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何以有两次新图书馆运动——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六周年纪念

2011-08-15

图书馆 2011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运动服务

刘 恋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0047)

(一)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对于中国图书馆来说,是非同寻常的十年,近期,《高校图书馆工作》发起征文活动来纪念,是颇有意义的一件事。在这十年中,图书馆的形态和理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十年中一些重要事件常使人难以释怀,如2004年的纪念中国近代图书馆创建百年的纪念活动,2005年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征文活动,以及围绕这些活动发表的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从时间序列来看,很像是“图书馆百年纪念”活动的延续,实际亦是如此。2004年范并思曾发表两篇重要文章《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创建一个社会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的制度——纪念中国近代图书馆创建百年》,并在苏州中国学会年会上发表演说《寻找失落的公共图书馆精神》,因而,2004年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图书馆思想史上的重要年份。“图书馆精神的讨论,近年来已经被反复讨论,但是,只是到了近年来,才逐渐将视线集中到‘知识自由’、‘信息平等制度’上面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终于把‘图书馆是实现社会平等的一种设施’的观念重新带到了理论研究的核心地带,以至在图书馆学网络讨论中,上半年就有人认为‘2004年必将载入图学史册’,原因不会是由于数字图书馆的进展,也不是由于刚好是中国图书馆的100岁诞辰,而是现代图书馆精神在中国的复兴。并且认为‘现代图书馆精神正在以更为厚重的方式回归中国图书馆界。’”〔1〕

那么,什么是现代图书馆精神呢?为什么这种现代图书馆精神必须要在中国图书馆界“回归”呢?通过自2004年以来我国图书馆界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讨论,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愈来愈清晰。概而言之,现代图书馆精神就是一种保障公民社会知识信息获取自由的权利,保障这种权益主要依靠公共图书馆,因而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平等性和开放性显得十分重要,保障这种图书馆权益,要求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放弃有偿服务,这是公共图书馆精神坚持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当时这显然是十分困难的。2004年前后,即使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也在不同程度地收取各种费用,就莫论其它地区了。这时,公共图书馆在收费和部分馆藏的开放等问题上与读者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并不时暴发出来,引起社会和媒体的普遍关注,如“国图事件”和“苏图事件”。人们都在思考:中国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哪里?在众多的声音中,一个声音特别响亮,这就是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所发出的声音,它申明自己的纲领和原则:旨在以人为本,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倡导图书馆走近平民,关心弱者,平等服务,缩小数字鸿沟,建立一个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的制度〔2〕。经过5年多时间的检验,可以清晰地看到,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和90年前的新图书馆运动前后呼应,分别为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作为一次我图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启蒙,在寻找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所发扬的探索精神和积累的理论财富都十分可贵。

(二)

李国新曾指出,“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今天,是调整事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时候了,是在加大对图书馆事业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经费投向和投入结构比例的时候了,是矫正图书馆资源配置优先顺序的时候了。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强调了‘穷人的经济学’之后,界内有学者敏税地提出了‘穷人的图书馆学’。我理解,‘穷人的图书馆’就是图书馆面向普通公众敞开大门,图书馆办在老百姓身边,图书馆在老百姓生活中发挥作用。”〔3〕李国新认为,“新图书馆运动需要解决的事业发展的理论支撑问题,是建立和普及与现代政治文明相适应的、体现职业价值和职业社会责任的图书馆权利观念。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是保障公众的知识和信息获得权、接受权、利用权实现的职业价值观念。”〔4〕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对图书馆新理念的宣传和实践,我国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深刻变化之一是图书馆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无区别服务的理念获得图书馆界广泛共识与实践。图书馆一方面努力构建和谐图书馆,在图书馆内部发扬民主,改善领导与馆员关系,另一方面在服务社会中坚持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群众性、普及性、服务性,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读者,维护读者权益,保护读者隐私,满足读者不同需求,方便读者,做到公平正义。深刻变化之二是图书馆努力创新服务体制,努力使图书馆服务深入基层,真正为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民服务。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通过创新服务体制,努力为服务的薄弱环节——基层的广大城镇居民和农民服务,作了各种尝试和实践。如苏州市图书馆创建了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总分馆体制,在两年多时间里,增加了10所社会分馆,形成了管理统一、资源统一、服务统一的总分馆模式,读者免证上网,外借图书通借通还。2007年平均每个分馆每月接待读者4123人次。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于2002年开始建设联合图书馆,2010年已形成1个主馆(禅城区馆)、8个分馆的联合图书馆体制,实现每10万人口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全区常住人口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1.6册。联合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标志统一、资源高度共享,读者持“一卡通”借阅证可在联合图书馆的所有成员馆内通借通还。分馆建设与地区产业结合,立足于比较发达的专业镇(街),既具有公共性,又具有专业性〔5〕。

