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中素材的积累运用探析

2011-08-15纪楚标

中学语文 2011年24期
关键词:张丹观点笔者

纪楚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高中学生并不都是作文的“巧妇”。因此,解决作文的“米”,实在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作文的“米”,到底从哪里来呢?笔者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多印发相关的资料给学生,更应教给学生一些积累运用素材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运用好素材。

一、关注社会与时俱进积累运用素材

虽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但学生不知道怎样把它们运用到作文中去。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方面,引导学生在搜集和运用材料时,尽量寻找那些能够展示时代特征的材料,保持“新”的活力。例如“感动中国人物”、“中国骄傲”评选出来的人物,他们无疑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如果作文中能够运用这些素材作论据,就会让人眼睛一亮。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拿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到课堂上讨论,让学生分析提炼观点,这也不失为积累素材的一个好方法。

2007年1月29日,“蛙后”突然宣布退役的消息一下子激起了千层浪,折射出社会众生相,具有话题普适性。笔者在课堂教学时抛出这个话题,列出一些媒体和网民的看法,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深度挖掘,提炼不同观点。学生表现非常踊跃,有学生认为这个材料可以用来写“生命与荣誉”,认为金牌是换不了一条生命,在人生的旅程,比荣誉更重要的是生命。有学生认为这个材料可以用来写“放弃”,认为放弃有时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也有学生持否定的看法,认为罗雪娟只为个人而辜负了国家对她的培养。笔者在肯定学生观点的同时,也及时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比如 “虎照门”“两岸春节包机改写历史”“山寨文化”等等,并在关注热点话题的同时,深度挖掘观点。比如“山寨文化”,学生就提炼出“规范自我”“创新与发展”等观点。这些做法,既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习惯,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可以积累写作的鲜活素材。

另一方面,对于旧材料,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时俱进,从中提炼出新因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讲到“观点新颖”这一作文要求时,笔者拿一篇考场作文 《学会历史般地旁观》作为范例。“炀帝踏着龙舟走向江南的七月,黎民抱着妻小沿河悲恸。于是血被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运河不再雄浑,那滔滔河水浸透了百姓的血泪。可是就是这条劳民伤财的大运河,书写了大都的辉煌,托起了沿河的点点明珠之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告诉我们京杭大运河灭了一个隋朝,却也开辟了更辉煌的盛世。”笔者引导学生找出这个片段的亮点,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大多认为这篇文章推陈出新,赋予历史人物以自己的情感和新的内涵,站在历史的高度褒贬人物功过,非常恰当地论证了观点。笔者及时加以总结,让学生明确旧材料,新角度,也能给人新颖之感。如果学生能用辨证的眼光来分析看待历史人物,并运用到写作当中,文章自然会别有风景,另开洞天。

二、加深阅读整合资源积累运用素材

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思想观点等,都是作文的好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作文素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课文中可供使用的论据。比如韩愈的《师说》可以提炼出不同观点,比如用于“学习”“合作”“帮助”等话题可以这样写:

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自以为“留一手”,便可以脱颖而出,其实恰恰是封闭了自己,只会使自己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将促使自己不断提高。

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自然懂得“依样画葫芦”。于是笔者让学生分组归纳课本中可以引用的一些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制作成小卡片。笔者再从中挑选观点比较有时代感、表述比较流畅的文段拼成小报,印发给全班同学。这种做法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效积累运用写作素材。同时,也可以纠正一部分学生认为每天花费许多时间学习语文课本,却好像对考试没有多大帮助的观点,一举四得。

此外,学生在高三阶段做了大量的练习,其中有不少资源也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如古文练习的资料大部分是传记类,其中有不少是写作的好素材。遇到好文章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文章中人物的形象和作品的主题。如祁黄羊举贤不避仇的事例,祁黄羊之所以宽容自己的仇人并向国君举荐他,是因为祁黄羊本人有正直的人品,由此可以用来论证“宽容是一种正直”的观点。选考类的传记、通讯阅读,有些材料也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加以积累运用。如在完成新闻阅读《银牌,重似金牌》的阅读练习后,笔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张丹和张昊身上,哪些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致大大提高,发言也相当踊跃,张丹和张昊的表演虽然出现了意外,但张丹忍着剧痛在没有停过的掌声中完成了也许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表演。张丹和张昊虽然只拿了银牌,但张丹在带伤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永不放弃的精神却比获得金牌更为重要。学生由此推出了“永不放弃”“坚毅与勇敢”等观点。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积累了作文素材。

三、同材多证为文所用积累运用素材

同一材料的多证性,是指对于同一个材料,侧重于不同的角度,就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教师可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让学生运用它证明多个观点,做到一料多用。

例如,笔者曾提供给学生一个材料,让学生提炼材料包含的几个重要信息:被称为“点子大王”的何阳,1988年毅然辞去公职,并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着280元辞职金,办起了民营的技术研究所,专门给人咨询,出卖点子。曾为一个厂滞销的卫生筷提出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顿时使该筷子受到各大宾馆的青睐,何阳也一举成名,获得了40万元的营利提成。自然,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信息点:①辞掉公职,烧掉文凭,下海经商;②为某厂出点子,使筷子变滞销为受到客户的青睐;③一个点子获利40万元。据此笔者再引导学生深层思考这些信息点可以提炼出什么观点,让学生加以归纳。很快,学生就能归纳出:①年轻人要有大胆地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自信心;②敢于创造,敢于求新,才能出奇制胜;③金有价,知识无价。

通过这种多证性训练,学生能够对作文素材加深印象,还可以锻炼学生处理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平时能对他所积累的人物材料进行多角度的解读,那么掌握的人物素材就成了可以使用的多功能材料甚至是万能材料,在考场作文时也就能够最快速度地联想到自己构思立意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对材料进行取舍,选取切合作文话题的那些关键内容,大大地节省考试时间,丰富了作文内容。这种针对性的训练既能积累运用素材,又能提高其审题能力,一举两得,实用性比较强。

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读与写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课堂上的读不但为写作提供技巧上的借鉴,还为写作提供大量内蕴深刻、生动有趣的素材;同时,写作训练又能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渠道积累素材,纯熟运用素材,学生的文章自然能更有说服力,达到《考试说明》在发展等级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的要求。

猜你喜欢

张丹观点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Junior English Teaching
观点
吓人奶奶,新年快乐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海宁丹”与“兰山爱”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