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泉州重修族谱中华侨华人史料的新变化*
2011-11-19肖彩雅
肖彩雅
略论泉州重修族谱中华侨华人史料的新变化*
肖彩雅
族谱是研究华侨华人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中国“正史”(官方文献)及外国文献的重要补充。近年来,闽南地区,尤其是泉州兴起一股重新编纂或续修族谱的热潮。本文以“泉州百个家族移民东南亚族谱展”[1]中41个族姓近百多部族谱为例,分析族载华侨华人史资料的一些新变化。
一、族谱修撰与时俱进,族载侨史资料更完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修、续修、新修的闽南族谱与时俱进,凸显着新时期的新特点,如女子可入谱;在修谱时,参考地方志的体例,增入新编纂的方法[2]。此外,海外宗亲不断的录入族谱中,族谱实现对接,充实了族载侨史资料。这是新时期泉州族谱修撰的一大特色。
早在清后期,一些外迁宗亲就已介入族谱的修纂,除了给予资金支持,还提供宗亲资料,使族谱有外迁族人的世袭,保证海外宗亲世系的延续。民国时期,闽南兴起修谱热潮。如安溪《山珍黄氏族谱》[3]中载:“淑志,老叔台侄,见其为人却是聪明之类,虽螟蛉亦不忘本根,而照奉生伊父母,况伊父培尧公有志充祖祀业,叔亦是思念祖宗,不敢置之度外。在泗水与堂侄贻章特设捐簿,自己捐银四十大员,又出为劝捐为修谱之资。”《永春鹏翔郑氏族谱》[4]中载“商,字美经,尔腾次子,此次重修族谱慨捐一千元”此类,等等。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有些族人在海外聚居地繁衍,发展成大家族、宗族,多会自发编修在地族谱,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泉州籍的白氏、李氏、戴氏、黄氏等等。
改革开放后,侨乡与海外联系的密切,海外寻根备受重视,更多海外宗亲得以录入祖地族谱,充实了族谱的内容。安溪的《榜头白氏族谱》、《蓬莱大墘林氏族谱》、《黄氏参山二房二族谱》,永春的《永春桃源周氏族谱》、《桃源太平李氏族谱》,德化《儒山徐氏族谱》,南安《芙蓉李氏族谱》、《琉塘戴氏族谱》、《侯安侯氏族谱》等一系列1990年代重修、新修的族谱,多是在与港澳台及海外宗族的族谱对接中修纂的。
本次在新加坡举办的“泉州百个家族移民东南亚族谱展”为华侨华人提供各姓氏的源流、名人、名祠、堂号等信息。通过电脑数据库查询,便可以寻找自己祖先的相关资料,为侨胞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翻阅族谱的机会,让他们得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自己的“根”。
二、外迁族人移居情况更详实
在新修族谱中发现,有关早期外迁族人移居地情况模糊,往往只知其外出或下南洋,而不知其具体移居地。族谱中经常出现:南洋、番邦、番平、夷邦、夷、外夷、番山、外邦、在番、往番、住番、洋、往洋、外洋、往夷、夷地、番国、番、南夷、往居外夷、出洋、在洋、在夷、居外、居夷、在外夷、南渡、出南国、往西洋、居外、在外、往外……这是族载华侨华人史料的一大缺陷。但最近修纂的族谱中,有关外迁族人的地址已经很具体。以《清溪翰苑李氏宗谱》[5]为例:“十四世,元却,时焜公长子,生康熙乙丑年六月初十日巳时,在外夷卒失考……至十九世,为诰,字貽训,号峻德,祭敬公长子,生同治丁卯年八月廿巳时,在外洋。卒民国壬子年十月十三卯时,在星洲连仁记山;娶温泉唐氏渐娘,生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酉时,在洋。卒民国戊辰年八月十七寅时,葵在星洲芳林山。”可见离当下越近,记载的地址越详细。《白氏族谱》[6]中载:“十八世讳顺雨,号瑞恩,英明公长子。生光绪戊寅年,卒民国丙寅年六月,寿四十九岁,葬连坑龟仔山仑顶坐癸丁向子午。娶龙门林氏桂娘,生光绪庚辰年,卒民国辛巳年四月六日丑时,寿六十二岁,葬连坑龟仔山仑顶,坐癸丁向子午。青年往缅谋生,青壮回乡结婚,再往缅,以养猪和屠宰为业。一九一一年回乡一次,再往缅,直至一九二六年病逝于缅。在缅曾娶缅女,有生育,现已散失,无从考查”。
早期族谱中的一些外国地名多是以读音或者直译的形式出现,如现印尼的雅加达,在早期泉州的族谱中就有噶喇吧、蛟蚋巴、咬狗鄢、蛟蜡吧、蛟蜡巴、甲蚋巴、加叻巴、加拉巴加落吧、加罗吧、加劳吧、加喇吧、咬叻吧、咬罗吧、茄蚋吧、加唠吧、巴城、吧地、吧国、吧、椰城、吧城、椰加达等。《盛富钟氏族谱》[7]载:“文登,讳士丰,维侯公次子,生雍正壬子十一月十五亥时,卒于巴国”;《参山二房黄氏族谱》[8]:“十四世,骄宗,生乾隆庚申年,往吧卒,子三,第三子己成,往吧,卒葬在吧”;《清溪周氏族谱》[9]“允枣,字植羊,生乾隆甲申年三月十四日,往番咬叻吧”等。同样在族谱中频繁出现的嘧唠呷、吗六呷、吗喇呷、嘛六甲、嘧唠呷、麻力甲指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三巴垄、三吧咙、三吧垄、三吧垅则是现印尼爪哇岛的三宝垄的马来音译的多种书写;石叻、石叻坡、叻、实叻指的是新加坡。这些地名现已较规范化,便于族谱资料的翻阅和利用。
从近几年重修的谱系来看,有关海外族人的记载更详实,基本上不再出现只知族人外出,而不知其移居何方,不载族人外迁时间,生卒年月不详,不知外迁族人之职业等缺陷[10]。不仅族人移居的地址详实,其生卒年月、职业等都一一细数,提高了族谱的史料价值。
