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人性的思考与展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过程及反思

2011-08-15洪春鸣伏志强

中学语文 2011年12期
关键词:罗森塔尔奥斯维辛颁奖词

洪春鸣 伏志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是新闻模块。

一、课前准备

1.利用资源,查找资料

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我们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材料,进而去查找人类历史上仍在发生的种族灭绝的悲剧。让他们整理出尽可能详尽的死亡数字,并配上自认为最有震撼力的图片,在班级进行内部交流。有位学生说,当他在百度上输入“种族灭绝”之后,搜索结果让他震惊无比,他特意截图并展示出来,全班顿时陷入了安静。

正是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同时,也加强了其表达、解说、沟通、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加强了其情感的投入与真实的体验。

2.影视鉴赏,情感升华

生在盛世的当代学子,远离硝烟久矣,而影视作品正具有情景再现的巨大艺术真实与感染力。我们给学生推荐了表现二战中犹太人悲剧的《辛德勒名单》、《安妮日记》、《钢琴师》,以及表现日军兽行的 《南京!南京!》,以及离我们几乎近在咫尺的、发生于1994年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卢旺达饭店》。

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自然在内心激荡起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心。我们由此引导他们,去发现这些经典电影的共同点,那就是:即使是在阴云密布暗无天日的时代,人性并没有全部倒坍在污泥中一蹶不振,依然有救赎和希望。这种希望带领我们人类,永远地和内心的黑暗进行斗争。

二、教学重点

从课前的准备,自然会激发出学生的多种情绪:震惊,悲痛,沉思,悲天悯人。由此发现本文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点,那就是强烈感情的渗透。但作为优秀杰出的作品,情感的表现不能毫无节制,表现为大声的控诉,直白的批判,明晃晃的厌恶,亮晶晶的期盼——而是在尽可能的不动声色之间,将自己的立场、情感、价值观传达出来。

而这种传达,正是文学的使命。而这种传达方式的优劣,正是文学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这也是我们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启发学生自由探究本文的这种将激烈如刀锋、深沉若火山的情感揉碎均匀在普通的叙事、描写、议论中杰出手法。

不出所料,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氛围凝重而充满活力。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通过参观者的眼耳舌鼻的感受、今之春光明媚与昔之阴森可怖的对比、雏菊与小女孩的明亮意象、遍布全文各处的细节,感受到了作者的苦心孤诣。——正像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那样,是安静的叙事,真实的细节,复杂的人性,造就了文艺作品独有的魅力。这也是文学写作的重要定律。

三、主旨探究

我们一直鼓励学生进行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人性的思考与展示。而课前旁征博引的准备,正是对本文主旨的未雨绸缪。

奥斯维辛,现在已不仅仅是个地名,而是人类自残的普遍性描述。那么,奥斯维辛就不仅仅是德国纳粹法西斯颠覆人性的所在,而是历史上一切的人性黯淡的黑暗地狱。奥斯维辛之前,有奥斯维辛;奥斯维辛之后,依然有奥斯维辛。本文作者罗森塔尔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方面固然是他在写作的时刻焚尸炉的烟火早已冷寂,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对人类健忘的一种提醒。奥斯维辛没有了新闻,那么新闻在哪呢?——新闻在柬埔寨,波尔布特在屠城;新闻在伊拉克,萨达姆在屠杀;新闻在卢旺达,兄弟民族在互相残杀。

那么,本文在警示的意义上——是不是和鲁迅的忧愤殊途同归,是为了在忘却的救世主来临之前,告诉那些无恶意的闲人和无所事事的庸人。——而在罗森塔尔笔下,那些天真的孩子正在白杨树下嬉戏游玩。鲁迅说,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式算不了生命的——那么,有限的几个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又算得了什么啊?

在探究本文主旨的同时,我们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有学生说,曾经流血漂橹的南京,现在游人如织;曾经枪声四起的卢沟桥,现在晓风残月;曾经的战场,现在是工地;曾经的悲伤,现在是欢乐。我们要为这种祥和安乐祈祷祝福,可是,我们不能忘却曾经发生的历史。那是我们共同的过去。

四、师生互动

为了让学生加固上述的收获与思考,我们设计了一个课堂练习:借助“普利策评委会的颁奖词”为本文写颁奖词。

首先:抛砖引玉:

你从一朵雏菊的盛放中,

找出了非写不可的使命;

你在一个小女孩的笑容里,

读出了命运攸关的秘密;

你从游人的神情中,

看见了良知和金柳一起复苏;

你在洪水滔天之后,

挖出了惊心动魄的废墟。

其次:学生活动。在老师下水引导下,学生的饱满的情感就这样水到渠成的得以展示。而这种展示,也是他们庄重的思考的体现。课堂现场学生的展示活跃,一下子呈现出了一种迷人又动人的人文气息。我们内心欣慰,特收录整理了部分精彩的颁奖词,陈列如下:

1.是他,罗森塔尔,用普通的笔杆写出来不平凡的文章,

细致的笔触勾勒出死神欣往的哀土,

深沉的话语汇成了万千亡灵的悲嚎,

高度的审思对这座炼狱做出了令人胆颤的评论。

不,不是罗森塔尔,是所有有良知的人对奥斯维辛的残忍的痛恨厌恶。

不,这也不是新闻,这是一曲悲鸣。

2.明媚阳光下,那是无助的灵魂;

绿树成荫下,那是炼狱的大门;

孩子们嬉戏的笑声,那是无辜者在哭泣。

那里没有阳光,没有绿树,没有欢声笑语。

那里是暗无天日的人间炼狱,

撕心裂肺的呼喊来自恐怖的牢营。

让我们记住历史,唤醒记忆,激起世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对现实的尊重。

所以,本届新闻奖的最后得主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第三:展示普利策评委会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最后让学生两相对比:既对比措辞,也对比评价的角度。

五、教学反思

新闻单元教学重点往往是注意新闻结构的分析,在以往的新闻教学中,我们过于强调其实用类文本的特点,注重理性分析,而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感受与情感体验,也忽视了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基于本篇课文深沉慈悲的情怀、独树一帜的写法、历久弥新的影响力。我们一直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正是通过文字的物质载体,让学生看见一个辽阔的世界,让学生体验人类的卑鄙与圣洁,猥琐与崇高,进而建立一种健康的价值观。而本文对人性与战争的反思的深刻,正是贯彻这一理念的难得文本。

这也是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所在。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的教学,其最高境界应该是一种创作展示。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就是抓住学生的灵性,给予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课堂教学应让“教”服务于“学”,一切围绕学生思维品质、视野与个性。教师要变知识的传递者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猜你喜欢

罗森塔尔奥斯维辛颁奖词
花蝴蝶
罗森塔尔心理护理在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李斯特钢琴体系的传承与发展—论罗森塔尔与达尔贝特的钢琴演奏及教学(上)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用最美的文字致敬最美逆行者
——《为逆行者写写颁奖词》教学设计
世间依然留有罗森塔尔的传说德国国家瓷器博物馆学术交流工作手记
探访奥斯维辛集中营
大地已为查干湖撰写了颁奖词
奥斯维辛集中营警世:要和平,不要战争!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