深刻变化的第二个方面是明确了图书馆服务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图书馆服务是政府文化服务的一部分,提供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应当免费。图书馆的有偿服务是上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到本世纪初收费服务已发展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许多领域,严重损害了读者的权益,也损害了图书馆的形象。关于公共图书馆放弃有偿服务的呼声自2004年之后不断高涨,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也把免费服务的理念作为重要理念来宣传。在实践中杭州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等率先作出表率,在基本服务中推行免费服务,2006年以后,免费服务在东部地区的大部分图书馆开始回归,以致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公共图书馆正在进入免费服务时代。

深刻变化的第三个方面是读者权利理念的宣传和普及,读者权利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公共图书馆服务更具人性化,使图书馆宏观管理和治理逐渐从道德主治走向法律主治,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图书馆界的法律法规建设。有学者在回顾这段时期的深刻变化时认为,图书馆权利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又一精彩。图书馆权利理论是西方图书馆学的核心命题和重要基石之一,它奠定了图书馆普遍服务、平等服务和人性服务的基础。2005年1月,中图学会首次新年峰会上引人注目地将图书馆权利作为首要议题,蒋永福在议题说明中提出:到目前为止,我国图书馆界无论是理念还是管理制度和服务行为,都没能及时地适应形势的急剧变化,未能对迅速觉醒的公众的权利诉求作出及时的预期和回应,由此出现了公众与图书馆之间的权利冲突。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正视和关注“图书权利”问题。随即,《图书馆建设》推出“走向权利时代”新栏目。2005年,程焕文的“图书馆权利研究”获国家社科项目立项,标志图书馆权利这一命题已经正式地扎根于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了〔6〕。对读者权益认识的加深促进了地方图书馆法规建设,这些法规建设保障了公共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中有法可依,从而从制度上保障了一些新理念的实现。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已出现了4部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图书馆专门法以及5件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它们分别是:《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北京市图书馆条例》以及《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乌鲁木齐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这些地方性图书馆法规在图书馆服务领域作了明确规定,规范了图书馆服务行为,它们在图书馆服务公告、开放时间、借阅范围、书刊投入使用时间、服务方式、服务收费、服务违规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较好地规范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随着图书馆权利理念的宣传和实践,国家层面的公共图书馆立法已经加快了研究和立法步伐。2009年初,文化部启动了公共图书馆立法研究,成立了“公共图书馆的性质与功能定位研究”、“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与体系建设研究”、公共图书馆人、财、物保障及呈缴本制度研究、“著作权保护法律法规在公共图书馆的适用研究”、“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法律保障研究”、“读者权益与图书馆服务研究”、“公共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发展研究”等专题研究课题组,提交了一批有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

以上三方面的深刻变化,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重新探讨其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的诉求,是我国图书馆发展史上最深刻变化时期之一。与90年前的新图书馆运动相比较,这一次新图书馆运动所触及的范围更广泛,所宣传的理念更深刻,在公共图书馆实践中所引起的变革也更巨大。2010年4月,以李国新为首的“衡阳市公共图书馆回访”调研组对衡阳市的公共图书馆5年来的发展作了调查,其调研报告列举了衡阳市公共图书馆5年来的巨大变化,充分体现了全国图书馆,特别是中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变化〔7〕。

(三)

范并思在回顾这段理念发生深刻变革时期时曾说,至2005年《图书馆》打出“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品牌,进行了持续数年的有关现代图书馆理念和公共图书馆问题的讨论,现代图书馆理论的基本问题,如对全社会的普遍开放,公平服务、免费服务,等等,均在这一专题栏目中得到充分讨论〔8〕。现在看来,2005年由《图书馆》等发起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正是一次宣传和实践现代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思想启蒙,这次思想启蒙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相一致,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因而能够取得丰硕的思想成果和实践成果。

