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整合的途径
2011-08-15黄云
黄 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学生特点,努力发挥各地优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可见,将乡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开展语文乡土文化教育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语文教师应乘着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更为贴近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传承文化。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来进行乡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情趣,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挖掘教师的潜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二者的整合能让散落民间的优秀乡土文化得到系统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一、乡土文化与语文教材的整合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材的整合,一方面需要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作素材,另一方面应切实与教材内容相衔接,这样才真正做到由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可以在教材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工夫,适时挖掘乡土文化语文教学资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如果在实践中不能够及时得到应用,最终将难以内化。为此,我们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拓宽延伸到乡土文化语文教学资源,把理性化的教材和感性化的乡土文化进行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感受“生活语文”的窗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胡同文化》时,我们就可以把乡土文化中的一些民居文化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民居文化。横向的比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乡土文化的兴趣。在教学《窦娥冤》、《长亭送别》等戏剧(曲)时,可以让学生搜集容县乡土戏种,并模仿学会一两句唱词。而教学《语言的演变》这一课,则可以师生一起来探讨一下容县方言。引入课堂,与教材衔接的乡土文化往往就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让语文和生活实实在在有了亲密接触,在这样的整合过程中,学生会切实感受到“大语文”的魅力所在。
二、乡土文化与语文课外活动的整合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不妨回想一下,咱们小时候学习语文以及一般知识有几分之几是从课堂里学来的,有几分之几是从课外学来的。每个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经验,课外学到的东西比课内多些。”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点,那就是课外活动。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并对课堂教学起促进作用,课内语文教学有科学的知识系统,专门的训练序列,教师的集中指导,能比较迅速有效的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但往往是讲多练少,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容易脱节,而语文课外活动则侧重于用,偏重于做。
语文课外活动与乡土文化的整合,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活动中亲近乡土文化,领略乡土文化特有的气息,从而明白生活是语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次的课外活动,都可以有意识的把乡土文化资源作为素材或背景。例如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做广告”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家乡的各类旅游资源,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经略台真武阁,反映“古代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一生传奇的贵妃园景区,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洞天,自治区级风景名胜都峤山,民国将军故居建筑群,历史文化积淀浓重的城关窑遗址等等,然后用广告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则增进了学生对家乡容县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感情。
三、乡土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它是指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的课程进行不同程度或层次的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工作,为尊重具体学校环境以及师生的独特性而存在的,它以学校为主,同时也重视校内外人力、资源的运用与整合。校本课程开发既重视课程开发的结果,也强调过程中学校社群成员的参与和学习。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则更多的倾向学生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它体现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已有的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范围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广阔,语文课程资源也异常地丰富。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的高度重视使得在应试教育和 “标准答案”下求生存的语文学习走出了困境。乡土文化资源正满足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抓住这一契机,把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整合。例如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容县》系列,包括地方名人传,民间传说,民风民俗调查,游记等多方面内容,极大补充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乡土教材资源就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学校的文学社团就是一个很好的整合平台。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文学社团“游龙文学社”,内部定时出版社刊《游龙》,社刊把采访当地文化名人、收集、整理乡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组稿来源,使刊物本身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同时不定期组织开展丰富的考察创作活动。这一切,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延伸,有助于学生从贴近的生活中发现文化、学习语文,并给语文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乡土文化与语文学习网站的整合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利用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理想的认知工具;利用网络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根据这一课标精神,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大胆依托网络实施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既能满足资源共享,又能照顾学生个性差异,提高教学成效。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广西容县高级中学的校园网上就挂靠了语文组教师制作的一个子网站 “容高语文世界”,这个内部网站主要是供语文学科电子阅览课所使用的。笔者在该网站上增添了一个栏目 《走近乡土文化》,把所搜集整理的乡土文化资源分门别类上传至该栏目下,并在该栏目内设置了留言板,让进来浏览的学生或教师对原有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补充或留下自己的看法。实践证明,乡土文化与语文学习网站的整合,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