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说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2011-08-15张培芳
张培芳
(1.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2.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江苏 镇江 212004)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1]143“知识要真正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运用与训练,这是心理学的一条基本定律。”[2]为了巩固写作教学中的技巧训练,强化学生在写作中的亮点意识,笔者决定将教材当作试验田,进行“读写结合”的尝试。试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小说教学为例。
1 细节补缀
细节是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3]。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有助于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4]然而由于细节描写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在考场作文中,常常为阅卷教师所忽略,若考生能在上下文中注意前后呼应,将细节连缀起来,则能不断强化细节,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线索的作用,进而成为文章的“亮点”。
在小说创作中,鲁迅擅长通过“画眼睛”的方法来“勾灵魂”,起到震慑人心的效果。《故乡》一文在对闰土进行肖像描写时,亦有“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一句,据此,教学此课时,要求学生在文章前后适当的地方,补缀一些关于闰土的“眼睛”描写,注意前后照应,使二十年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有一学生这样补充道(括号内为补充内容):
第一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时:(双目圆睁,紧紧地盯着地上,)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第二处:第一次见到闰土时:(两眼怯怯地张望着,)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第三处:二十年后,与闰土第一次见面时:(浑浊的眼中,一丝亮色一闪而过,)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第四处:在我问到他的景况时:(松散的眼皮耷拉着,)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经过这样的补缀,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认识,深刻理解了小说的主题,而且强化了细节描写的技巧训练,有助于作文的升格。
2 渲染烘托
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渲染也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运用景色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即借景抒情,运用景色描写很好地烘托渲染了人物的心情。在教学本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当父亲“神色狼狈”、知道船上的老水手就是于勒时,加一段景物描写,暗示“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生1:天空忽然变了脸色,刚才还万里无云,现在却阴云密布,还不时夹杂着雷声。海浪高卷,暴风雨就要来了!生2:一阵狂风刮过,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一下子暗了起来,平静的海面顿时波涛汹涌,浪花飞溅。
2名学生不约而同地结合上下文,抓住了天气变化、海面景色的变化,运用景色描写暗示了菲利普夫妇极度慌张、失望以后的暴怒,烘托了人物见风使舵、自私冷酷的形象。
3 仿写手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5]152要想举一反三,必须学会模仿、借鉴,然后才能有所创新。而模仿和借鉴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仿写,可以对内容、句式、手法等进行仿写训练。
《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写景,从正面和侧面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一再渲染“烈日之烈”和“暴雨之暴”,从而表现祥子在恶劣环境中的痛苦感受与不屈的性格,揭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在赏析完课文中的景色描写后,要求学生也从正面和侧面运用1至2种修辞手法,添加几句景色描写。
1)写“烈日之烈”的:河里的鱼沾了沾水面,便像碰到烈火似的,“哧溜”跑到河底了,就连水面上的那点波纹似乎也被热得缩了回去。2)写“暴雨之暴”的:暴雨肆虐过后,柳枝像被调皮的孩子撕扯过一番,耷拉着;残荷七零八落地,几乎要睡在了涨了水的池塘里,倔强的小草也有气无力地将身体伏在了地上……。
语段从鱼的表现烘托天气的闷、热,通过暴雨肆虐过后的景象表现刚刚过去的风之狂、雨之烈,运用夸张的手法写水面的波纹,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柳枝、残荷、小草。这些手法的熟练运用使文章形象生动起来。
4 表达互换
一篇文章通常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还要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叙述和描写如能结合起来使用,将使文章开阖有度,摇曳生姿[6]。如《多收了三五斗》最后一节,“同样的故事”“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用平白如话的语言客观冷静地叙述着这个故事的“平常性”,意在突出故事的普遍性,揭示农民的悲惨命运。要求学生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课文最后一段叙述替换成生动的景物描写,且与上文相照应。
生:第二天早上,河面上一片狼藉。水藻、腐烂的菜叶,以及死鱼虾仍被白色的泡沫包围着,漂浮在河面上,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气味,令人恶心至极。突然,绿色的脏水泛起涟漪,一漾一漾地,垃圾、菜叶也随之晃动,仿佛在幸灾乐祸地嘲笑旧毡帽朋友。不远处,一艘艘敞口船向万盛米行的河埠头缓缓驶来……。
同开篇一样,“菜叶”、“垃圾”、“泡沫”、“一漾一漾地”等上文常见的字眼勾勒了一幅旧社会环境肮脏的景象,体现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已经关注到了运用手法,如补缀细节、细致描写、渲染烘托等,很好地做到了读写结合。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屠锦红.教科书知识类型、性质与有效教学方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53-56.
[3]佚名.摹形摹声摹色,至美至纤至悉:人物细节描写例析[EB/OL].(2010-10-16)[2011-06-10].http://www.yuwen888.com/Article/Class83/60407.html.
[4]朱为群.如何找准自选角度赏析语言的品“点”[J].语文学刊,2008(10):43-44.
[5]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黄本荣.作文教学,我们可以走多远[J]初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报刊资料,2011(7):59.