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助于遏制“择校风”的学校效能评价

2011-08-15张妍刘冬青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效能评价学校

张妍,刘冬青

(1.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100029;2.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对学校的关注达到空前高度,公众对教育的投资热情高涨,择校之风也愈演愈烈。择校现象固然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有关,笔者认为,现有的学校评价标准——无论是行政方面还是社会公众方面——以升学率为主要甚至是单一标准,对择校起了一定的误导作用。1966年美国学者科尔曼发表《教育机会均等报告》,该报告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明显影响,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校效能的研究。以学校效能为标准的评价是一种重在学生学习增值的评价理念,能比较公正、客观地反映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如果学校效能评价能得以实施推广,一些传统意义上人们认定的小、差学校将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办学情况能得到有效改善,或许择校之风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一、“择校热”现象及原因

择校即在教育机会不相同的前提下,受教育者通过较强的支付能力、智力能力等主动选择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校,以至占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自身的发展做基础,即人们通常所提及的钱择校、权择校。

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中学,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教育部门也作出“义务教育阶段禁止择校”的明文规定,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很多限制择校的措施,但有关择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在一些地方有愈演愈烈之势。一则新闻报道:重庆市政府发文对于“择校费”制定标准,使“择校费”合理化。很多家长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途径,不惜代价把孩子送进一所“好”学校,以期他能在升学中跻身高一级的“好”学校,将来在职业等级中占据有利位置。

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如我国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校际间差距客观存在等等。笔者认为,现有的学校评价标准也有一定的误导性。

学校评价就是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包括对课程、德育工作、教职员组织、设施设备、领导管理等多方面的评价。学校评价的主体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术性团体、社会舆论及家长等,他们从各自的立场、价值观出发对学校形成不同的评价,在各种评价中,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影响最大。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是影响学校规模、生源的主要因素,学校只有得到家长认可才是一所“好学校”,而家长所看重的是分数和升学率,哪所学校考入重点中学、名牌学校的学生多,这所学校就备受青睐,就会有千军万马涌来,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左右人们择校的心理因素。

择校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扩大了学校间的差距,片面强调升学率,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急功近利,损害学生整个成长过程的教育受益,择校可能会由于招生数量超标而降低教学质量,还可能引发钱权交易,产生不公平,滋生腐败问题。

对于择校问题必须严加控制,或许改变现有评价标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择校情况。学校效能评价即是一种重在增值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能比较公正、客观地反映学校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水平。

二、学校效能的含义

现在相当一部分学者都接受这样一个含义,即学校效能(school ef fectiveness)是指学校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程度,这个概念是从科尔曼的报告中引申出来的。在此基础上,Mortimore提出有效学校即为使“学生能取得的进步比学生从其自身已有特性出发所期望的进步更大”的学校。[1]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校效能的概念也在发展变化。

从学校效能涉及的层面来看,最先的变化是,学校效能不能仅从学生的学业成就或学科成绩来衡量,还应该包括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等方面。还有人提出,不能仅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评价学校的效能,还应该包括教师、组织、社区、社会甚至国际等方面。

我国学者孙绵涛、洪哲认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目标,并能不断满足系统内各方面的要求,进而使学校及其成员和社会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2]香港学者郑燕祥认为,第一代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内部的效能,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高校内的各种行为尤其是教学方法、过程的有效性。其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学校是否完成预定的教育目标,并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辨别有效学校的。第二代学校效能,强调学校外部的效能,主要关注相关人士对学校的满意度。有效学校,即能获得较高满意度的学校。第三代学校效能,关注面向未来的学校效能,关注学生对未来的适应,学校教育在个人、组织、社区、社会与国际方面能充分发挥其功能。[3]

从各种观点来看,学校效能的本质就是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促进有关各方发展的程度。

以学校效能为标准而进行的评价也可以简称为学校效能评价,即判断学校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程度的过程。

三、学校效能评价的理念

学校效能评价是在对传统学校绩效或质量评估的批判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传统上,对于学校的评价是以学校学生的成绩为标准,将学生的平均成绩进行排名,或将学校的平均成绩与总体平均成绩进行比较得出的。这种方法由于忽视了学生学业成绩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客观事实而遭到批评。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效能评价成长起来。它包括以下三种基本理念:

