存古代的安徽谱牒基本都是采用了五世一图,下一图以第五世为起,至九世为第二图,以此类推的方法。(这里的“图”,即现代的表格,并非图画,是自古以来称呼的惯例,本文沿用。)宋以前世系追溯不清,事迹不明的,大多譜牒则连续编为一图。以康熙二十六年《桂林方氏族谱》为例,这是最为常见的世系图方式。“编二十图为古系后图,事蹟颇具其法,详至宋天圣癸亥桂公迁居帮源,名其里为桂林,是为桂林一世祖。厥后虽遭变故,而谱牒一一详明,自桂公传至六世文忠公、文毅公、文燧公等迁徙不一,另编三图以详之。自六世后,各编图系,序厥世次,由宋迄今洵传信而无疑者也。若乃前后图法虽纵横不同,总以五世为规,效欧苏谱例以志不朽云。”〔15〕新修谱牒的世系图大多继承了这种五世一提的编制方法。如《肥南王氏宗谱》:“这次纂修按欧修五世一提,九世再提之年表编辑,续续不绝,源远流长。”〔16〕新修谱牒中,也出现了树形图的世系,或列表逐辈排列,并不区分各属某支下,这一般是用在人物和分支较少,宗族较小的谱牒中。
2.3 与宗族制度有关的过继承祧、祠堂祭仪等记录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过继承祧之事今谱上几乎没有记载了。古谱中,过继承祧是家谱必须记录的重要事件。既需确认过继者的地位,又将过继者在家谱中明确区别,以防乱宗。在大多数古谱中,只要设立《凡例》,皆对此事做出严密的规定。嘉庆《黟县南屏叶氏族谱》规定为:“过继承祧必须昭穆相当,凡立关继定者,於生父名下注明某子出继某人为嗣,於继父名下注继某人某子为嗣,其有未定议及应继乏人者,只於某人名下註无子二字,以待继续。”〔17〕光绪的《祁门倪氏族谱》在《凡例》将过继承祧的相关事项规定极详细:“本支殁后无传,择取旁支委曲承祧,为异日嗣续,计不得藉此觊觎,妄争业产。兹谱恪遵尚书公成例,只收本支。其有冒本支而无确据者,不敢混收。间有钻谋谱据而身家不清白者,亦不敢混收。庶家法克端毋贻乱宗之咎。”〔18〕
与承祧相关的祠祭之事在今谱中荡然无存,而在古谱中祠祭具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在宗谱、族谱中记述祠堂产业,祭祀礼仪,还有专门的祠谱记录这些事项。《桂溪崇报堂祠谱》说:“祠有祭也,则其仪宜不忒也;祭有田也,则其业宜世守也;田有税与祠之有基也,则其经界号亩无使或侵混也。桮棬簠簋,祭之器也,宜敬藏无散失也;祧迁袝食,祠之规也,宜遵循无违紊也。”〔19〕因此,对祠基、祠税、祭田、祭器、祭仪,以及龛主、酧功等事都详晰备载。今谱在纂修时往往将古籍复印,全部保存原来文本,然而并不会将这些祭仪作为当今的行为,也不再制定新的祭祀制度。2006年修成的《蔡家岗蔡氏宗谱》记载,2004年4月4日进行了一次集体的祖坟祭扫活动。这与古代的祭礼还是大有区别,在新修成的家谱中也未将清明祭扫列为定规。
古代谱牒中还针对婚姻的配、继、妾、改醮的情况,用不同的词以区分,寓以褒贬。《祁门倪氏族谱》在《凡例》中说:“某公有配继及妾,其子应书某氏出,据其所知者言也。其不知者姑略之。旧例载氏改醮,不书於子下,书母某氏出第,其中有书者有未书者,参差不齐,难於稽考,今议於某公下直书某氏去,子下不必书母某氏出,似较明白,亦不失春秋书法不隐之意。”〔20〕今谱不必分别出这些情况,更不必以“春秋笔法”说明来褒贬女子的婚姻。
女子入谱的情况古今大异。在新修家谱中体现出来的情况是——将女儿入谱立传。本姓女儿一律入谱,出嫁女儿入谱,甚至所嫁何家记录在册,个别的家谱甚至将外孙、外孙女入谱。体现出的“男女平等”思想极明确。为本族人所立的传记,也不再限于孝女、节妇一类,更多的是着重其事业。无论男女,学业事业有成,皆可单独立传,入谱宣扬。如《潜川韩氏宗谱》坚持男女平等,入谱自愿的原则。“本族男女(含韩姓媳妇、女婿、已过世)不论居住何地、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职业、政治态度,只要自愿一律入谱。女儿的子孙愿意入谱者与男丁子孙一样。外嗣的韩氏子孙姓名以别名和家族的高名同时记载。不愿入谱者,但尊重本人意愿。”〔21〕古代谱牒世系中不记本家女儿,只记媳妇。
