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咀英嚼华,涵泳浸润——例说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

2011-08-15汪永亮

中学语文 2011年11期
关键词:玩味清泉彩虹

汪永亮

2011年第1期的《课程教材教法》和《语文学习》都刊登了温儒敏教授在北大承办的“国培计划”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的讲课整理稿 《语文教学中的五种倾向》。他认为“语文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现在变成了苦差事”,“新课标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在大量阅读中去逐步习得。这就是‘涵泳’,浸润式习得,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

诗歌教学更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没有反复阅读,那情味就出不来,语感就出不来”。“现在最需要改进的就是增加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默读与细读中咀英嚼华、涵泳浸润。”

一、玩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词语和情感的关系。

朱光潜先生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课堂教学片断示例】

课题《再别康桥》

师:作者在这一部分里,写了一种植物(众笑),叫什么?

生:金柳。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金柳吗?无论是夕阳下还是叶子黄了,会叫金柳?能跟新娘建立联系吗?徐志摩为什么见到金柳想到新娘?

生:康桥景色特别美。对康桥有留恋之情,对康桥非常喜欢。

师:我们看到金柳不会想到新娘,一首诗他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跟什么有关?

生1:情。

生2:背景。

生3:经历。

……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同学们可以猜猜,他的经历跟康桥有关系。再有关系怎么跟新娘有关系呢?我们就这样去猜?

师:(指名朗读)读这小节,你怎么进行技术处理?

师:不清晰。荡漾什么意思?

生:……

师:本意指水波动。这指水波动吗?

生:心情波动。

师:他的诗应该是低着还是抬头读?(抬头)抬头正前方、斜着,带着一种什么?(憧憬)憧憬知道么?什么意思?你来憧憬一下。

师:怎么读比较好。水波动荡,心也荡漾,怎么技术处理。“漾”能不能拉得长一点。

师:“荡漾”没读好。“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齐读):“在我的心头,荡——漾。”

【课例点评】

精彩语言的玩味,关键是找到诗歌中的语言亮点、关键点,情感的关节点和包孕点。带领学生反复推敲,仔细玩味,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完成对整篇文本教学内容的“引爆”。

这里的“荡漾”,就是作者情感的关节点和包孕点。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反复玩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才能逐步形成认同的心理机能。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打通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

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往往是总领句、承启句、总结句,形象句、含蓄句、深刻句等。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打通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体验诗歌创作主体和诗歌中形象的情感。

【课堂教学片断示例】

课题:《再别康桥》

师: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为什么要甘心做一条水草啊?岸上有什么?哪位同学说说。

生:金柳。

师:在他心目中是什么?

生:新娘。

师:他甘心做什么?(水草)岸上的金柳低头看水草,他抬头看什么?(众笑,答“新娘”)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两种美好事物放在一起,用甘心可不可以?可以,很准确。

师:有个问题,他说“那榆阴下的清泉,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我说诗人是错的。

生1:是的。

师:谢谢你支持我。

生2:不对。后边要跟前面有联系,彩虹比清泉更美?

师:作者这么写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呢?对每样事物喜欢,用另外美好的事物代替。好像告诉我们什么?你们读者千万不要把榆阴下的一潭,看成清泉。我去过剑桥,我见过就是清泉。他告诉读者什么呢?

生:清泉在作者心中是彩虹。

师:在你们眼中他是清泉,在我心目中是彩虹。在我徐志摩心目中不是普通的清泉,它在我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同学们见过彩虹吗?彩虹是什么象征。(不知道)看过《牛郎织女》吗?(看过)这同学你说。

生:彩虹是一座桥,牛郎织女见面的地方。

师:是美好的象征?(美好的象征)是什么美好的象征?什么美好的象征?爱情!读到这个地方,我们接下发现了问题。这个美好的事物变成现实了吗?(没有)哪个词?(揉碎了)等于什么了?(破灭)非常好。我们揣摩语言非常好!是不是忘掉了呢?哪个词体现?(沉淀)那个女生说说。(收藏)好,收藏了,藏在心里最深处。

【课例点评】

诗歌教学离不开读,离不开从语言的形式入手,去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但诗歌教学有不仅仅是读,一遍又一遍重复、单调的读。我认为,诗歌教学也离不开讲。讲什么?讲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讲学生容易浅读的句子,讲学生可能误读的句子,讲作者“留白”句子。讲授中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通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打通文本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句的妙处。

文中的两个句子,就必须讲。作者为什么“甘心做一条水草”啊?只有讲了,我们才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为什么“那榆阴下的清泉,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呢?通过师生的对话,生活积累的调动,仔细的揣摩,言语的体验,让孩子们听到了“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王尚文语)。

三、体味富有特点的意境,打通景物和情感的内在关系。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概括起来,意境就是“情由境生、情景交融”的那种艺术境界。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讲授诗歌,不可不引领学生体会意境。

【课堂教学片断示例】

课题:《声声慢》

(学生朗读)

师:很好,从大家的朗诵中,我看大部分同学已经基本能够把握住本词的基调,说明大家作了很好的预习,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我们听录音随读,让我们来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看看我们和老师对某些字词的处理是否一样。

师:怎么样?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1: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读时的“愁苦”基调,而且好像正听到作者在向我们诉说心中的愁苦之情。

生2:在他的朗读中,我感觉作者所看到的景色是“灰色”的。

生3:我觉得我们跟录音比起来,对词中情景的阅读把握的不是很好。

师:(面对大家)说的有道理吗?

生:(一起回答)有。

师:(故作疑惑)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一步一步看,首先词中到底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描写了这样几个场景: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师:大家说的好,可以说引用原词把作者描述的几个场景表达出来了,但这样听起来、看起来似乎有点累赘,我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让人看起来就一目了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一下。

师:好,大家总结的很好。下面我们把刚才的成果展现到黑板上:

“淡酒浇愁”、“秋风劲吹”、“征雁南飞”、“黄花憔悴”、“独守窗儿”“雨打梧桐”。

师:景物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你们认为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呢?为什么?

生:心情很忧愁,从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就可以看出来,都是一些感伤之景。

师:难道仅仅是“忧愁”吗?

(生看词,后恍然大悟。)

生:“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还有哪些复杂的情感?

生1:还有怨,怨恨。怨丈夫早亡,孤独半生。怨国家破碎,处境凄苦。

生2:还有迷,迷茫。不知自己的未来幸福在哪里,不知国家的前途命运怎么样。

生3:还有思,思念。思念故土,思念亲人。

师:很好!还有忧,忧个人命运,更忧国家前途。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诗心啊!

师板书:意象 情感

【课例点评】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构建的。它需要读者对诗歌中的“空白”和“未定点”进行合理地补充和重建。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引领学生咀嚼、玩味,完成诗歌内容的再创造。在对诗歌意境的想象中,融入自己的生命经历和感悟,进而形成新的认识和感悟。这就是“生成体验”,也可以叫“体验生成”。

咀英嚼华、涵泳浸润。对于诗歌教学,还是要注重阅读,注重体验,打通学生的生活和文本的关系,激活,生成,建构,从而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猜你喜欢

玩味清泉彩虹
清泉醋业
石上清泉
汨汨清泉:宁条梁“找水记”
玩味之秋
玩味唇情
玩味绘像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
玩味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