(一)重在增值的理念

增值,就是相对于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学校的教育,各方面素质增长的情况。[4]对于学生所获增值的测量就是学校实施教育后学生增加的教育价值,是学校教育作用所产生的。著名教育效能研究学者序润斯(Scheerens)认为“增值”就是学生各方面素质在输出与输入对比时产生变化的部分。[5]众所周知,学生起点水平对于其未来的学习结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忽视起点,仅用最终结果去评价学生、学校,是不科学也不公平的。对于由“尖子生”组成的学校和接纳名校淘汰学生的学校,如果用最终升学率或同一分数来评价他们显然是不合理的,也会挫伤学生、教师、学校的积极性,助长升学中的“择校风”、生源战。学校效能评价重在增值的理念则是以学生在校的进步程度来衡量、评价学校,解决了因起点不同而产生的评价不公问题。

(二)净影响的理念

净影响,就是排除了学校以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获得的纯粹的学校影响。[4]学生的成绩不但是由学校作用的结果,还受其自身因素、家庭、社会的影响。学生的成绩可能与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有关。因此,对学生、学校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而不能把全部责任归于学校。学校效能评价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长期的有益探索,应用可能影响学生成绩的各种指标,通过统计的方法将这些指标折算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预测,然后将预测的成绩同学生实际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出学校对于学生成长的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难题。

(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人们眼中的好学生是成绩好的学生,好学校是升学率高的学校。而在思想开放、社会知识的有用性不断增强的今天,学生的进步不仅包括学习成绩,还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学校效能评价着眼于未来,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使学生的成绩、心理、人格、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相应发展。

四、影响学校效能的因素

对于什么样的学校是有效学校,目前并没有明确定论。有几个颇有影响的解释:一是埃得蒙兹(Edmonds)的研究。他指出,有效学校具有5方面特征:1)强有力的行政领导;2)鼓励学习的学校气氛;3)对儿童学业成绩的高期望值;4)清晰明确的教育目标监控学生的表现;5)对基本技巧的指导。[6]二是荷兰的斯克伦斯(J.Scheerens)的描述,他认为,有效能的学校应是“能够使学生实际的学习进步大于根据其起点水平作预测所应该获得的进步的学校”。[7]三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以查普曼为代表)将有效学校概括为:有效学校在考虑学生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和先前学习的同时,应在一个广泛范围的智力、社会和情感的成果里促进学生的进步。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有效学校的研究,从其研究结果表述上看,基本与上述几方面特征一致,包括人(学生、教师、校长)的因素、学校环境、教学过程、学习生活等,由此,影响学校效能的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的个人特征

在学校这个组织中,学生的个人特征(包括身体素质、知识能力水平、自信度等)是影响学校效能的基础性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学科)的原有知识水平,是预测他在这一领域(学科)未来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指标。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进一步证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对后继学习具有决定性影响,教师的教学唯有建立在学生现有素质水平之上,才是有效的。所以提高效能要以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人特征出发,关键在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如果忽视自身客观条件,盲目追求名校名师,也许会适得其反,高水平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

(二)教师的个人特征

教师是学生的领航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传播的不仅是知识,他的人格、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都可能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产生影响。另外教师面对的是个性不同的学生,教师只有具备了熟练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才能在教学和管理上成为主动者,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三)校长的领导

要使校长的领导是有效的,校长就要做到了解学校的需要,鼓励学校的教职工积极参与管理,给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关注、监测学生的进步,及时与教师、学生家长沟通。高素质、高能力的校长领导的学校才可能是有效学校。

(四)学校环境

1.物质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室、设施设备等有形的物质环境是个人行为的基础。叶澜教授提出:“在教育物资低于基准线的情况下,教育的物的要素,就成为教育活动能否开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如果这个基本要求已经达到,那么,教育物资的改善只是有利于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并不能对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也不是学校水平或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8]优质的物质环境为学生、教师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人产生高效能行为,也是提高学校效能的重要条件。同时,对于物质环境,我们也要做到度的权衡,预防其消极影响。

2.学校的组织目标。目标是学校对行为结果的主观期望,对于组织成员行为起引导作用。应试教育只注重分数、升学率,忽视学生人格、能力的发展,不顾社会的未来需要,这样的目标是短期的、狭隘的,学校效能也不会是高效的。只有把学校目标、学生目标、家长目标、社会目标和谐统一才是提高学校效能的关键。

3.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不仅包括物质的有形的文化,还包括无形的文化,如学习氛围,学校历年来形成的注重课外活动的传统,积极进取、拼搏求实的精神,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活动等等,这些无形的校园文化能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形成积极、民主、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环境。