2.4 族规家训的意义在古今谱牒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修的《肥南王氏宗谱》将修于清末旧谱中的家训影印下来,其中“尊敬长上”一条说了具体的要求:“文人凡遇尊长在上,一切称呼、拜揖、坐行、言语之间都要事事尽礼,实实敬让,才是个好人,若不尊敬长上,便有法惩治他了。”惩治的规定直接引用了《大清律》的相关规定:“看那大清律上有云:弟妹殴兄姐,杖九十,徒二年,伤者杖一百徒三年,死者斩;姪殴叔伯父母姑,外孙殴祖父母加殴兄姐罪一等,故杀者凌迟;凡殴骂尊长以上加等杖笞;凡奴婢骂家长者绞殴者斩杀者凌迟,过失杀者绞”。〔22〕2006年新修的《霍固县境李氏宗谱》中家训列了“重孝悌,亲宗族,禁非歹,务正业,尚勤俭,和亲邻,崇学习。”七条,对这些条款的内容增加了新的解释。如《崇学习》一条释为“教育子女,言传身教,苦读勤学,文风畅漾。不谋官途,只为国昌,尊师重教,世代不忘,多育英杰,族誉永长。”在继承古谱维护本族团结,倡导个人成功,保守自封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了一些开放的通达的观念,与时代相联系。〔23〕个别的新修家谱甚至废除了族规之设。《太湖汪氏会谱》未设族规,解释说:“本会谱不立族规家训,但要求族人弘扬我族优良传统,遵纪守法,爱国、爱民、爱族;尊老爱幼,夫妻和睦,优生优育,勤劳致富;尊重知识,崇尚文化,培养人才;诚实守信,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热爱公益事业。为建设一个富强、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24〕这显然比《霍固县境李氏宗谱》更激进一些。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热爱公益事业等等要求,已超出一宗一族意义,对于社会全体具有普遍意义。这样的族规家训,设与不设,并不能区别不同的姓氏宗族。
更多的新谱在《族规家训》中直接增加当前历史阶段的新思想新名词。如《霍固县境李氏宗谱》就出现了敬业爱岗,男女平等,崇尚科学等概念。它的《族规家训》中有这样几条:“乐于敬业:敬业爱岗,勇于开创,攻关拨险,国旺族光。男女平等:男女平等,互敬互让,少生优育,民富国强。崇尚科学:迷信鬼神,吃亏上当,崇尚科学,利民兴邦。”〔25〕另外,孝顺的观念在谱牒中是古今谱都重点强调的,但在孝顺观念的内涵上有很大变化。与古谱绝大的不同是,今谱也强调了子女一方的权利:“不搞封建家长式统治,父母应征求和听得进子女意见,族内大事,应召开家庭会议商量决定,家庭成员犯了错误应耐心教育开导,不得任意侮辱人格和私刑摧残肉体。”〔26〕
2.5 辈分字派的强制性出现了变化。古谱对于派字的使用是强制的,不由分说的。新谱不然,大多数新谱鼓励大家使用统一的派字,但并不做强求。个别新修谱牒还有更加开明的说法,如颍上县《郑氏族谱》说:“派行的作用在于区别兄弟、叔侄、祖孙关系,做到长幼有序。其实在一个不大的族支内,即使不要字派,也能互相确定关系。两个相距遥远的族支,因字派不同,即使摆出字派,也无法确定相互关系。在这种条件下,字派似乎没有发挥他在外延族系中的作用,但在本支内起着伦常第次的规范作用……在中国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人人都有姓名权,谁也没有权利强迫别人按照派行取名,谁也没有权利强迫命令别人记住他是哪个字辈,但应该知道自己是哪个字辈。即使改姓,也要尊重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再坚持派行,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现代的派行只是供大家了解和对照时使用,以明伦常而已。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颁行了关于字辈的‘百字派诗’,这只是一个说明伦次的符号而已,不必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及拓展意义的追究了。供各地宗亲参照。”这显然是当代价值观念更加多元,更加尊重个人权利的体现。
2.6 古今谱在求实与隐恶扬善方面的继承与变化。家谱只记善不记恶,是一贯的传统,古今并没有大的改变。自明代起就有大量的家谱考证祖先谱系事迹不实,华词甚至虚构以夸耀门第。这种情况受到许多有识见的学者讥讽。事实上,许多纂修谱牒的人也认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提出了改变这种情况的办法。《新安武口王氏统宗世谱》说:“谱也者,一姓之所聚也,其义与易之立庙合涣者相为表里,岂徒效晋魏诸君子夸张门阀哉。”〔27〕清嘉庆时歙县项启鈵的父亲是一个颇有识见的人,他对项启鈵强调了在称颂祖德时,不要言过其实,“患过之,不患不及。然大夫不得祖诸侯礼也,况功令森严,自宜循分立说,归于雅驯。旧本有‘未安者芟而易之,庶不蹈浮夸’一语。其嘉言懿行惟当按事直书,毋得过为文饰昧先圣无违之训。”〔28〕古世系中也有考订确凿的佳本。《兰陵萧氏二书》是清代康乾时期学者江永所撰,其中世系考1卷。