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体会※
2011-08-15王媛媛
郑 亮 王媛媛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体会※
郑 亮 王媛媛
编者按:为了配合全国、各省市(县)及各级医院的临床人才的研修项目的开展特设此栏目,欢迎各级临床师承人员(含国家级、省市县级及医院的临优人才和各级各类师承人员)直接投稿此栏目。凡投稿本栏目之论文均优先刊发,并多另赠样刊2册。欢迎投稿,欢迎指导!
金匮要略;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仲景将这一思想作为其学术的精髓,在《金匮要略》一书中,不但体现在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疾病预防性治疗的用药方面。其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等方面。张仲景用中医整体观念和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较全面地补充、发展、继承和发扬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对“治未病”做出了具体细致的阐述,内容十分丰富,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有效指导了临床实践,也为后世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
1 未病先防
张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这一理论,首先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邪风的疾病预防观。指出了摄生养慎对未病前预防疾病有积极意义,并介绍了具体的预防措施,如:“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些摄生方法都可使人体对外抗御机能增强,使腠理这一气血流行和内脏正气通会之处成为防御外邪的坚强门户。提示人体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适应,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避免疾病发生,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之所在。“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出人的精神活动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关系。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可增强其抗邪能力,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调养精神,内保真气在预防疾病发生发展方面有积极意义。
2 欲病救萌
《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其中仲景示以人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及早治疗,防微杜渐,以防病邪深入于内,灭病邪于萌芽之时。他列举了“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早治之法,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抗病能力。当然,仅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准确预测病邪传变的趋向,对可能被影响的部位,采取预防措施。如奔豚气病的治疗:张仲景的奔豚气病源自《内经》,在症状、病因与治疗上完善与发展了《难经》奔豚,关于奔豚的治疗,《金匮要略》中与奔豚有关的方剂有3个:奔豚汤、桂枝加桂汤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奔豚汤是治疗奔豚已发的方剂,而桂枝加桂汤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张仲景在奔豚将发而未发之时通过病因治疗从而预防奔豚的发生的预防方剂。张仲景针对奔豚气病制定了治疗与预防方剂,体现了他重视疾病的早防、早治,对我们现今疾病的治疗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3 已病防传
仲景在《金匮要略》首篇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治肝实脾之要妙也”他预见地认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依据脏腑病证的传变规律,以治肝实脾为例,系统阐述了这一传变规律,提出了治肝补脾、防止传变的原则,指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同时仲景又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提醒我们在处理疾病过程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肝病是否需要补脾,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切不可只注意“治未病”,而造成闭门留寇的弊端。
4 病盛防危
对已盛之病,要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防止病情的逆变,阻止病势的发展。这是治未病思想的更深层次的体现。正如《伤寒论》中所说“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指出所有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的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他在处理危重症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以升麻鳖甲汤治疗阴阳毒,指出“5日可治,7日不可治”,其中治病的实质就是要迅速阻断已盛之邪毒,阻止病势的发展,使危重病得到救治,这是仲景“病盛防危”思想的体现。
5 新愈防复
疾病初愈,人体阴阳平衡还没有完全恢复,机体功能也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不注意调摄,不但可以使病情重发,甚者可危及生命。仲景对新愈的调摄非常重视,他认为病复有食复、劳复、复感之分,《伤寒论》398条“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原文393条“大病瘥后,劳复者”。以上内容既是对仲景临床经验的总结,提示病后护理的重要性,也是张仲景“治未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 结语
《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而《素问》亦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孙思邈《千金要方》强调“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是现在各类疾病学、治疗学、保健及预防医学等理论方法的坚实基础,是医学界和医者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当更深刻理解其含义,把握其精髓,将其运用于现代疾病的诊断治疗中,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0.3969/j.issn.1672-2779.2011.02.008
1672-2779(2011)-02-0017-02
2010-11-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21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