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教媒体
——对“性异型”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金钥匙
2011-08-15肖爱民
肖爱民
常听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我教过的许多学生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那些无可挑剔、各科优秀的尖子生,而是那些具有个性、特别‘调皮’的孩子”。其实,只要稍一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级总有那么几个与众不同的学生,仔细一分析,这个群体的孩子都各具性格,有的特别好动而顽皮,有的反应比较迟钝,有的性情孤僻内向等等。教学中,我把这些性格特异的学生叫做“性异型”学生。“性异型”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专注意时间短,喜欢做小动作,极易受身边的小事影响,而且,好奇心特别强,行为习惯也不好,衣着不整洁,常有发呆、抠鼻、吸指头等习惯性小动作。学习上不喜欢思考,喜欢拖欠和乱做作业;劳动中虎头蛇尾;同学间的关系淡漠,甚至还结了许多的“冤家对头”。以上这些情况,导致了大多“性异型”学生成绩不优秀,甚至较差,也是由于缺点多,毛病多。同学、老师比较讨厌他们。既然这个群体存在着各式的性格特征,作为老师就必须正确地去面对他们,了解研究他们。
在遇到这样的学生时候,如果教师只凭自已的想当然去教育,那样不仅收效甚微,相反还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可能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更难进行教育。其实,“性异型”学生一样能成才,教师只要多动动脑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心灵深处去唤醒他们、感化他们,就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方式是否合理。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关于对“性异型”学生的转化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孩子进入电影,教师进入孩子的内心
好动、顽皮的学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做什么事都不能持之以恒,缺乏毅力,思想经常会出现动摇。教学中,教师要会抓契机,更要学会找契机进行教育。有一次我拿着一本《邱少云》的VCD影碟走进思品课堂,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你们上一堂语文课——《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诧异而又疑惑地看着我,“先看看录像吧!”当我把VCD一打开,学生还是非常认真地观看起来,当放映到英雄邱少云在火海中忍受巨大的痛苦坚守在阵地时,我发现班上那几个特顽皮好动的学生正紧皱着眉头,手紧紧的握成拳头,好像自己就身在战场一样,非常投入。我对自己说:“我的机会来了!”观看完后,在操场的草地上我问他们:“你们觉得邱少云勇敢吗?”“他这么勇敢是为了什么?”“如果换成是你们中的一人,你能做到吗?”……几个孩子马上发表了自己的感想:“邱叔叔是英雄”、“解放军(志愿军)叔叔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什么都可以做。”“他真有毅力!”……这时我又拿出《思想品德》中《要有毅力》这篇文章中张海迪的动人事迹,告诉他们:做事、学习要有毅力,不要半途而废,更不要轻言放弃。张海迪是个残疾人都能做到,更何况你们是正常孩子,他们非常认真地听我讲着,并且每个人都表了决心。事实证明我的心血没有白费。事后发现他们各方面的表现都有明显好转,做事开始认真起来,且有始有终。有个学生期末还获得学校“进步最快”奖。当然,有的学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两次就能奏效的,而需要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老师要明白一个道理:雕塑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
二、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性格缺陷
性格孤僻的学生在班级中很难得到同学的欢迎,甚至还会受到歧视和冷遇,久而久之,在其内心上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自己的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尊重、信任、理解是师生进行沟通的有效途径。我教的班上有个孩子就属于这类学生。对于他的教育我是下了番苦功的。我选择了思品课《团结合作》作为契机来进行教育。我把电影《紫日》,经过电脑稍做处理,通过投影仪播放给学生观看,让他们谈观后感,我只提出一个问题:“电影中的哪个环节最令人感动?”许多学生发言后,这位性格内向的同学胆怯地举起了手。“那个苏联女兵与中国男人和日本女人走散后又重逢的那段最令我感动。”我对他投出了赞许的目光。接着,我把课前剪辑好的那个女兵失散后那惊恐的眼神、中国男人及日本女孩遇到猛虎时颤抖的神情及相遇后兴奋的表情剧照点击给学生观看,又特意让杨斌说说感想。这时的他在得到老师先前的肯定后,大胆地说出了他的原因:“这段电影使我认识到,当人们处在困难的环境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团队精神,齐心协力才能排除万难。”他的话得到了全班同学最热烈的掌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赞扬,使这位学生深受鼓舞,事后,我发现他渐渐地敢于找别人说话了,与别人一起游戏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现在,他已经是我班的文体委员了!
三、网络——点亮自卑孩子希望的灯塔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世界上绝对愚蠢的人是不存在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点,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务件和正确的引导。”我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有一位先天听力障碍的学生,他的听力只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以前,从外表看他就是呆板、蠢笨的代名词,他自己也从内心把自己定在了这一格。但是大扫除时,别人两人抬一桶水,他一人就提两桶,鞋子里进了水也不顾。我曾多次就此表扬过他,想借此为契机,转化他对自己的认识,可他就是没有找回应有的那份自信,就在我也快给他下“呆头鹅”的“决定”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把他彻底地改变了。一天中午,我正在互联网上查找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这个学生慢吞吞地来交欠交的作业。走时,他的眼睛正盯在我的电脑显示屏上,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兴奋,看到我注视着他,想跑开。忽然,我想:何不让他来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我赶紧把他叫过来,让他坐在身边,在互联网上查找出贝多芬,对他说:“你知道贝多芬吗?”“知道,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可你知道他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还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乐》吗?”学生惊异的看着我,问:“老师,这是真的吗?”我肯定地点点头:“这是真的。”接着又在相关链接资料库中找出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一一介绍给他。只见他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屏幕,好像在说:我行,我也一定能行。此后,在与他的接触过程中发现,他其实一点也不笨,只是不善言词而已,他也从那次以后,开始对网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主动与我接触,学习也慢慢地进步了。其间,我教会了他上网查资料,常与他谈动画片,谈家庭情况,谈个人爱好,谈理想……现在,一见到他来找我,同事都会羡慕地说:“肖老师,你的朋友找你来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还未找到更好的方法,一个学生就是一座神秘的堡垒,要想打开它们,只有找到那把合适的钥匙,我们才能走进它,电教媒体就是我们手中的一把钥匙,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它将会变成万能钥匙,引领我们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培养出具有个性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