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2011-08-15石璟

中学语文 2011年27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北国牵牛花

石璟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石璟

[教学过程]

一、初品秋景

(展示幻灯片:“猜猜它是谁”)

师:同学们,请看下面一段文字,猜猜文段中的“你”是谁?

(展示幻灯片)

你接受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华,你也接受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受了生命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愤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

生:(默读数秒,齐答)秋。

师:对,文中的“你”是指秋天。这段文字就是罗兰的《写给秋天》。

(展示作者及篇名)

师:秋天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篇写秋的经典: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展示课题及作者)

师:请快速浏览全文,看看本文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景物?

生浏览全文约两分钟。

生:写了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和果树。

师:概括得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还写了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和日光。

生:还写了都市闲人。

生:还写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师:最后这几处景物作者描写了没有?

生:没有,只是提到。

师:对,作者主要写的还是前面几位同学提到的景物。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作者所写的景物,看看这些景物有没有让你产生去北京旅游的愿望,你喜不喜欢这些景物。起来回答的同学请先朗读再做分析。

生自读勾划,并小声讨论。约三分钟。

生:我读落蕊一节。(朗读)我喜欢这一节。槐树的落蕊我见过,铺得满地很美丽,也很有诗意,让我想到了黛玉葬花。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写出了环境的安静。在一个宁静的秋晨,作者独自踏在上面,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一定诗兴大发。

师:优美的景物、优美的语言,很好!我刚才注意到,你读得很轻,为什么?

生:我怕打破了作者的宁静。

生:我读果树一节。(朗读)我喜欢“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叶子很小,枣子也很小,淡绿微黄的颜色既能让人预见丰收的喜悦,又能让人联想到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我很想去看看这一奇景。

生:我读秋蝉一节吧。(朗读)我不喜欢秋蝉的叫声,(生笑),听着让人心烦,在北京却处处都听得到,更让人难以忍受,我不知道作者为何选它。

师:不喜欢也有不喜欢的理由,这就是 “言之成理”,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读秋雨一节。(朗读)北方的秋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南方的秋雨一下就是好几天,所谓“秋雨绵绵”,看来北方和南方确实不一样,我觉得很有意思。

生:我读牵牛花这节。(朗读)有一次,我和同学去爬山,也看到了许多牵牛花,我们当时都被怔住了,确实很漂亮。

师:你从文中找到了一种共鸣,这也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我想问你,你们看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牵牛花?

生:有白色的,还有淡红色的。

师:你看作者喜欢什么颜色,和你喜欢的一样吗?

生:作者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蓝色和紫黑色我见得少,没有那天的壮观。

师:那对作者的这个看法你们怎么理解?

生:蓝色和白色比较淡雅,红色和紫色比较艳丽,我也喜欢淡雅一点的。

生:我不同意。淡红色不也淡雅吗?我觉得蓝色象征广阔、白色象征纯洁,作者应该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感情。

生:我再补充一点,蓝色和白色都属于冷色调,和作者的感情相吻合。

师:同学们的意见似乎都有道理,但到底哪一种更为合适?我们还是接着分析吧。还有哪位同学再来谈谈对文中景物的看法?

生:我不想具体谈哪种景物,只想谈一下总的感受,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

生:我很佩服作者细致的观察力,比如他看碧绿的天色、听驯鸽的飞声、细数漏下来的日光,很有闲情逸致,还有落蕊那一段描绘,都非常细腻,没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是写不出的,但是我并不喜欢他所写的景物,这些景物随处可见,难以突出故都的特色,有的甚至谈不上美,像刚才说到的蝉声。

二、深研感情

师:很独到的见解,我刚才看到有几个同学在点头,看来你的观点还是有人赞同的,肯定有很多同学也很想问,既然这些景物不是北京最有代表性的,那作者为何放弃长城故宫,放弃西山陶然亭,而要去写如此寻常之景?哪位同学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可能是那些名胜古迹写的人太多了,作者是想另辟蹊径,有所创新吧。

师:你认为是求新,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我觉得作者这样选材是有道理的。你们想,在一椽破屋里、一条寻常的街道上都能感受到十足的秋意,那些著名景点还用说吗?他是在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

生:我也赞同这个观点。比如,要了解我们黔东南的苗侗文化,很多外地人都只是看几场芦笙表演、听几首侗族大歌、喝几碗米酒,可我们本地人知道,要想感受苗侗文化的精髓,就必须走进苗乡侗寨,走进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作者正是这样做的。

