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图书馆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1-08-15郭科文

图书馆 2011年1期
关键词:布施众生图书馆员

郭科文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110)

毋容置疑,图书馆精神是一种普世的价值准则,但是它在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图书馆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伴随图书馆的存在而存在的,在现代图书馆精神传入我国之前,我们有古代图书馆精神,在现代图书馆精神传入我国之后,图书馆精神依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烙下特有的民族印记。正如程焕文先生所言:“图书馆精神是一个既源远流长,又引领新潮;既良久迷失,又自然回归;既一脉相承,又众说纷纭;既令人竭力倡导,又使人颇有疑惑;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价值的重要主题。”〔1〕笔者不揣浅陋,尝试探寻图书馆精神的文化之源,重新激活隐藏于图书馆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1 儒家思想和图书馆精神

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删订六经,保存三代旧典,可谓跟图书馆有颇深的渊源。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也深刻地影响着图书馆精神。

1.1 “仁、义、礼、智、信”和图书馆精神的会通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之道,号“正常”(《贤良对策》),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正常”的图书馆精神应该符合五常之道。何谓仁?“仁者人也”(《礼记·中庸篇》)。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或同情心。在与人相处时,凡事不光想着自己,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则能做到与人相处的融洽和谐。程焕文先生将图书馆精神高度概括为爱国、爱书、爱馆、爱人的“四爱”精神。〔2〕我想这正是源于“仁”的思想。“仁”对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如果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时候,能够怀着一颗爱读者的心,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一定能够得到读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减少读者的不满和投诉。何谓义?“义者宜也”(《礼记·中庸篇》),义的意义是适宜、合礼,也就是中庸之道的权。所以说“仁近于乐,义近于礼”(《礼记·乐记篇》)。如果说仁代表的是图书馆精神的无区别的读者服务宗旨,那么义就是在这个宗旨指导下的有区别的服务内容。义反映的是图书馆的责任和奉献。图书馆对消除数字鸿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此采取的各种措施,对弱势群体的关爱,都属图书馆精神“义”的范畴。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现在很多图书馆都非常重视礼的作用,要求馆员工作时间穿馆服,佩戴工号牌,开展“微笑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明礼”也会使读者更加自觉地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令图书馆秩序井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道出了礼教化人的作用。智,可以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图书馆作为集服务和科研于一体的机构,尤需发扬智的精神。图书馆员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努力钻研业务,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图书馆工作的需要。智也表现为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图书馆是清贫的地方,工作平凡,默默无闻,图书馆员应更重视精神的追求,轻物质利益,将淡泊从容视为人生的大智慧,正如孔子所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儒家讲求中庸之道,追求思想行为的恰当性,反对偏颇和极端,这对图书馆的工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譬如在读者服务工作中,既要热情有礼,也要不卑不亢。中庸不是折中,而是要依据情况随时移动,移动求中道称为权。图书馆面对不同的读者和不同的服务需求,要做到符合“义”的权。“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信是践履己之所言。儒家以信作为做人行事的基本规范,诚信也是图书馆工作一贯遵循的原则。图书馆信守保护读者隐私的原则,当发现读者遗忘的证件、财物时,总会保管好并积极寻找失主;当接到读者电话要求帮忙查找资料时,总会信守承诺,认真查阅馆藏,在最短的时间内答复读者。〔3〕图书馆不仅履行诚信,而且倡导诚信,图书馆的服务正是建立在和读者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1.2 “天下为公”和图书馆精神的会通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门楼上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中山先生的民权思想,也非常契合图书馆精神。“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的“公”字,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也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中山先生在吸收儒家传统思想精华的同时对“天下为公”作了更加深邃和宽广的阐释,他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一个“共”字,涵盖面是那么大,“国家”、“政治”、“利益”都在它的笼罩之下。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治为“人民所共管”,所得的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4〕我们深刻理解“天下为公”的内涵,可以发现“天下为公”高度概括了图书馆有关“公共、公平、平等、共享”的精神。范并思先生认为:“公共图书馆代表的是一种实现社会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的制度/机构,其精神实质就是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从信息知识角度维护公正。”〔5〕程焕文先生也曾精辟地指出:“你只要是一个人,只要你一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享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这权利应该是整个社会赋予的。这一原则看上去很平常,是最普遍的原则。中国图书馆界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公民平等利用图书馆权利。还美其名曰是科学管理。因此,《公共图书馆宣言》讲的是最普遍的原则,对所有图书馆都是适用的。”〔6〕

2 道家思想和图书馆精神

道家创始人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的图书馆馆长。重温“老馆长”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今天的图书馆精神。

