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社团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2011-08-15洪丽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朋辈辅导社团

洪丽

(黎明职业大学学生处,福建泉州362000)

高校心理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对心理学的兴趣,本着完善自我,服务他人的宗旨自愿成立的学生组织。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心理社团也得以蓬勃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中,心理社团主要通过报纸、宣传栏、广播等各种媒体以及举办心理沙龙、心理剧、影片心理赏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工作中,心理社团主要负责对身边表现异常或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精神障碍的同学进行早期识别与报告;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社团中的朋辈辅导员适当开展朋辈辅导工作,为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因此,心理社团被定位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补充、重要环节或载体。[1][2][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提出:“高校应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4]这一标准将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与高校心理社团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心理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以下就高校心理社团的定位与加强心理社团建设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实际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高校心理社团定位误区

心理社团定位误区之一:心理社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载体是指能载带微量物质共同参与某种化学或物理过程的常量物质,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哲学上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5]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而主体性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体现了人在活动中的能力、地位和作用。将心理社团视为载体,无疑抹杀了心理社团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现有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实践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使得心理社团不能认清自身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的使命,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作用,忽视对心理学知识的自我学习,小组学习;过于注重组织与举办活动的数量,忽视活动的质量,缺乏提升活动内涵的主动性,结果可想而知,其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明确学生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宣传工作中的主体而非载体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心理社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自觉构建和形成独立的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格局。

心理社团定位误区之二:心理社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根据我国政府及各级教育部门有关文件要求,各高校以学生数5000~3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人手紧张,工作量大,因此有人主张以心理社团为辅助力量,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这种认识违背了心理社团成立的初衷。心理社团的成立是顺应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心理需求而建立的,心理社团的存在意义不应该仅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辅助力量或附属组织。换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应该高高在上,将心理社团视为自己的一个助手号令指挥。应该充分尊重心理社团的独立性,培育他们的独立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和创造才能,尊重心理社团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服务他人的心理需求,引导心理社团致力于提升社团整体素质、健全制度规范、提升活动品质等方面,促进心理社团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的心理社团既能够切实减轻专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负担,又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使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社团建设的策略

1.打好基础,进行有效的培训

心理社团培训难是掣肘心理社团发展的大问题,囿于人力物力和时间的短缺,心理社团的培训大多停留于短暂的讲座加团体心理训练模式。有的学校将短短五天的培训称为朋辈辅导培训,如此的培训实在让人担忧。

为了切实提高心理社团的知识水平与活动能力,黎明职业大学在每年新生入学后,由心理社团组织严格的笔试、面试,招募心理社团新成员。专兼职心理教师为新成员开设培训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等。课程以校选课的形式开展,既保证成员接受足时足量的培训,又拉近了成员间、成员与老师间的关系。学年下学期,专职教师继续为心理社团骨干成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课程。除了由教师对成员进行培训外,还有意识地加强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从课堂中学,从实践中学,提高心理社团成员的水平,建立高素质的心理社团。

2.高效运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心理社团成员每年都出现较大的变动。只有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保证心理社团的顺利运行,并不断承上启下,发展壮大。根据社团的特点及实际工作的要求,心理社团至少应制定以下两大制度:“心理社团工作制度”、“心理社团管理办法”。

工作制度用以确定心理社团的性质、任务、义务与责任。这是心理社团运作应遵循的基本准绳,一切与之相悖的活动应该避免或杜绝。心理社团成员应按照工作制度要求,不得做出有损自身或同学身心健康的事情,应致力于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同时帮助周围同学提高心理素质。

管理办法用以确定心理社团的干部任免机制、会议制度、活动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干部任免应切实推行干部民主选举制度,社团事务管理推行社团民主协商制度;应实行社团及各部门例会制度,学期内无故缺席达三次者,可给予开除处分;对活动实行目标管理制度,活动前提交策划书,活动中实行合理分工与团结协作相结合,活动结束后提交活动总结,严把社团活动质量关;每学期末提交学期工作总结和下学期工作计划,完善心理社团工作的延续性与计划性;在成员奖励制度上,要求各部门平时做好活动登记,及时对成员的各项表现进行记录,以作为考评的依据,同时做到奖惩的及时、公平、公正。