师:知识能够迁移,很好。确实,那些名胜都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一般外地人较为关注,而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生:还有一点,那些地方去的人肯定很多,会给人吵闹拥挤的感觉,这不是作者想要的。

师:那作者想要的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说喜欢北国的秋,因为它“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的感觉,应该也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吧。

师:你的判断完全准确。清、静、悲凉也正是这些景物的特征。清和静应该都好理解,但“悲凉”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生:比如牵牛花那里,“破屋”、“破壁腰”,连用两个“破”字,给人衰败悲凉的感觉。刚才我们讨论到作者为什么喜欢蓝色和白色的牵牛花,也很这里的悲凉吻合。

师:太好了,前后联系理解文本,才会更准确,更全面。还有其他的表现吗?

生:还有写到落蕊的时候,作者说“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也能让人感受到悲凉。

生:作者写秋雨时说“天可真凉了”,这个“凉”既是天气变凉,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内心的悲凉。

生:作者还说在牵牛花底,长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为什么要“疏疏落落”的草而不是茂盛的草?也是为了突出悲凉的感受。

师:同学们找得都很好,但我就有一个疑问了:“清”、“静”的地方让人向往,有很多古诗文为证,可“悲凉”的地方呢?作者对故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我觉得作者对故都是一种眷恋热爱之情。文章的第一段,作者用了一个“不远千里”,又连着用了两个“赶”字,就是为了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可见他的热爱之深和急切的心情。

师:这让我想到了冰心的一篇文章,名叫《南归》。(板书)书中写到自己不顾旅途劳顿,从北平赶到上海,是为了最后看一眼病重的母亲。我想,这两种感情应该是差不多的吧。

生:还有,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用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也表现了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生:最后一段还有一个直接抒情的句子:“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师:对,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但作者说“若留得住的话”,秋天每年都会到来,为何需留?

生:作者这样说,让人感觉这样的秋天再也不会来了,更让人留念和珍惜。

生:这应该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吧。本文写于1934年,这是抗战前三年。

师:文末有写作年代,你看得非常仔细。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文章,确实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个时代还让你联想到什么?

生:这个时候好像已经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了。

师:非常正确。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又相继占领了山海关和承德,进而想要攻占整个华北乃至全中国!

生(恍然大悟):老师,您刚才说到冰心的那篇文章,其实两位作家的感情是一样的。冰心害怕见不到母亲最后一眼,郁达夫害怕见不到故都最后一眼。

师:对。作者已经明显地感受到侵略者的野心,连用两个“赶”字,就是害怕再晚一点就再也看不到了。对故都的爱,就是对祖国的爱,对故都的眷念,就是对祖国的眷念!在《南归》一文中,冰心总算看到了母亲,陪母亲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而郁达夫呢?

展示幻灯片,师读。

他女儿说:“在国难深重的当年,父亲自己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

师:1942年,郁达夫曾被日军强迫担任翻译七八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他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时年50岁。(学生唏嘘)所以,作者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秋色的沉重心情重游故地的,而本文,也成为了作者与故都的诀别书!

了解了这些背景,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朗读一节?

生:朗读牵牛花一节,饱含深情。

师:读出了感情,比刚才的朗读好多了,同学们也听得很投入,看得出大家理解了作者的感情。这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被作者看在眼里,也永远留在了心里。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想一下作者在被害之前,有什么话想对离别多年的故都说,请以《别了,故都的秋》为题,写一段文字,三百字左右,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下课!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经典篇目,老师可讲的很多,可发挥的地方也很多。很多优秀的老师已经把它上得非常的精彩,而我的教学主要想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生本对话。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师生对话,更重要的就是生本对话,让学生进入文本,逐步深入地体会文本内涵,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感情。我觉得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实施过程中,学生确实也做到了步步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最终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第二,强调老师的引领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但老师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问题的设置往往表现了老师的教学思想和对文本的理解。本文的教学中,我从景物描写入手,让学生初步感受景物特征,然后从文中暗含的让人费解的地方深入,最终挖掘出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感情。

第三,强调美文的朗读。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是让人遗憾的,而我觉得,没有走进作者感情世界的朗读同样让人遗憾。所以,我设计了两段朗读,首先是学生自己理解的朗读,此处只要求学生读出个性;然后是走进作者之后的朗读,这就要求学生读出作者的感情。可惜时间有限,后一部分朗读不够充分。

贵州省黔东南州振华民族中学。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北国牵牛花
江南如今到北国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牵牛花
开在冬天里的牵牛花
北国红豆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