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以载道 语润心田
——语文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2011-08-15

中学语文 2011年24期
关键词:辩论态度语文课堂

林 华

语文新课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到与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但以往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往往采取生硬的道德说教,学生没有兴趣接受。那么语文课堂中应该采取哪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情境熏陶法。

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

分角色表演。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理解性格形成的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这种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在特定戏剧场景中化身为剧中人,学生体会、表达都更为深刻。像曹禺的《雷雨》、关汉卿的《窦娥冤》、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戏剧,通过分角色表演,学生对剧中人物身上包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多媒体营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造一种赏心悦目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受到美的熏陶,使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效果。比如对《我与地坛》一课进行教学时,运用幻灯片展示了作者史铁生的照片,凝重的表情,坚毅的眼神,以及他奋斗的人生历程。学生沉浸其中,思考着作者的一生,也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接着播放歌曲 《懂你》,进一步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去体会一位母亲是如何用爱为儿子承受一切苦难,献出一切。至此,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产生感恩之心;懂得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生命。

在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作出态度、价值选择,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创设的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切身的体验,受到情感的震动。学生身临其境,情感投入,思想感情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充分发展。

二、诵读感悟法。

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通过听、读、议,反复揣摩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反复诵读,涵咏体悟。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精警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在反复诵读中,不仅能够理解文义,更能深入地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情感的洗礼。例如学习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时,反复诵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让学生了解革命志士不惮于前驱的精神,在反复诵读中激发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做生活的强者。

听读结合,以情燃情。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先听一些饱含情感的范读,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范读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比如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先让学生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录音,在马丁·路德·金澎湃激昂的诵读中感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再让学生自己高声诵读,学生情绪高昂,甚至是潸然泪下,从而激发了同学们为梦想而拼搏的热情。

读议结合,升华情感。有时仅靠读,感受到的情感是浅层次的、模糊的,通过边读边议论的方式,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诵读中情感的表达,将自己所体会的情感用声音传达出来,升华情感的体验。披文入情,因情悟文,因文明理,升华情感。例如学习《再别康桥》,其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段,学生读完之后,体会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伤感,诗人的轻盈洒脱。然后让他们分别按照自己的体会把情感读出来,如此反复之中,更为准确地把握对于过往事物的情感态度:既要珍惜留恋,又要能潇洒面对离别。

三、辩论讨论法。

墨子曾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辩论是一种“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借助辨证思维,对事物作出全面的深刻的透视。

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论、讨论为创造性思维开拓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特别是辩论承认意见的分歧与以理服人、辨证统一,使学生的思维呈发散与聚拢的双向模式,围绕着讨论的问题,从不同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主体性得到突出。

比如《小狗包弟》中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你如何看待巴金把包弟送进医院的做法?同学们争论得非常激烈。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残忍、懦弱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应该说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认识到巴金没有粉饰自己的行为,而是毫不留情地赤裸裸地剖析了自己,能够对作家给予一定的理解。这样的辩论更能激起学生对“文革”对人的异化和摧残的痛恨,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善待生命的良知。

辩论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即便是暴露出片面、模糊、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但这是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争辩中,学生自然会积极地倾听对方的观点,不断地反思修正自己的认识,最终达到辨证、深入、全面地认识问题。

四、现实联系法。

杜威倡导“教育即生活”,一个人的阅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种种情感体验,是每个人最熟悉的,如果将语文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转换成生活的方式进行体验,那等于变语文为生活,让语文更贴近生活,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课堂上我经常设计这样的问题:如你是某某,你会怎么办?假如你在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选择?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我们自己身上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让学生站在课文形象的角度揣摩人物心理,立足于现实生活做道德反思。

《陈情表》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李密,你该怎样选择?在虚拟的情境中,学生面对一面是晋武帝皇命难违,一面是祖母恩重如山的困境,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李密处于忠孝难以两全时的内心艰难,也更能被李密的孝道感动。自然地由人及己,领悟忠孝殷殷之伦理情怀,接受“百善孝为先”的伦理道德,懂得感恩,孝敬长辈。再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让学生联系现实,说说平时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别里可夫”式的人物,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套子”似的思想依然存在,我们要不断地革新思想,才不至于成为“别里可夫”式的人物。

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就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的经历,不应该与现实隔绝,与自我无关。当它充满个人体验,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滋养学生精神的家园。

猜你喜欢

辩论态度语文课堂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