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1-08-15魏祖钦

天中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师范类古代文学文学史

魏祖钦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师范类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魏祖钦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正在推行的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具有审美意识和彰显语文魅力的能力,这也要求师范类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必须做好古与今、学科之间、中与外、教与学、课堂内外、史与作品、史与文体以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沟通。

师范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史;师范性;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师范类高校主要是培养能够进行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这决定了师范类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必须适应高等和中等学校对语文师资的需求,而不同于一般综合性大学所开设的同类课程。当前,随着中学语文新课标的推行,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大学的教学改革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学时数大幅减少,在经济浪潮冲击下学生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都要求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但遗憾的是多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第一,教学定位不明确,没有把“师范类”课堂教学的特色体现出来。第二,许多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第三,教学模式单一陈旧,课堂上依然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辛辛苦苦地记,变革仅仅体现在教学手段上,即从“粉笔+黑板”变成了多媒体教学。第四,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甚至怀疑这门课程的价值,因此很多学生不读作品。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亟待我们认真反思。

1 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育对师资的要求

进行教学改革,必须要对所教授的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定位。师范类高校一定要突出其“师范”特色,突出培养优秀中学语文师资的理念。要贯彻这一理念,首先要弄清楚中学语文教育对师资的需求。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都作出了新的明确要求,也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第一,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说语文不仅仅是工具,它还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但现实中不少语文教师的古代文化知识相当匮乏。新课标还要求高中要开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相关调查显示,约有一半教师不能或不愿承担这类教学任务。

第二,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同时,很多中学生都认为目前中学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法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他们渴望老师改变教学方法。一些中学校长也认为,如今的中学课堂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研究型教学的能力。

第三,具备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彰显语文魅力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教学中彰显语文和语文教师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而要彰显语文的魅力,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广阔的阅读视野,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驭轻驾熟,使学生在感叹中接受知识。

第四,掌握并能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中学课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掌握并能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

2 师范类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构想

明白了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我们就应该结合这些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作为专业基础课,师范类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必须面向基础教育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沟通工作:

2.1 课堂上古与今的沟通

文化素养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也包括沟通古今和古为今用的能力。如今,师范类高校的古代文学史课程恰恰在沟通古今方面做得不够。许多教师往往割裂文学的纵向联系,向学生传授孤零零的古代文学史知识和文学现象,使得学生不能高屋建瓴地理解文学的本质,也难以感受学习古代文学史的意义。其实,做好古今的沟通,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课堂上古今的沟通与衔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古代文学要与现当代文学沟通,二是所学时代文学要与以前的文学沟通,三是要揭示古代文学的现实意义。沟通古代文学和近现代文学,可以打破古代文学史和现当代文学两门专业基础课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学生意识到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是意脉相传、生生不息的。例如:在讲授唐代李商隐的诗歌时,可以拿现当代的意识流、朦胧诗做比较,让学生意识到在写心理深层体验方面古人已有尝试;在讲授唐代的格律诗和歌行竞相繁荣的状况时,可将其与如今诗坛的现状作对比,让学生思考如今诗歌创作和繁荣的出路所在。通过沟通古代文学和近现代文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思考,还可以让他们明白中国古代文学并不是故纸堆,它具有鲜活的生命和价值,一直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沟通所学时代文学和前代文学,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史的意识和发展的概念,更深刻地理解文学的传承和变革。因此,我们在讲授古代文学史时,一定要打破按时代条块分割的讲授模式,要把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放在历史的坐标上,给学生更宏观的视野。例如:讲授唐诗时,一定要加强它与诗经楚辞的联系;讲授宋代诗文革新时,一定要拿它与韩柳古文运动和秦汉古文相联系。沟通古今的意义还在于学古以通今,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揭示文学作品、文学现象当中丰富而复杂的人生意蕴,特别要注意揭示作品的思想价值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人生体验和人生哲学,并说明其对今人有何借鉴意义。例如:讲苏轼的作品时,可让学生从《定风波》词中揭示苏轼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学会坦然地面对困难和挫折;讲屈原、司马迁和杜甫的作品时,要阐发作品反映出的作者对国家民族的态度和作者的人格精神。