(四)社会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9]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会影响到学校成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对学校的关注侧重于分数,学校迫于生存压力可能就会改变原有的教学目标而去迎合家长的要求;如果社会看重的是全面的发展的能力,那么学校可能会在培养方案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五)家庭环境

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程度对学校效能也有一定影响。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往往就越重视孩子的学习和进步,也懂得如何帮助学生进步。具有较高政治经济地位的家长拥有更多的资源,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课外资料、学习辅助用具(电子词典、电脑等),能送孩子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学习班,为孩子请家教。另外民主、自由、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具有积极作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将关系到学校效能。

总之,人是社会中的人,学校处于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中,学生的全面进步、学校效能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家长、教师、行政人员、社会学术团体的共同努力。

五、采用学校效能作为评价指标的意义

(一)采用学校效能来进行学校评价能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学校经费、地理位置、学生的基础、家庭经济背景等因素在各个学校不尽相同,而这些因素与学生成绩紧密相关,如果仅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对于那些基础差、生源不好的学校来说是不公平的,学校间教学质量的差异并非完全是由于学校工作不力造成的。

学校效能评价采用的是增值理念,注重学生的进步程度,能够解决单纯以升学率为标准带来的问题。如A学校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比B学校高,但B校的教学设备、经费投入、学生入学成绩等都比A差,如果仅仅以升学率或从学生的分数来看,人们会说A校是好学校,但如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B校使学生获得了相对于A校更大的进步,那么采用学校效能进行评价后可以说,B校的办学质量不低于甚至高于A校,这样的评价是科学、客观、公平的。这样的学校评价也会扭转大家一窝蜂涌向名校的现象,改善择校风,使各个学校都能得到相应的认可,提高办学积极性。

(二)运用学校效能评价的方法,能改变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02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对学校效能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多方面的社会性的发展,还包括学校、教师等多方的发展程度,运用该方法能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并且促进学校自身发展,提高教职工满意度。

(三)对于学生自身来说,通过对学校效能进行评价,他们能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校。以学校效能为标准,学校的办学水平、特色客观公正地显示给公众,学生和家长能理性地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基础、特点的学校,有利于学生的长处得到发掘,也避免为了上“名校”而不惜代价的付出。

(四)以学校效能为标准进行评价更具备了人性管理的意味,能促进各方和谐发展。学校效能除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标准外,还可能涉及教职工的工作满意度,学校的人员流动率,学校组织的团结度,教师、家长、学生的沟通,学校对社会的开放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学校的管理效度等,这些指标的渗入多了一份人文气息,与社会“人文主义”的理念相一致,学生、学校与社会将和谐共进。

(五)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以学校效能为标准的评价能促进其对学校的合理有效管理。通过对学校效能进行测量,管理部门能控制对一部分学校的投入规模,避免对部分学校的投入不足,鼓励、支持办学条件差而效能较高的学校,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检测学校的发展情况,对于出现异常发展趋势的学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采用学校效能进行学校评价有很多优势,有其合理性和客观性,如果这一方法和理念能得以实施,学校的培养方式、学生的发展会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前进,对每所学校的客观评价也将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充分利用。当然,学校效能评价的方法与技术存在一定难度,目前能较好地运用科学统计方法进行评价的实例还不多,我们期望学校效能评价理论和技术能进一步发展,实施进一步落实。

[1] Mortimo re,P.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the Management of Effe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J].School Ef 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4(4):290~310.

[2] 孙绵涛,洪哲.学校效能初探[J].教育与经济,1994,(3):2.

[3] 郑燕祥,姚霞.世纪初学校效能的新取向[J].教育与管理,2002,(13):3.

[4] 汤林春,梁玲玲.学校效能评价的尝试[J].上海教育科研,2005,(4):24.

[5] Jaap Scheerens,Cees Glas,Sal ly M.Thomas.Educational Evaluation,Assessment,And Mon i t o r i ng,A s y s t emi c App r oac h[M].Swets&Zeit l inger Publ ishers,2003.304.

[6] David Reynolds,Bert P.M.Creemers,Pamela S.Nessslrdt,ect.Advances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M].Elsevier Science Ltd.1994.13.

[7] 张昱,孟鸿伟.学校效能研究与教育过程评价[J].教育研究,1996,(7):59.

[8]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21.

[9]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7.

猜你喜欢

效能评价学校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学校推介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奇妙学校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