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古诗“三板斧”

2011-08-15

中学语文 2011年11期
关键词:三板斧芳华文言

李 怡

古诗鉴赏是一种较高要求的审美体验,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当前的高考复习中,很多教师因过分地关注鉴赏术语、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导致许多同学在还没有真正读懂古诗的情况下,匆匆答题,结果抓不住要点,甚或离题万里。因此,解答古诗鉴赏题,首先要解决的应是如何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读懂古诗。

第一板斧:从文言知识角度,疏通表层意义

古代诗歌是用文言形式写就的文学作品,所谓“古诗是诗化的文言文”,因此诗中许多词句需要考生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才能准确理解。

一是借助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来疏通诗句。如2009年江西卷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古汉语中,“见”可放于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施于己,可见,“见宿”即“留宿在我这里”,此用法见于课文《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府吏见丁宁”等句中。2010年山东卷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但恨处非位”中“但”为“只是”义,见于《乐府诗集·木兰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2010年北京卷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霜被群物秋”中“被”意为“覆盖”,此义见于《促织》“如被冰雪”;其中“梧桐巢燕雀”中“巢”则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筑巢”。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咏素蝶诗》中“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结合上下文,此联是说“素蝶”映着阳光竞相起舞,顺着春风飞回去,文言虚词“因”应为“顺着”义,此义可见于《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中的“见”,结合下文,可知此处同“现”,出现、显露,此义见于 《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中的“幸”为“希望”义,此义见于《祭十二郎文》“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相”为偏指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嘉树”,与2010年湖北卷范成大《鹊桥仙》“应被群仙相妒”中“相”用法相同,此义见于课文《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句中。

二是借助文言句子中的省略、倒装等句式来疏通诗句。“诗家语”常用省略句、倒装句,以力求语言简洁、对仗工整。如《喜外弟卢纶见宿》首句“静夜四无邻”,这是一个主语省略句,“四无邻”前省略了主语“我”,清楚这一点,也就明白了诗的前四句是在描述自己的真实处境。受格律的制约,倒装句式在古诗词中也极其常见,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因浣女归而竹喧,因渔舟下而莲动”,这里把语序做了调整,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竹”“莲”两个高洁雅致的意象,倒装句式让人耳目一新。2010年北京卷李白《古风(其三十九)》“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句的正常语序应当是“燕雀巢梧桐,鹓鸾栖枳棘”。又如《咏素蝶诗》,把全诗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素蝶)随蜂绕(于)绿蕙,(为)避雀隐(于)青薇。(素蝶)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素蝶)出没(于)花中(隐)见,(于)参差叶际飞。(素蝶说)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倒装句“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调整为正常语序,则为“幸芳华勿谢,嘉树欲相依”。借助以上文言知识,就可以疏通这首诗的表层意义:素蝶一会儿随着蜜蜂的飞舞而在绿草丛上盘旋,一会儿又为躲避鸟雀的追逐而在绿叶下隐藏;一会儿映着明媚的阳光竞相翩跹起舞,一会儿又顺着和畅的春风飞回远方;一会儿在锦簇的花团中若隐若现,一会儿又在参差的密叶里穿进穿出;素蝶说:希望百花不要凋谢,嘉树啊我想要依靠你。

这样,比较通顺地疏通了诗的表层意义,就为我们下一步的理解或答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对高考诗作的背景、诗人的经历及个性等都不可能有很多了解的情况下,考生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托诗歌语言,从诗歌的表层意义入手,由浅入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拥有较扎实的文言功底。

第二板斧:从诗歌创作角度,体味思想情感

古诗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求我们能读懂诗歌的表层意义,更要求我们能够从诗人创作的角度,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这就需要考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这样写,从而以意逆志,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是品味诗中的用词造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一个“闹”字便活灵活现地点染出春色的灿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题目中包含了时令、地点、人物等因素,结合诗句中的“冷”“独”“空”等字眼,我们就不难体会到作者在寒食节,思念京师诸弟时流露出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又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此诗描写诗人闲居的山间小屋清新幽静的美景,表现了闲居生活的恬淡自适,抒发了期待着与老朋友见面的喜悦心情。首联中的“带”与“生”是富于想像力的用词,阅读时要通过想像再现其景象。诗中颔联的两句与颈联的出句都是语序倒置的。颔联按正常语序应为: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倒置后,将竹与山置于句首,突出了诗人茅屋所处的幽僻之境——坐落于竹林边、山脚下。