3.打造品牌,发扬特色活动的优势

特色的心理活动是指具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发参与者良好心理体验或提升参与者心理素质等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它是心理社团得以生存、甚至是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生命线,心理活动缺乏特色是削弱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实效性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大学生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这为心理社团开展活动带来了动力,同时也向心理社团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一项有关学生对心理社团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评价的调查显示,75%左右的学生认为心理社团举办的活动一般,20%左右的学生认为没有特色,只有5%左右的学生认为很有特色。进一步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态度与期望,结果发现,21.52%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学生自己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66.76%的学生表示要“视活动质量而定”,还有11.72%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学生希望参加的活动依次为:趣味性的心理游戏(65.39%)、心理影片赏析(63.85%)、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心理帮助(50.49%)、心理知识讲座(45.92%)、开设心理选修课(30.73%)、心理剧比赛(28.9%)、心理沙龙(21.47%)。[6]以上调查说明,学生期望的心理活动应同时兼具轻松和实用的特点,既能够为参与者带来心理健康知识大餐,又不能过于严肃和教条。此外,被认为颇具心理健康教育内涵而广受称道的心理沙龙、心理剧比赛在调查中排名居后引人深思。学生的满意度与期望是工作最大的动力,组织心理活动,不应该将目标仅仅停留于举办了几场活动,而应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提升活动内涵。

4.注重辐射,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应深入每位学生的心中。但是现有心理社团的活动仅限于面对全校学生的宣传活动,有的甚至只是社团内部开展的活动,尚不能够走进班级、社区,不能够面对不同群体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活动,因此,难以达到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每一位同学身上的效果。

学生心理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无限的扩展性。借助各种媒体,他们有能力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借助宿舍、班级等单位,他们能够举办各类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中。除了在班级、宿舍中的辐射作用,心理社团应加强与学校其他社团的联系,加强在学校社团中的辐射作用。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的初衷正是为了改善自身性格中的某些不足或拓大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组织事务等方面的能力。社团生活成功与否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评价。心理社团应通过社团间的交流,邀请其他社团为心理社团开展活动,并主动为其他社团开展心理活动,既能够为心理社团成员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提供更多的活动思路,也能够迅速在各社团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各社团成员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保健观念。

5.坚持心理咨询专业化,规范心理社团朋辈辅导活动

近年来,朋辈辅导以其同辈互助与自助的优点备受吹捧。在朋辈辅导中,朋辈辅导员能够切实实现“非指导性”原则,在一种良性互动中,以各自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朋辈交往营造较高的信任度和较强的亲合力,使对方在无形中获得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或方法,实现化解心理障碍的目标。同时,朋辈辅导员在倾听别人的心理问题时,又能够不断深入自我认识与自我分析,在帮助别人走出心理困境的同时不断提高自我。

无疑,朋辈辅导为广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寻求外部帮助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形式,但不可否认,朋辈辅导在专业上、技巧上远远不能和专业咨询相比,盲目夸大朋辈辅导的作用或滥用心理咨询相关方法帮助他人,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目前高校在指导朋辈辅导中存在诸多问题,除前述培训课程不足外,朋辈辅导员的认定、督导、朋辈辅导过程的记录、汇报等都应该具有相应的制度或标准。比如,从心理社团中选择、培训优秀成员进行朋辈辅导培训后,朋辈辅导员可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提供的固定时间与地点进行实习,实习合格者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颁发合格证书。朋辈辅导员应提交一切为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记录与报告,并负保密责任,朋辈辅导员应定期召开交流讨论会议等。

[1] 潘施杏.学生心理社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0,(4):131.

[2] 张海芳,张山,朱新华.以心理社团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3):73-77.

[3] 王建军,陈庆.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发展与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27-28.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3.

[6] 洪丽,刘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4):46-49.

猜你喜欢

朋辈辅导社团
缤纷社团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