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模仿教学中的“源头活水”
2011-08-15刘云兰
刘云兰
“模仿”其实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对前人写作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对写作规律的一般认识。唐代的著名和尚皎然把模仿的方式归纳成“偷语”“偷意”“偷势”三种。一曰偷语,就是模仿前人的句子。二曰偷意,是模仿前人的意境。三曰偷势,是模仿前人的风格气势。
在高中阶段,学生写作模仿的素材要兼顾课内和课外,比较好的模仿素材是教材、时文、同学习作、教师下水作文。教材是极好的学习范本;作为一个学习的合作团体,优秀学生的作品很容易让其他同学接受,对于习作者来说,也能得到较大的激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写下水作文既能增强自己的威信,也能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为了打开学生的阅读面,富有时代气息的时文也应大量进入学生的视野。
一、语文教材
在模仿时,我们要立足课本,着重利用教材中的名家名篇进行训练。“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们可以仿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用想象、对比、议论反复渲染思乡情感的写法,仿柯灵大量引用典故抒发爱国之情的技巧,也可仿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来表达对故乡的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教材经过几次改革,确实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宗旨。从2006年开始在江苏省全面推进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层面设计了22个学习专题,突出作品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而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又分五个体系——“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包含若干教材。除此之外,每册必修还配了读本。
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而选修课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照顾到学生的兴趣与要求,两种课程是相辅相成共为一体的。在实施模仿策略时,教师可利用必修教材顾及写作训练的基础性,利用选修教材满足学生个性作文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
必修教材与读本的内容有很多是互补的,如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选了5篇对故乡充满深情的文章,其中老舍的《想北平》对故乡的一些物产进行了描写,寄托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读本一“永远的记忆”专题有《故乡的山梨》《故乡的食物》《故乡的榕树》三篇文章,结合这几篇文章,比较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要求学生调动知识积累,以“故乡的……”为题写一篇文章,这种常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很好地进行模仿。
教师可以先讲解文章的精妙之处,再引导学生或模仿语言,或模仿结构,或模仿全篇,或模仿部分,用文质兼美的教材来让学生汲取作文的营养。
二、时文
所谓时文,是指时效性较强的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作家们和一些文学爱好者,他们站在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上,用眼睛来享受四时的景致,用心灵来感悟自然的神奇。读他们的文章,我们能在作者的引领下领会人间真情的魅力,探索世界变化的奥秘,思索人生社会的问题。而且,这些各具特色的文章,在行文的技巧上也是百花齐放。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了解到文坛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对各类文体的写作有较深刻的认识。
笔者所在学校给每一位学生都订了 《中华活页文选》,上面每一期都有一个栏目“精品自由读”,编者精选了古今中外的风格各异的佳作。笔者经常选择其中的时文让学生模仿。如刘亮程的《对一朵花微笑》:“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作者对大自然进行生动的描绘,以朴素鲜活的语言表达了生存的热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合一。文章观察细致,视角独特,是学生模仿的好文章。
教师要舍得花费课堂时间,安排统一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时文。每周可开设1-2节阅读课,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方式可以多样,摘抄精彩语段,写读后感,必要时可以背诵。
三、同学习作或同龄人的习作
每个班级的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可以很好地发挥擅长写作的同学的“领头羊”作用。
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向身边的人模仿,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笔者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多样的作文批改方式,一学期五分之一的作文教师详批,其余作文利用课堂时间学生互相批改。具体操作如下: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每人批改同组其他三位同学的文章,每篇文章都要写不得少于50字的评语;组长将公认的好文章选出,负责在全班推荐;凡是有三人以上认为不合格的文章一律要求重写。高中的学生正处于十七八岁的年龄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为了给同学一个好印象,每一次写作都格外努力。由于彼此间朝夕相处,作文水平差的学生看到同学的佳作后更容易及时地反思、调整。笔者和同学交流时就发现,学生在谈及一些写作心得时常常不自觉地提及班里写作能力强的同学,由此可见,同学的习作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容易给学生信心和动力。
每年高考结束后,阅卷专家都会把大量的优秀作文介绍给同学们。这些同龄人的习作代表了尖子生的水平,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主题的确定,无论是语言的组织还是结构的安排,都体现了小作者非凡的写作功底。模仿高考优秀作文,不仅能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对于揣摩高考评分标准、了解阅卷者的审美取向也很有益。
四、教师下水作文
笔者认为与其高高在上指责学生不能掌握平时讲烂了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不如亲自下水,一试深浅。在下水的方式上,与学生同场竞技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短短的五十分钟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应该说难度还是不小。但是这样做,学生会肃然起敬,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身体力行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体会与教师交流的乐趣。“教师威信是影响其教育成效的重要条件,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如果在你的学生的眼中,你是一个在写作上游刃有余的教师,那么,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去向你学习借鉴。你观察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运用语言的技巧,安排文章结构的方式,乃至你丰富的想象力,都会成为学生积极模仿的闪光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育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经常下水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经验,提高作文水平。只有在考场上“与生同苦”,教师在评分时才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加的客观公正,更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写作实情。
学生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变”的因素,绝对不能一成不变地对待某一个人。在模仿教学对象的选择上,在模仿材料的选择上,教师要深思熟虑、精心准备。既要守住课堂,发挥好教材的示范作用;又要开发课程资源,及时补充模仿的新鲜血液。师生齐动手,共创作,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