2.1 “道德”对图书馆精神的启迪

老子将事物的矛盾性称为道与德。道是从一切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自然法则或规律。道有正反对立的两面,有对立,才有变动,老子称为“反者道之动”。反面开始时柔弱的,但是它可以转化到强大方面去,取得正面的地位。老子称为“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正反两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老子称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復为奇,善復为妖”。德是宇宙间一切具体存在着的事物所含有的特性。德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德所寓的事物称为得。老子说“德者得也”,韩非子说“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从各个的德综合为一般的道,从一般的道表现为各个的德,有道便有德,反之,没有德也就没有道。韩非子称为“道有积(积众德成道)而德有功(实在的事功),德者道之功(道不离德)”。〔7〕老子的这种朴素辩证法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以及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实践之间的关系仍然有着非常有益的启迪。懂得道的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关系可以帮助图书馆员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够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在成功和喜悦的时候也不会被冲晕头脑,能够时常反省。懂得道与德的关系可以让图书馆员认识到图书馆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它应反映在每个图书馆员的日常工作之中,图书馆员对读者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皆是图书馆精神的反映,而图书馆的工作也离不开图书馆精神的指导,每位图书馆员都应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图书馆精神,做到知行合一。

2.2 “有无相生”对图书馆精神的启迪

老子认为“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例如房屋,当门窗处无墙壁,这个无对房屋正是有用。老子将无视为最高的理想。他说,学道应天天进益,行道应天天减损,减损又减损,一直到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8〕“有无相生”思想体现在读者管理方面可表现为从“闭架阅览”到“开架阅览”,从“持证阅览”到“免证阅览”的转变,这种转变正是从“有”向“无”的转变,这种“无”就如同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门窗,真正体现了蒋永福先生所倡导的有关信息自由的图书馆精神。“有无相生”思想体现在图书馆管理思想方面可表现为领导考虑全局,掌握方向,出主意,用干部,而在具体事务上则持超脱态度,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无为而治”。“有无相生”思想体现在文献加工整理方面可表现为尽可能的精简流程,减少文献加工环节,使文献尽量保持原貌,尽早实现流通。

3 佛教思想和图书馆精神

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后,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并和儒道两家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佛教对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改革,雕版印刷的推广以及藏书事业的发展都起到过很大的推动作用,这里着重探讨佛教思想对图书馆精神的启迪。

3.1 “法布施”对图书馆精神的启迪

“法布施”是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六度四摄之首。佛教讲的“法布施”就是使人获得智慧,这个智慧的范围很广,并不限于传授佛经佛法,一切不求名利的传播知识,技能都属于法布施。沈祖荣先生曾将图书馆精神概括为“智慧与服务”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智慧与服务”的图书馆精神和佛教的“法布施”思想在不求名利为众生传播知识,技能,使之获得智慧方面是有相通之处的。《金刚经》以譬喻说明法布施的福德不可思议:“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又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就是说法布施应不图名利,无分别心。法布施的思想对于图书馆员认识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意义,树立图书馆的职业理想以及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都有着十分有益的启迪。

3.2 “众生平等”对图书馆精神的启迪

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有情众生之间的平等,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之间的平等。图书馆精神倡导平等对待每位读者,如何看待平等对待每位读者,我们可以借鉴佛教“众生平等”思想理论来加以认识。缘起理论是整个佛教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众生平等”的理论依据。“缘起”即“依缘而起”,“缘”指条件,“起”指“发生”,“依”指凭藉,缘起就是“藉着种种条件而产生”之意。依佛经中的说法,缘起可表述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9〕就图书馆而言,如果没有读者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图书馆的存在。缘起理论认为众生皆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可以脱离其他条件而存在,如《杂阿含经》中之譬喻:“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这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表现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关系。佛教依据缘起理论得出“诸法无我”的思想。“诸法无我”思想对图书馆精神的启迪就是无私奉献和平等对待每位读者。佛教认为众生在“因果定律”前是平等的,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图书馆保障了读者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每位读者都可以通过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这一点看,可以说图书馆保障的信息平等是最基本的平等。佛教认为“唯识无境”故众生平等。依此观点,外境的种种差别是众生心识的变现,所谓的“不平等”也只是众生的虚妄分别所产生。尽管图书馆在制度上保障平等对待每位读者,但是我们依然会看到很多“不平等”,例如距离图书馆远近不同的居民享受图书馆服务的便利程度即不同。因此,除了制度的保障之外,图书馆员更应有一颗平等的内心。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图书馆精神可以从传统文化汲取养分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应当意识到,图书馆传播的不应仅仅是其提供的服务内容,还应包括服务行为本身所反映的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品质。因此,图书馆员不仅要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主动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图书馆精神之中,这既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文化之责任所在。

1,2.程焕文.实在的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精神的实在.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2~12

3.刘阳.儒家君子人格与图书馆员修养.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3);40~42

4.王春南.解读孙中山题词:“天下为公”.北京日报 2003.3.24.

5.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5~11

6.程焕文等.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图书馆,2005(1);3~9

7,8.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出版,1949.9

9.杨荔薇.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78

猜你喜欢

布施众生图书馆员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近二十年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述评——以心理资本的视角
写在六合金光寺
苏轼布施观研究
油服回暖下的众生象
德善
慈怀众生
顾恺之募捐
Wiz云笔记在图书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及案例研究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