三、家族昭穆与世系排行依旧,但字辈顺序不明,大量非中文名字入谱
闽南族谱历来注重家族昭穆与世系排行,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家族渊源的辈分次序问题。新修族谱也遵从此原则。但是大多数的族谱已无字辈谱与领谱字号,或因字辈谱已轮完,未再续;或因出国之族人不知字辈谱,未用。再加上国籍的转变及当地政策,外迁族人名字已非中文名字,其名字都按照当地来取。
南安《琉塘戴氏族谱》[11]中就记载很多居住在菲律宾纳卯的族人,其21世系多是以ROYCABANERO TF.POOT、MICHAEL C.ABANF.RO TF.POOT、NESTOR TF.POOT. IR、NELSON TF.POOT、格罗利尔、卡蒙、安托尼尔、吉姆塔特、孔苏希、迪尔斯达多等非中文名入谱;居住在印尼的23世代的族人,也是HE LIEP JEK、HE LIEP DJEN、OMMY THE、ER MAN、ICH ATL THE这些非中文名;居住在新加坡的23世代的族人,同样是出现KLENG TEND EAM、PLZAR、HERWLM NDEAN、ANDRIA、LED TENDEAN等名字。安溪《榜头白氏族谱》其在新加坡的20世代族人,名字为Dexte peh zhiwei、Chun wee。安溪《蓬莱大墘林氏族谱》[12]在缅甸的19世的族人,名字为哥胜才、哥温勉、纳敏、温敏、纳吞,已明显缅甸化。《南安诗山坊前黄氏族谱》[13]在印尼雅加达的17世族人,名字为SIGITAMATJAYA、TJIPTOSAMPURNA等,都印尼化。
新修族谱中屡屡出现非中文名字,族人名字大量的当地化。其因是族人所居国,如印尼、菲律宾、缅甸等地都出现过排华事件,都曾要求华人更名;而华人要融入当地社会,也需要取当地的名字。取名的在地化,是外迁族人在地化的重要表现。而外迁华人以非中文名入谱,既是当代社会进步、族人宽容的反映,也是为保持族谱传承性及“慎终追远”的传统而做出的改变。
总之,泉州在新一轮重修、续修、新修族谱的热潮中,族谱编纂与时俱进,女子可入谱,外迁族人的继续补录,族谱对接及族谱修编时使用的新方法,弥补了原有族谱的缺陷;外迁族人移居情况的具体化、详实化,使族载侨史资料更完备;家族昭穆与世系排行依旧,但字辈谱断序,海外族人以非中文名字入谱,这是为保持族谱的传承而应时代之需做出的改变。新修族谱所出现的这些变化,使族谱俨然成为族史,可利用的社会资料更为丰富。
注释:
[1]该展于2009年10月27日至11月15日在新加坡展出,是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与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选送,笔者有幸参与族谱查阅录入工作。
[2]陈名实、陈晖莉:《福建谱牒文化调查研究》,载《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山珍黄氏族谱》,1936年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有藏。
[4]《永春鹏翔郑氏族谱》,1941年版,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均有藏。
[5]《清溪翰苑李氏宗谱》1942年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有藏。
[6]安溪《榜头白氏族谱》,2008年版,为该族第十次的修纂,值得注意的是该族谱第九次修谱完成于1989,以新加坡的白氏族人为主修纂,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均有藏。
[7]《盛富钟氏族谱》,1950年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有藏。
[8]《参山二房黄氏族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均有藏。
[9]《清溪周氏族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均有藏。
[10]王连茂:《略论闽南族谱中移民资料的文献价值及其分类研究》,载《泉州文史》,1989年,第10期。
[11]《琉塘戴氏族谱》,2002年版,共38卷,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有藏。
[12]《蓬莱大墘林氏族谱》,1999年版,为该族谱第十次的修纂,马来西亚著名华人林梧桐为该族人,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均有藏。
[13]《南安诗山坊前黄氏族谱》,1993年版,为第五次修纂,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有藏。
责编:蔡惠茹
作者单位:(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本文系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C-QZ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