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出生命的原色——以《三块钱国币》为例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魅力提升

2011-08-15韦凤葵

中学语文 2011年12期
关键词:教参技能文本

韦凤葵

我曾在高中生中做过一个关于语文学习情况的调查,得出的数据令人深思。其中认为语文“很重要”的占60.3%,但表示“很喜欢”的仅占5.67%;同时,认为语文“比较不重要”或“很不重要的”合计只占3.39%,但“不喜欢语文”与“很不喜欢语文”的合计却占到37.54%,认为学不学语文都一样的占40.9%。反差何其大!可见,增强语文的学科魅力是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由以上现象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就会发现:多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强调静态接受,而非动态地发现与建构;较少关注作品中斑斓多姿的情感内涵,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灵需求;较少关注作家倾注于作品中经典而又活泼恒久的人文情怀,忽视了学生作为年轻人而渴望的“温故可知新”的创造需求,有的往往只是机械地将有限的适应考试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刻板的教育模式怎不叫人厌烦?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二第四册丁西林的戏剧《三块钱国币》的时候,若完全按照“教参”的解说来授课的话,课上得有无魅力倒在其次,只怕有更严重的误人子弟之虞了。我们来看看“教参”是怎样解说的:

“全剧围绕‘女仆不小心打碎花瓶,女主人吴太太强迫她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的事件展示了主仆之间、大学生与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对女仆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也一定程度上讽刺了警察的趋炎附势。”

这样的“权威解说”似乎在告诉使用该书的教师,教学此文你只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哪些地方能表现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哪些地方能揭露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等等,然后再“告诉”或让学生“接受”结论即可!可以说,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基本代表了这篇文章入选高中教材以来人们的解读趋向。不难设想,若按照这样机械地将作品中所谓的思想和精神一条条地抽取出来,再静态地灌输给学生,经常如此,学生是多么的厌烦!因为教参解说的内容对高二的学生来说,即使是没有老师引导也能看得出来,何需再浪费四十多分钟的宝贵时间?这不是误人子弟又是什么?所以,面对较浅显的文本,教师应重新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做到教会学生有关戏剧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把远离学生实际的民国作品教出它的经典“原色”,教出新意,从而增强文本的“生命力”,提升我们阅读教学的人文魅力。

二、阅读教学的技能拓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一著名的论断至今仍是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不二法门,它表明教材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或迂腐陈旧的“故纸堆”,教师不能谨小慎微地徘徊在教材、教参的光环里,只满足于教材宣讲、一意灌输,而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加以改造、取舍、增删,以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获得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学科效益。

还以《三块钱国币》为例来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技能拓展的有益尝试。这是我在一次赛教课中,在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任务后,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来拓展的——

我让学生分别站在阔太太和大学生杨长雄的立场上,以“打碎一只花瓶该不该赔”为主辩题,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理由进行基本辩论,之后再结合当今实际进行拓展辩论。从效果来看,全场辩论双方共有12位学生进行了20多人次的发言,最后达成了一致看法:大学生确实是一位可爱的青年,阔太太的自私吝啬比较起前者的见义勇为来确实可恨得多,但从今天的法制观念来看,二人有赢有输——阔太太输在情却赢在理,大学生赢在情却输在理,后者更让人觉得可惜。由此可得出启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仅凭匹夫之勇或一腔热血难成其事,还需经验、策略和法理才能赢得无懈可击。

以上的尝试让我尝到了“生命原色”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喜悦,无论从气场还是从知识、技能来看,本次课都受到广泛的好评,学生在立足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还得到了文学的熏陶和“读、写、说”的全方位锻炼,这样的收获与学习“可以用教材知识的掌握来直接考察其教学效果”的数理化不同,我们语文学科的成绩却要用教材之外的能力、习惯来衡量,我这样以课本阅读为例,从新从高标准锻炼、提高学生的技能,符合当今语文高考“依纲离本”的趋势和学生个人长远发展的需求,即课内学到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必须达到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课外还培养拓展了学生的长久的表达能力和学习习惯,更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生活技能,做到教给他们“生命的原色”,可谓一课多得,让学生喜闻乐见。

三、阅读教学的人文教育

作为叶圣陶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于漪先生也提出“教材不仅仅是例子”的观点,此说意在强调语文教学除了关注技能和方法外,还承担着人文教育、文化建构的任务,说明教材除了能够作为例子使用以外,还有“是思想性、艺术性、语言规范性的杰出典范”的可教的一面。其实,作为语文核心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其阅读对象——教材文本,不只是语言文字的简单组合,它更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结晶,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鲜明主体意识的“人”,作品中任何有价值的思想和精神的背后,都是作者真挚情感的流淌和独特的生命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不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情感发现,失去与文本“生命”的对话,不能通过发现作品深处的真挚情感去感染和熏陶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很难有魅力的,更别说以此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了。

仍以《三块钱国币》为例来谈。不论是像上述“教参”太浅显机械的解说,还是后来有大胆者提出的“这部作品可以算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好教材,却不能称作人文主义的好作品,故它是不适合作为教材的选文”的“创新说,我认为都有失偏颇。不信就让我们来再次观照剧本——

众所周知,丁西林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他的喜剧不以滑稽为目的,而以智慧为基础,“惯于在世俗风情的描绘中蕴含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省和批判,蕴含着改造国民劣根性的艰难探索”。所以当我们仔细阅读文本时可以发现,该剧标题为什么不叫“三块钱”而叫“三块钱国币”呢?强调“国币”一词正反映了民国28年抗战期间的时代特征——国难当头但国却未亡(老百姓还是用着“国币”)。可以说剧本观照的就是这样一个事关民族存亡背景下的国民生存状态。在作家笔下,无论是有产阶级的阔太太,还是有修养的大学生,还是代表国民政府的警察,无一例外地偏离了正常地轨道——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想到的不是如何团结一致,共同御外,反而为一个三块钱的花瓶这种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大动干戈,却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真是莫大的悲哀与讽刺!剧作家丁西林正是通过自己独特的慧眼,捕捉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特殊一幕,在看似嬉笑怒骂的讽刺喜剧中“蕴含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省和批判”,诠释了“改造国民劣根性的艰难探索”。这样的解读无论是对作者的初衷还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无疑都是新颖、中肯而有益的,如此富有人性启迪意义的阅读教学,相信学生一定会喜欢而深受感染,对今后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命都会有启明星般的效应。

猜你喜欢

教参技能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