当初,有的同志担心“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这样的提法是否太过尖锐,过去我国图书馆发展中有过以搞运动的形式求一时的发展,运动过后又不了了之的情况。这样的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如果这样来认识“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显然不全面。一是新图书馆运动并不是一场政治运动,因而不存在“尖锐”和“过激”的问题。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实际是沿袭了“新图书馆运动”的提法。19世纪中期,只要稍有图书馆学知识,就知道“新图书馆运动”的形式和内涵,公共图书馆这种体制和机构在欧美国家创建时,为使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为社会和广大民众了解,使这种体制能够发展和延续,这些国家的图书馆员组织了宣传活动。上世纪初,沈祖荣等赴美国学习图书馆学,1917年回国后仿效欧美国家作法,组织图书馆员进行了长时期的图书馆宣传活动,这就是自1917年开始的新图书馆运动。这次新图书馆运动取得了很多成果,最重要的是明确了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图书馆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原来的收费项目经过宣传也取消了。显然,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是重新倡导90年前那种图书馆精神,倡导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服务和免费服务精神。二是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并不是以搞运动的形式来发展图书馆,而是以宣传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等新的理念,探讨和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道路。在2005年,大家可以静心回顾一下,公共图书馆的状况是何等令人担忧,基本服务免费的公共图书馆的数目,大概是屈指可数的,而公共图书馆与读者间的矛盾却接二连三地发生,公共图书馆的出路在哪里?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正是在这样的时候鲜明地打出“图书馆走近平民,关心弱者,平等服务,缩小数字鸿沟”的旗帜,刊出蒋永福《公共图书馆:请放弃有偿服务》文章,无偿服务渐渐成为国书馆同行的共识,至2007年,有学者感叹:国书馆正在进入免费服务时代!

有学者在评论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时说,《图书馆》以“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论坛”栏目文章为主,同时辅之以“今日观察”、“随笔”、“学术论坛”、“综述”等栏目,共同演奏了一曲以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为主旋律的乐曲。两年来这些栏目刊出相关研究文章近百篇,研究涉及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性质和功能,图书馆自由,图书馆权利,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管理思想,图书馆事业发展史,等等。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从理论探讨、实地调查、实践发展等多视角、多层次进行组稿,如讨论公共图书馆问题,不但有蒋永福的关于公共图书馆举办的责任主体、公共图书馆权利的探讨,还有梁灿兴从公民社会原理出发对公共图书馆特征的探讨,有李超平从中国图书馆历史定位视角的探讨,于良芝从英美国家公共图书馆发展历程作参照进行借鉴,亦有李国新对解决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问题的调查和探讨〔9〕。《图书馆》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论坛与《图书馆建设》、《图书情报知识》等众多期刊关于图书馆权利、图书馆人文精神等新理念的讨论互相呼应,与中图学会的苏州年会、桂林年会、昆明年会相呼应,在全国图书馆界掀起一股现代图书馆新理念、新思潮的宣传高潮,这一时期与90年前的新图书馆运动相比,可以说在规模上与观念的深度上都毫不逊色。

(四)

人们也许要问,新图书馆运动在别的国家一般都只有一次,为什么中国会发生两次,两次的时间足足相隔近90年,中国经过两次新图书馆运动后,还会有第三次新图书馆运动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中国发生二次新图书馆运动有其历史必然性。

新图书馆运动是欧美国家在公共图书馆这种新型机构初建时,为使这种传播科学文化的机构为社会所认识而进行的宣传图书馆的活动。17世纪,王公贵族开始拥有自己的刊印本图书馆,当时他们是把这种文库作为向社会显示权威的象征,19世纪以后,在一些经济富有且有教养的人士中,办起了会员制图书馆,这种图书馆相当于上层人物的俱乐部。动员社会力量开办面向大众的图书服务活动始于19世纪中叶。为了促进这种事业的发展,许多政府机关也参与了各项活动。随着图书馆法规的制定,图书馆专业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经费开支有了法律保障,同时在政府的计划下,逐步建立起包罗各种知识门类的综合图书馆。在图书馆创建和发展的一百多年中,下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社会思想的发展,以往的贵族制度、财富以及知识、职业和政治力量所构筑的社会壁垒,正不断受到冲击,免费的图书服务成为发展趋向,社会上最穷的人能够得到和最富有的人完全相同的图书服务,享有人人平等的权利;二是政治思想的发展。为了使民主主义安全完备而且有益,就必须把准确的信息提供给全体公民,使公民能够熟悉情况,明了各种观点,独立作出判断并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推动了向所有公民提供免费的图书服务;三是为了实现产业化,必须向所有人普及科学思想和技术知识,国家的责任是对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对公众无一例外地提供免费图书服务;四是普遍的图书服务,一方面可以防止人们倒退为文盲,另一方面也可为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创造条件〔10〕。这些是当时欧美国家对近代图书馆的认识,也是这些国家新图书馆运动所宣传的主要理论。我国上世纪20年代的新图书馆运动所宣传的,也正是这些内容。公共图书馆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不同的时期所担负的使命有所不同,如早期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在“图书馆信仰”中产生,在很多人中培育了一种对公共图书馆作用的信念;二战前后的公共图书馆使命是在经验主义考察中走向理性;黄金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使命是在职业乐观主义背景下扩张;萎缩时期的公共图书馆使命是在功能设计中优化;进入新世纪的公共图书馆使命是在社会影响力驱动下巩固。于良芝认为,公共图书馆对自己使命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探索过程中曾出现过彷徨和迷失,在任何时候,公共图书馆对自身使命的认识都可能存在局限,重要的是,公共图书馆不被自己的局限捆住手脚,失去探索的能力〔11〕。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是中国图书馆人对自己使命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处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环境中的公共图书馆在多种选择中选择了公益性回归,选择了一种建立信息平等和信息保障的制度。

