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的若干体会
2011-08-15李军星
李军星
(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贵州遵义5630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也称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作名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准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艺术,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感到这门课程枯燥难学,教师也感到要上好这门课程难度较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并进而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魅力,从而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是搞好这门课程教学的关键。为达此目的,教师必须加强教学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断探讨和改革教学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结合起来,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适应学生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收到应有的实效。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上好这门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代性解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与现时代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里的时代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二是文章与现时代的关系。
1.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把握他所生活的时代主题及社会状况,是忠实于原著所必须具有的视野。通过时代背景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创作的动机,即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这是忠实于原著的直接前提。将作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作者是如何提问、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这不仅有利于忠实于作者的思想,而且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作者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讲《共产党宣言》时,我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革命活动,给学生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写作的时代背景。这一背景就是19世纪30—40年代,随着欧洲各国在经济上的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导致以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在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中,各国出现了一些具有政治性质的工人群众组织。这些政治组织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种小资产阶级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控制,所以远不能适应各国工人运动发展的要求。因此,这一时期,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前的有两大任务:一是从组织上把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统一起来;二是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统一的工人运动提供行动纲领。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进行的工作,首先是在1846年初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以便沟通欧洲主要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情况,了解和批评社会主义运动内部的错误思想,从组织上和理论上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准备条件。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恩格斯作为巴黎支部的代表,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1847年11月底至12月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席了大会,大会结束后,他们写作了《共产党宣言》,从而完成了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纲领的任务。通过时代背景的讲解,既使学生了解到了当时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性,也为他们学习文章内容提供了相关背景知识,对他们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帮助。
2.文章与现时代的关系
经典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如果文章只能对当时产生影响,这就不足以称其为经典著作。为此,经典著作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文章与现时代关系的解读,说明它在现时代中的意义。如讲《资本论》时,我结合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后,《资本论》在西方国家又成了畅销书的事实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时代依然有重要影响。在讲《致约·布洛赫》时,我结合2008年贵州的瓮安事件,说明这一事件的发生既有当地官员与人民群众之间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利益之争,又有当地政府一些机关人员平时的不好作风直接影响到了干群关系的和谐,所以,因为一个女中学生之死而引发的群众焚烧当地政府机关的事件也就不难理解了,用当时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的话说就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从而使学生对恩格斯论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道理与历史合力论思想有了较好的理解。
总之,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代性解读,不仅使学生扩展了历史知识和开阔了观察视野,而且使他们明白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仍然具有无穷的时代魅力,它们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证明其恒久的理论生命力,从而在原著的时代性解读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二、注重对作者思想发展过程及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解读
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且,任何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必定受其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作者也不例外。一篇(或部)原著是作者思想不成熟时期还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或者是从不成熟或成熟过渡时期的作品,这直接决定它的理论价值。若不能准确定位,则势必是拔高或贬低这篇原著的观点。如讲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时,我向学生讲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前,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以马克思为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既有1841年3月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表现出的战斗的无神论和革命民主主义精神,也表明马克思当时主要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因为他突出强调了自我意识是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大学毕业后,马克思从事报刊工作,开始了走向唯物主义的思想进程。因为1842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马克思遇到了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等一系列尖锐的现实问题。由此,他看到了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律的支配作用,这促使马克思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国家生活的客观基础问题,因而使他在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时,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走向成熟,所以文章中阐述的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这些基本原理就非常有说服力。通过对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解读,不仅使学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发展的脉络,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三、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通俗化解读
由于思维习惯和时代的久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文章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更多的学生所理解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中必须注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非常注重对经典著作的通俗化解读。如讲到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分工起初只是自然的分工,即男女由于性别的不同而引起的分工时,我引用豫剧《花木兰》的戏词:“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黄梅戏《天仙配》的戏词:“我耕田来你织布”;以及歌曲《十五的月亮》里“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你在家乡耕耘着农田,我在边疆站岗值班”的歌词来说明这一理论。又如,在讲马克思1846年致安年科夫的信中关于“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1]这一段关于生产力的客观性质时,我不仅指出这种客观性就像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而且举了明朝万户把自己捆在椅子上点燃烟花梦想登天的事例和今天我国神州七号利用火箭作为动力把宇航员送上天空遨游太空的事例来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能实现人类的登天梦想,而现在的生产力已经能够做到。这样一来,不仅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和简单化了,而且使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的理论实质解读
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2]这一朴实的道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的理论实质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就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从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立志选择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工作的职业,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2];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谈到资产阶级社会里人的异化劳动问题,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再到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2];从毛泽东强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从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强调党要“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今天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可以说,整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都贯穿着这一理论实质。通过这一解读,学生明白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关注人的解放和发展,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兴趣,坚定了他们对人生美好未来的信心。
五、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问题意识解读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术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里的问题意识包括两点:一是看经典作家如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二是自己如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是不会学习的学生,也是学不好的学生。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做到既对经典著作中的理论、思想、观点有很好的把握,又能使自己用所学理论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他们得出基本结论的前提。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并进而学会他们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特别是今天,学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对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了两个必然的思想,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又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的思想,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2]如何看待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观点,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解读。通过解读,不仅使学生明白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必然”讲的是生产关系的发展趋势问题,而“两个绝不会”思想讲的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条件问题。明白了这二者的关系后,我又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和认识由于苏东剧变带来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挫折问题,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而培养了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了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相关课程关系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它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五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和基础,它们都是在经典著作基础上的阐发和提升。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中,要注重经典著作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源与流的角度进行解读,从而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精神。如讲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2]这段话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来源,而且是科学发展观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理论源泉,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直接源泉。为此,我结合相关课程来解读这段话,不仅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有了更好的理解,而且为他们以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2] 许庆朴.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98,16,90,262-263,492,83,12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