2.2 课堂上学科间的沟通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我国优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有美学意蕴,还有深厚的哲学、史学和文化学意蕴,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单纯就文学而讲文学的习惯,必须从多个角度阐述文学,做好学科间的沟通。第一,文学和史学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知人论世”的传统,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称:“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了解作家作品的产生背景有助于理解作品,例如,杜甫的诗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了解安史之乱、藩镇胡化、西蜀动乱等重大历史事件,可以更好地理解杜诗。第二,要做好文学与哲学的沟通。儒、释、道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学生不了解儒家精神就无法深刻理解杜甫的诗,不了解禅宗思想就无法理解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不了解道家思想就无法理解李白傲睨权贵和追求自由的精神。第三,要做好文学与社会文化学的沟通。闻一多在讲解《诗经》时,曾从民俗学、生物学和训诂学角度考释“鱼”意象的隐语,他指出古诗中的“鱼”为配偶、情侣之意,“打鱼”和“钓鱼”隐指求偶,“烹鱼”和“吃鱼”喻合欢或结配。仅由此例我们就可看出课堂上将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学沟通的重要性。

2.3 课堂上中与外的沟通

在课堂上,还要做好中与外的沟通,把中国文学史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关照,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色。在讲解中国古代神话时,可以拿它与希腊神话做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中国神话不成系统,人物都是单体且具有神性,玉皇大帝的地位相对稳定,鲜有更替的情况发生;希腊神话自成体系,人物分工明确且具有人性,众神之王的位置都是靠武力夺来的,而且多半是儿子抢夺父亲的位置。讲授中国诗歌时,可以拿中外诗歌作对比:中国叙事长诗发展不充分,“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中国还有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中国诗重抒情和意蕴;国外叙事长诗发展充分,审美趋向与中国古诗有显著不同。讲中国小说戏曲时,可从主题、结构模式等方面与外国小说戏曲作对比,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

2.4 教与学的沟通及课堂内外的沟通

如今的教学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依然缺乏有效的沟通。课堂上老师讲,学生记,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赏析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转换教学模式,如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自行讲授、师生互动等方式,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分析问题和课堂发言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应打破课内外界限,预设“问题”让学生探索学习,例如:可以把学生纳入自己的科研队伍中,在师生共同科研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古代文学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架师生交流的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发表看法;可以组织学生开设班级博客,让学生就古代文学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实践证明,以任课教师开设的博客作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古代文学现象和规律。另外,教师要开列有针对性的书目,让学生多阅读。

2.5 史与作品的沟通及史与文体的沟通

随着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时数的大幅压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压缩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讲授。讲授作品的过程,也是向学生传授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的过程。如果仅仅满足于对文学史的粗线条讲授,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审美感悟能力,无法使学生对文学形成整体印象。对于将来要从事语文教育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培养他们感悟文本和把握宏观发展规律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作家作品的分析,做好史与作品的沟通。

如今的文学史教学不太注重文体,如讲李白时,只笼统地讲李白诗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而忽略了李白诗歌中不同诗体的风格差别。为了使学生对文学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开展创作,有助于学生参加工作后进行写作教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史与文体的沟通。例如:讲李白,可以将其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分开来讲;讲王昌龄,可以结合七言绝句的审美规范分析王昌龄七言绝句的独特之处;讲宋代文学,要讲宋代诗词的分工和诗词的不同审美风格。

2.6 文学史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沟通

师范类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内容应该密切联系中学语文课程改革。2006年9月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学语文课程中要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高中语文新课标增大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比重,篇目也有很多调整;新课标要求学校应开设选修课,其中与古代文学相关的选修课有“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新课标还列举了我国的一些经典名著作为推荐的课外读物。这些都要求师范类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要加强经典名著的导读,对于中学语文中已经涉及的篇目,不能简单地避而不讲或机械地简单重复,要根据情况灵活处理,要讲就一定要讲出新意,讲出深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

2.7 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沟通

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但可以增加课堂容量,还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些手段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过大的教学容量会使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过强的直观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还要展现语言讲授的魅力,强调背诵记忆的必要性,强调师生间的互动。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沟通,对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能够为他们就业后的教学工作积累间接经验。

[1] 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 史小军.论高校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的现代性意识[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6―69.

[4] 宋曦业,傅书华.关于普通高师文学史教学的若干思考[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2):64―70.

[5] 刘明华.谈谈唐宋文学教学与研究中的文体意识[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1(1):63―65.

[6] 马永军.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性”[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7):149―151.

G652.0∶ H09

A

1006-5261(2011)02-0126-03

2010-06-14

2008年度江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课题(课题名称:面向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改革与实践)

魏祖钦(1972―),男,河南驻马店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继金〕

猜你喜欢

师范类古代文学文学史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问题意识”探究一一以《诗经》为例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