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撷生命之花 悦心灵之美——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美

2011-08-15马宏志

中学语文 2011年11期
关键词:织女读诗意境

马宏志

撷生命之花,悦心灵之美。这无疑是在要求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并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诗歌的文字是美的

“诗言志”“歌缘情”,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使读者涵泳体味,感同身受。然而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则是语言的凝练,古人就有“言不尽意”之说。司空图在《诗品》中就有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需要说的是这“不着一字”并非什么也不说,而是用简练而传神的几笔进行勾勒,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所以,我们若想真正理解诗歌的情致,就要弄清这些凝练的文字。其实,司空图的话也暗示了我们鉴赏诗歌要抓住那些凝练且有内涵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不只是单纯的表达字面的意思,而往往是都具有各自的内涵。这些文字正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他们正是鉴赏诗歌的突破口。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则是诗中的客观景象。而且这两者并不是孤立的,“意”是寄托于“象”的情感,“象”则是包含了“意”的景致。正所谓“意中之象”,“象内之意”。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表面的“象”去体会内在的“意”。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阅读中要有意识的积累一些意象的含义。比如月亮(婵娟)代表思念和团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初中教材篇目选句);扬花、柳叶(留)代表离别和挽留,“杨柳青青垂地着,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杜鹃鸟(子规)的哀鸣代表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杨花落尽子规啼”;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韧、高洁的品质,“不是花中最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梅花香自苦寒来”,“岂不罹凝寒,松柏由本性”;莲(怜)子多表达爱情,“穷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低头弄莲子”(高中教材篇目选句);蝉表示悲凉或清高“寒蝉凄切”,“西陆蝉声唱;梧桐象征凄凉悲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可见,诗歌的语言就如同压缩饼干,要想理解其真正的内在必须把它泡开;诗歌的语言又像是一个个世外桃源,文字中有着一个个美丽多彩的世界。

二、诗歌的意境是美的

意境与意象不同,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意境与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而这是两个不同的而有密切联系额的概念。那么,怎样才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呢?

其实,当我们弄清了意象的内涵后便会很容易的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但是,千万不要忽略了你的想象!

比如初中教材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一句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中表现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句中两个意象“明月”“酒”是我们体会意境的切入点。配合想象,你会看到,那天上圆圆的明月,将月华洒向人间处处,照尽人间悲欢离合。此时苏轼与弟弟远隔千万里,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迢迢千里,相见何易?但朗朗明月却是处处可见,它是情感的寄托体,那么,所寄之情也是处处可见。飘渺朦胧的月光里,是一个以酒解忧的人,头脑中的情景同这月光一样飘渺朦胧。但清晰的是胸中之情,清晰如同酒的甘冽。

美,不只是快乐的,也有哀伤的。晴雯撕扇,是一种美;黛玉葬花,也是一种美。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观,不但能够全面感受到诗歌的种种美丽,而且能够健全学生的人格。

三、诗歌的韵味是美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重新做了更明确的界定。因此,教学古诗文应以“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方向,还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本来面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笔如有神”正是古人对“读”的作用的经典概括和诠释。读诗就要读出诗的韵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情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意味,读诗更要读出诗的余味。教师应该在“读”地方法、态度、情感、价值、等多方面潜心构思,精心布局,让学生读得层次分明,读得酣畅淋漓,读出丰富多彩的味道。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诗歌的美。

四、诗歌的含蓄是美的

记得有一道高考复习题,朱庆余的 《近试呈张水部》,诗歌具体如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一首写于考试前,由于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合主考官的要求,因而小心翼翼的来做询问意见的诗。但我们从字面上看却是一个洞房天明,新娘梳妆打扮后,含羞的征求丈夫的意见的诗歌。。如果我们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则会把诗歌仅理解为新娘在询问自己是否美丽。这样我们就无法真正读懂诗歌,更不会体会到诗歌的含蓄美,岂不可惜!

在初中教材里,有一首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末尾两句的含蓄之美,令人不住回味。

还是李清照,高中课本选有她的诗作两篇。其中《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和《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都体现着诗歌的含蓄美。

五、诗歌的可塑性是美的

诗歌的可塑性实际上是指要让学生开动脑筋,挖掘诗歌内涵,锻炼自身的审美能力。

这个步骤是对诗歌的再创造,也是鉴赏诗歌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学生运用审美能力进行创造的过程。当我们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后便可以以诗歌为依据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以寻求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包含不尽的韵味、不尽的美感。这也正是所说的“诗歌需要反复玩味”,所谓“玩味”主要就是指读者在准确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去想象和感受它所表现的形象和情味。

当我们阅读《迢迢牵牛星》时,在准确理解诗句后,尽可以大胆的再创作。比如“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一句,大体上是说织女整日在冷宫中织布。那我们就可以想想,她织出的布匹是给谁用的呢?当然是给天上的王母娘娘之类的人物用了。那这样尊贵的人物所用的布匹当然不会是一般的布料了。那应该是什么?显然是丝织品喽。再联系织女,岂不是织女整日在织丝。“丝”者,“思”也!至此,我们不是有体会到了词句中更深一层次的韵味了吗?再如,此诗中紧接于以上所引二句的“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两句,大体是说织女因相思之苦而泪落如雨。我们知道,分别的人盼相见,相见恨不得诉尽心头语。织女相思之泪“零如雨”,“雨”者,“语”也!这不正可以理解为千言万语全化作相思之泪吗?

诗的美,感染着心灵的美。撷取生命中的朵朵芬芳,在你的路途上,为你的心灵交一个伴!这就是诗歌的美丽和魅力,那本本语文教材,在你中学时代,无疑将引领你走向美丽。它不仅让你感受着美,还将感染着你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织女读诗意境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吟织女图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是织女,更是吃货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