二是分析诗中的形象。我们仍然以2010高考全国Ⅰ卷的古诗鉴赏题为例。作者在诗中塑造了素蝶、蜂、雀、日、风、花、叶、树等形象。诗人为什么要写到这些形象呢?首先是“素蝶”。诗题为“咏素蝶诗”,可知本诗为咏物诗。在咏物诗中,作者常常是借外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本诗中的“素蝶”是全诗叙述与描写的对象,也应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于对“素蝶”的言行描写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作者借对“素蝶”的“绕”“隐”“起”“归”“见”“飞”等动作的描写,其实也就表现作者的经历、性格、心态、情感。其他的形象该是为表现“素蝶”的形象而描写的,或处于对立面,如“蜂”“雀”。诗中说,素蝶随着蜜蜂的飞舞而在绿草丛上盘旋,又为躲避鸟雀的追逐而在绿叶下隐藏。“素蝶”是为躲避“蜂”“雀”的叮咬、追逐而盘旋或隐藏,所以“蜂”“雀”应是“素蝶”的敌人。日、风、花、叶、树等则构成一副生机勃勃的画卷,“素蝶”一会儿映着明媚的阳光竞相翩跹起舞,一会儿又顺着和畅的春风飞回远方;一会儿在锦簇的花团中若隐若现,一会儿又在参差的密叶里穿进穿出,则表现出“素蝶”身负才华的自信甚或自负。诗的最后一句“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希望百花不要凋谢,我想要依靠这嘉树。一“芳”一“嘉”,也就表明“素蝶”也即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中形象常常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即所谓意象,作者常常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考生要熟悉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当然,在对诗中的形象进行分析时,我们要合理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方法,用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诗人的心思。因为诗歌留存,而诗人已去,我们不可能再现诗人创作的实际情景,而只能据文本及创作背景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三板斧:从诗歌鉴赏角度,辨析表达技巧

理解了诗歌的表层意义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后,高考诗歌鉴赏题还要求考生能够据此辨析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这就要求考生在掌握足够量的诗歌鉴赏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去分析诗中的语言、形象、思想情感的特点及相互关系,从而辨析其中运用的表达技巧。下面以《咏素蝶诗》为例逐句加以分析。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中,“蕙”即蕙兰,《离骚》中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在诗中以“蕙纕”“揽茝”来比喻高尚的德行;“薇”语出伯夷、叔齐《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作者以“薇”比喻高洁的品行。因此,这两句诗运用了用典、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出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与追求。“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白蝴蝶一会儿映着明媚的阳光竞相翩跹起舞,一会儿又顺着和畅的春风飞回远方。这里,诗人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暗示了诗人起伏跌宕的仕途生涯。“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白蝴蝶在花丛中出没,忽隐忽现,有时在参差的密叶间飞来飞去。作者运用白描、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人格的喜爱。“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希望香花啊不要凋谢,美树啊我要依傍着你。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出诗人对高尚人格的坚守之情。

这首诗中,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素蝶的清高喻指自己品行高洁。作者渴望一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但有时宦途不顺,因为恃才傲物,不愿屈服,只好归去。全诗言语间透露出一代文人刘孝绰的恃才傲物和超然才气。

诗歌鉴赏的知识较多而杂,考生要注意三点:一是从大体上对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分类记忆,如修辞手法类、表现手法类、表达方式类、抒情方式类等;二是对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要有重点的记忆,如反衬(特别是乐景衬哀情)、象征、用典、比喻、对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三是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多做训练题,加深对诗歌鉴赏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猜你喜欢

三板斧芳华文言
如皋市抡好安全监管三板斧
绝代芳华
百年芳华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马伊琍的芳华
中国时政报道的“三板斧”
写景还需“三板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