图书馆在探索自身使命中发现,不同时期图书馆使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公共图书馆制度中的一些根本点在任何时期都是相同的,这些根本点是: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平等性。这些本质特性在公共图书馆发展中未曾动摇过。而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平等性来源于公民权利,因而公共图书馆制度在一个国家能否被认识和实行,与国家的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有很大关系,这就不难解释为何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何以产生在2005年前后,因为这时是我国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进程的时候,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受制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民主政治的强力推进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优越社会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才有可能谈及权益、自由、平等这些在过去曾经是敏感的词汇。

回顾我国图书馆发展史,曾经有过三次图书馆的大发展,一次是新图书馆运动期间,20世纪20~30年代的发展,一次是80年代的发展,一次是最近10年间的发展。新图书馆运动期间是我国推翻帝制后知识界高举科学和民主旗帜的时期,因而作为民主工具的公共图书馆理念宣传时有深厚的土壤。但是随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战争期间的军事化体制,使民主理念发展受到限制。80年代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带给图书馆的巨大变化,一是图书馆的藏书大量增加,宏观的文献资源建设受到重视,宏观的事业发展问题受到重视,研究宏观问题的图书馆政策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经济领域的核心概念——效率在图书馆受到重视,有学者提出建立以效率为核心的图书馆价值观,因而这一时期以提高图书馆效率的文献检索研究倍受重视,且研究成果突出,涌现出情报检索语言等大批成果。然而,这时的改革仅限于经济领域,因而讨论公共图书馆的平等、自由、权益等理念尚未具备条件,只有到了2004年,我国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理论后,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宣传才具备了合适的政治土壤,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才有可能发生。

图书馆人总是在不懈地探索着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这几年的探索尤其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通过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图书馆的公益性、公共性和平等性等基本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这些理念的认识将更加明确和坚定,人们对公共图书馆使命探索将不会停止,信息社会的到来和迅猛发展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发展的探索将为图书馆史增添更多灿烂的篇章。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梁灿兴.重续图书馆精神的历史链条——苏州年会随感.图书馆,2004(6)

2.南山图书馆等.以人为本,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图书馆,2005(1)

3,4.李国新.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时代任务.图书馆,2005(2)

5.黄宗忠.新世纪1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展望,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

6.范并思.新世纪10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光荣与梦想.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

7.李国新.“湖南省衡阳市公共图书馆回访”调研报告.图书馆,2010(3)

8.范并思.新世纪10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光荣与梦想.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

9.谢树芳等.一曲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交响——“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论坛”述评(上).图书馆,2007(1)

10.小野泰博著.阚法箴等译,图书和图书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1

11.于良芝.探索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英美历程借鉴.图书馆,2006(5)

12.韩继章.中国图书馆百年史上的三次思想启蒙.图书馆,2006(1)

13.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

14.韩继章,刘芳.21世纪初公共图书馆理念的研究,宣传和实践。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5)

15.蒋永福.从图书馆管理走向图书馆治理.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5)

16.余子牛.图书馆无特区——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侧记.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5)

17.陈有志.从“衡阳调研”看新世纪10年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困境与发展.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4)

猜你喜欢

图书馆运动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不正经运动范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