江永精于考订,是朴学大家,对于所撰世系考费尽心力。江姓原是萧姓演绎而来,此书也是江永考本族之世系。修此书时江永已经66岁,“蒐寻史籍,考订世系舛者正之,漏者补之。生卒官名,正史可考者据而辨之。汉唐之表,世次之图,必详载也。”〔29〕当然,家谱世系考订都能有江永这样的大家是不大可能的。对于因年久湮灭,世系难以理清的情况,康熙二十六年《桂林方氏宗谱》的处理方法是“夫传远者务存其疑,近今者必纪其实”。〔30〕这是一个较为严谨的方法。新修谱牒在这方面良莠不齐,差异巨大。《淝南周氏宗谱》设《中华周氏部分伟人、名家》〔31〕,搜罗自古至今周姓名人,包括当代的周星驰、周杰伦等港台演艺明星入近现代部分,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当然,现代的修谱仍主要由本族的热心人、年长者、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来担任,这些人往往并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史学家、精于考证的学者,所以即使想求实记录不妄攀附,也未必做得到。2009年上海国际家谱学会上,与会的修谱者就向专家提出了解决考证史实的问题,大多数修谱者完全能接受专家的意见,信以传信,疑以存疑,不强言附说,将旧谱中有疑且无法考订明白之处尽数列出待后人解决。这应当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1.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
2.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214
3.(清)项启鈵.桂溪项氏族谱序//项启鈵.桂溪项氏族谱.歙县:项氏,1811(清嘉庆十六年)
4.(清)吴念祖修.昌溪太湖吴氏宗谱.刻本.歙县:1906(清光绪三十二年)
5.(明)吴远纂修.吴氏纪源录.刻本.歙县:吴氏.1587(万历十五年)
6.(清)方维京.桂林重缉家谱纪略//桂林方氏宗谱.刻本.宛陵:汤茂卿,1687(康熙二十六年).卷一
7.(清)叶有广等纂修.黟县南屏叶氏族谱.活字本.黟县:1812(清嘉庆十七年)
8.(清)金焘.原序//休宁七桥金氏家谱.刻本.休宁:1736-1795(清乾隆)
9.(明)吴远纂修.吴氏纪源录.刻本.歙县:吴氏.1587(万历十五年)
10.(清)金焘.原序//休宁七桥金氏家谱.刻本.休宁:金氏,1736-1795(清乾隆)
11.霍固县李氏家谱编委会.霍固县境李氏宗谱.安徽:李氏,2006.58
12.王和璈.肥南王氏宗譜.合肥:王氏,2008:25
13.许敏.许氏宗谱(桂轩公支下)画林公分谱.桐城:许氏,2006.327
14.郑家凡.颍上郑氏族谱.颍上:郑氏,2006.1071 -1093
15.(清)方维京.桂林重缉家谱纪略//桂林方氏宗谱.刻本.宛陵:汤茂卿,1687(康熙二十六年).卷二
16.王和璈.肥南王氏宗譜.合肥:王氏,2008:21
17.(清)叶有广.凡例//黟县南屏叶氏族谱.活字本.黟县:叶氏,1812(清嘉庆十七年).卷一
18.(清)倪望重.凡例//祁门倪氏族谱.刻本.祁门:倪氏,1876(清光绪二年)
19.(清)项天瑞编.桂溪项氏崇报堂祠谱.刻本.歙县:项氏,1761(清乾隆二十六年)
20.(清)倪望重.祁门倪氏族谱.刻本.祁门:倪氏,1876(清光绪二年)
21.韩传友 韩玉华.序言//潜川韩氏宗谱.潜山:韩氏,2008.卷一
22.王和璈.肥南王氏宗譜.合肥:王氏,2008:37
23.霍固县李氏家谱编委会.霍固县境李氏宗谱.安徽:李氏,2006:59
24.汪家顺.汪氏会谱.太湖:汪氏,2008:5
25.霍固县李氏家谱编委会.霍固县境李氏宗谱.安徽:李氏,2006:60
26.霍固县李氏家谱编委会.霍固县境李氏宗谱.安徽:李氏,2006:63
27.郑家凡.颍上郑氏族谱.颍上:郑氏,2006:1198
28.(清)王祺等修.重修族谱序//新安武口王氏统宗世谱.刻本.新安:王氏,1796-1911(清嘉庆至光绪)
29.(清)项启鈵.桂溪项氏族谱序//项启鈵.桂溪项氏族谱.歙县:项氏,1811(清嘉庆十六年).
30.(清)江永.序//兰陵萧氏二书.刻本.婺源:江氏,1736-1795(清乾隆).
31.(清)方维京.桂林重缉家谱纪略//桂林方氏宗谱.刻本.宛陵:汤茂卿,1687(康熙二十六年).卷二
32.淝南周氏家谱七修委员会.淝南周氏宗谱.合肥:周氏,2009: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