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绽放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2011-08-15赵丽兰
赵丽兰
前年参加在华师举办的中西部骨干教师培训时,听谭邦和教授讲到当今学生的思维受束缚,语文教师应负一定的责任,我的心为之一震。当了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师,却成了学生思维的束缚者,震惊之余,真是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语文教学了。
说实话,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总是摆脱不了考试这根指挥棒的阴影。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而教学,而不是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我常常因为时间紧迫而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比如让学生反复的默写考试范围内的字词,向学生灌输所谓的阅读技巧,大量做试卷等等,而很少能够拿出时间来让学生自由阅读,独立思考,自己去感受。在课堂上还有点“霸权主义”,侧重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虽然平时也对“标准答案”冷嘲热讽,可是一走进教室,总摆脱不了应试的阴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近些年,笔者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从深层意义上去思考文章的主题,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时,在引导学生分析常春藤的坚贞不屈、向往光明等性格,再设计以下提问:为什么作者要交代“抗日战争爆发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背景进一步去思考“绿”的象征意义,进而从深层次上去了解这篇散文的主题:这篇文章借赞美“绿”的精神歌颂了在日寇铁蹄下北平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又如:我在指导学生思考外国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时,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母爱这一主题之后,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小说中,作家描写了死去的“小偷”的母亲在世人面前的镇静以及神父在这位母亲面前的不安。这种镇静与不安的“倒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适时进行小结,神父在这坚强隐忍的母亲面前也汗颜了,母亲战胜了道德,这种感情超越了时空,“悲悯”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怀。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就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认识,不知不觉中也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次,分析和挖掘课文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要想把握文章的内蕴,必须牢牢抓住文章的语言。阅读中每一个句子的理解,表达中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是思维运用的结果。因此,必须把语言与思维运用结合起来训练。比如在指导学生赏析戏剧《雷雨》时,我认真分析了戏剧语言的特点,与学生一起概括出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并指导学生练写练说这两种不同类型人物的语言。又如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紧紧抓住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这句话,先让学生吟咏、品味,理解它们的言外之意;然后分析鲁四老爷的思想性格:自私、虚伪、冷酷、阴险、假道学。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迅速切入课文,并由此及彼,步步深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深层,这是语文教学中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重要途径。
二、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和新方法。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对于一些可以多元化解读的篇目,我在教学时,总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秋天——给暖暖》时,关于“暖暖”的象征义,我就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同学认为,“暖暖”是生命的秋天给人类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有的同学认为,“暖暖”是给人留下的是温暖;有同学认为,“暖暖”是爱情的象征;有同学认为“暖暖”是亲情的象征……学生的思维之花得到了真正的绽放。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而且也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积极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我在作文辅导课上就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给文题立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三、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从哲学上来讲,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就人类思维来看,实际上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是人类对事物的反思与质疑,进行独立分析;最后“否定之否定”则决不是简单的重组,是在前面反思的基础上,一种新的观念的产生。近年来,西方教育界却越来越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被看作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成分,可与问题解决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因此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成了学校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当然在语文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初尝试:
(一)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我在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及苏轼的《石钟山记》时,借作者对褒禅山、石钟山的得名缘由进行质疑这一契机,鼓励学生读书要有大胆的质疑精神,正所谓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进而让他们树立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二)创设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努力给学生提供发展批评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的机会。比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屈原最后投江自尽这一行为你是怎么看待的?要求学生说出观点与理由,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辩论活动。又如我在教《苏武传》时也设计了一个供学生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看待苏武的这种守节行为的?让学生畅所欲言。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适时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自由发展。
(三)指导学生课后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在高二学年,我就给学生确立了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调查访问自己一个最敬佩的人。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调查访问,再通过综合大家的调查结果,思考当代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是值得我们最敬佩的?我鼓励他们见仁见智,针对不同的观点分小组进行辩论,同学们在辩论过程中发言十分踊跃,在辩论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